繼鄭州大學生夜騎開封之后,南京大學生也出動了,他們的目的地是——安徽馬鞍山。
馬鞍山是最不安徽的安徽城市,因為她是安徽唯一名字三個字的地級市。
當然真正的原因并非如此。安徽馬鞍山,夾在(虛假的)省會合肥和(真正的)省會南京之間,早就被列為“南京都市圈”城市之一,今年,官方更是發文宣布“全面融入南京”。馬鞍山人愛稱自己的家鄉為“小馬”,自我介紹都說來自南京旁邊。大學生現在也通過騎行證明了馬鞍山和南京到底有多近。
馬鞍山市區全景。 攝影/君作刃
行政區劃是人為的,城市氣質更接近天生的。馬鞍山地跨長江兩岸,自古以來就扮演著南京門戶的角色;地處長江下游平原腹地,這里流傳著吟誦千年的詩文雅韻,無縫融入金陵文化圈。馬鞍山也是我國最重要的鋼鐵基地之一,形成了安徽唯一因廠設市的工業重鎮,今天更成為蘇A大軍周末洗掉“班味”的后花園。一切的一切,造就了馬鞍山這座最不安徽的安徽城市。
大“藍鯨”,為什么離不開“小馬”?
一路飛馳的高鐵停靠在馬鞍山東站,手機輕微一震,解鎖,一條短信躍入眼簾:六朝古都,宜居之城——南京歡迎您!
如今交通大發展,高鐵往來南京與馬鞍山之間只有十幾分鐘,開車也非常方便,馬鞍山人到南京祿口機場坐飛機,甚至比南京市區人還近便,再過兩年,從馬鞍山到南京,甚至能坐上地鐵了!在不少馬鞍山人看來,南京真是“徽京”。
馬鞍山交通便捷, 鐵路干道與公路時常同框。 攝影/君作刃
馬鞍山,南京最重要的一扇大門
李白曾有詩“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一語道破馬鞍山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長江馬鞍山至南京段。 圖/視覺中國
長江經過李白筆下的“天門山”(馬鞍山市西梁山與蕪湖市東梁山夾江而立,合稱天門山),便一路向北,直抵南京,相距不過幾十公里。作為我國歷史上南方唯一的全國性都城,南京的地位不必贅言。在幾段南北對峙的時期,南京憑借長江天險,無論是作為都城還是要塞,都是絕對的爭奪焦點。此時,作為“金陵屏障、建康鎖鑰”的馬鞍山作用就體現出來了。
馬鞍山地形區位圖。 制圖/兩個黑眼圈
以馬鞍山為原點,往下游就是南京,直接渡江攻擊城堅兵多的南京難度太高;往上游,渡江就是綿延的山區,軍隊無法展開,也難以行動。馬鞍山一帶江面相對窄,渡江可以迂回至南京,拱衛南京因此成了“小馬”的使命。
站在 “長江三磯之首”采石磯上臨江眺望,峭壁之下,不時有幾條貨船緩緩駛過江面,江風輕柔,一切平靜,讓人很難想象這里曾經發生過無數次血戰。有宋一朝,便有北宋初年宋軍在此擊敗南唐奠定攻破南京的基礎;南宋時期,虞允文率領宋軍擊退南下的金軍,又保住了半壁江山。
采石磯突出于江岸,是江防重地。 圖/視覺中國
當采石磯不再戰鼓隆隆,和平時期,對馬鞍山的形容不再是兵家必爭之地,而是安徽的“杭嘉湖”,長三角的“白菜心”。水路、公路、鐵路將馬鞍山與南京,乃至整個長三角緊密連接在一起。“小馬”距離“大藍鯨”越來越近,甚至把開發區、工業園、軟件園都開了過去,也就越來越不安徽。
金陵文化人“朋友圈”怎么少得了“小馬”?
地理區位固然重要,馬鞍山與南京更為細密的聯系還在于綿長千年的文脈。今天的馬鞍山被長江一分為二,東南部分是名副其實的江南,早在春秋時期就是吳國屬地,至今講的還是吳語,西岸的含山縣、和縣盡管2011年才劃入馬鞍山,也早早就是南京的戰略前哨。南京,六朝門戶,雄踞南北,形成了地跨寧鎮揚的金陵文化圈,這個圈,自然也少不了馬鞍山。
圖/視覺中國
“兩岸青山相對出”,李白《望天門山》一詩,
連接起今日隔江相望的馬鞍山與蕪湖。
要是評選最能為馬鞍山x南京cp代言的網紅——我會選李白。
畢竟,馬鞍山人自我介紹,除了說自己來自南京旁邊,多半還會補充一句,就是李白去世的地方。
李白,南京的忠實粉絲,安史之亂期間甚至上書朝廷建議遷都南京,而他更情有獨鐘的,便是南京隔壁的馬鞍山。李白題詩的南京紫金山、鳳凰臺、秦淮河等地,固然是馬鞍山人度假出游時的好選擇;李白走過的采石磯、青山、姑孰溪……同樣是南京人來“小馬”訪古的好去處。
圖/視覺中國
李白筆下“宅近青山同謝朓”的青山,
就是馬鞍山當涂縣大青山。
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青年李白泛舟途徑天門山,寫就了他在安徽的第一首詩《望天門山》,開啟了與安徽的不解之緣,更重要的是,在馬鞍山,李白遇見了他的精神故鄉和最終歸宿——當涂。
南朝詩人謝朓稱當涂為“山水都”,在這里留下許多山水詩。李白多次來到這里,仰慕謝朓恐怕也是原因之一。據相關記載,李白曾7次來到當涂,并最終長眠于此,也就有了那個李白長江邊賞月,醉酒入水撈月而去世的浪漫傳說。
長江馬鞍山段。 攝影/君作刃
馬鞍山人至今也沒和李白斷了緣分——住在太白鎮,出門走在李白路、青蓮路、太白大道上,出游來到采石磯上的太白樓,還搞了一個已經辦了36年的李白詩歌節。馬鞍山人和李白,是“低頭不見抬頭見”。
李白并非孤例,古往今來,無數的君王將相,文人墨客走過南京,少不了要在馬鞍山“打個卡”。譬如,劉禹錫任和州(今馬鞍山和縣)刺史時,留下了一篇重量級的《陋室銘》,當他離任和州,前往洛陽時途經南京,轉頭就寫了“金陵王氣黯然收”。據統計,從南北朝到清朝,一共有600多位詩人先后來到馬鞍山,留下了1000多首風格各異的詩篇,喚醒了無數被“朗讀并背誦全文”支配的學生記憶。
眾多文人墨客在馬鞍山留下無數名篇。 制圖/九陽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2014年,中國詩歌學會授予馬鞍山“中國詩歌之城”的稱號。當然,馬鞍山與南京的文化聯系也不僅是簡單的詩情畫意。
距今約5800年至5300年的含山縣凌家灘遺址,出土了與南京營盤山、北陰陽營遺址 “同款”的玉器;伍子胥率領吳國大軍過含山縣征楚,留下一條伍子胥古道,三度出任“南京市長”(江寧知府)的王安石也是走這條古道來“小馬”游玩,并留下著名的《游褒禪山記》;當涂人周興嗣在建康(今南京)任職時編成《千字文》,這大概是古今無數在南京工作的“馬鞍山人”里最有名的一位了。
馬鞍山含山縣凌家灘遺址出土的玉鷹。 圖/視覺中國
其實在這種千秋文韻的背后,今日馬鞍山的誕生,反而是一個“鋼鐵直男”的故事。
安徽唯一“因廠而設”地級市
來了就是自家人
在中國的5940處“馬鞍山”里,安徽馬鞍山毫無疑問是最重要的那個,它地處長江斷裂帶,具有豐富的鋼鐵資源,長江則提供了工業用水的基礎。1953年開始,來自全國15個省市的10多萬建設大軍匯聚馬鞍山,建起一座現代化的鋼鐵企業。直到1956年,馬鞍山市才正式誕生,成為了安徽唯一一座“因廠而設”的地級市。
馬鞍山鐵礦礦坑。 圖/視覺中國
年輕的“小馬”沒有多少安徽城市的印記,多的卻是幾分“北有大慶,南有馬鋼”的豪情。1958年3月9日,馬鋼煉出第一爐鋼水,結束了華東地區有鐵無鋼的歷史,“天南地北來小馬”,助力當時一窮二白的農業國翻身邁向欣欣向榮的工業國,正是老一代馬鞍山人的驕傲。
馬鞍山“煉鋼”有多強? 制圖/九陽
工廠的地位還帶來了一些“副產品”。馬鞍山的洗浴文化非常出名,甚至曾經提出打造“詩畫浴城”,這一點上馬鞍山和其他安徽城市很不同,反倒和東北眾多工業城市相似。除了歷史上曾有香泉這種出名的療養地,以前,廠子包辦一切,大到教育住房,小到剃頭修腳。工廠有鍋爐,可以燒熱水供給澡堂,既方便了工人們的衛生和休息,也成了所有人的社交場所。
今天,工廠澡堂蔓延到街頭,成為洗浴中心。每到休息日,馬鞍山大大小小的洗浴中心門口,就能看到幾輛皖E牌照的車被眾多蘇A牌照車輛包圍的盛況。南京人來“小馬家”泡個澡,連吃帶喝帶唱K,又洗又泡又桑拿,美甲理發打摜蛋,電影按摩玩游戲,馬鞍山的洗浴可能不像東北,動不動宮殿一樣的富麗堂皇,但休閑花樣一個不少。
來馬鞍山泡澡,享全方位服務。 圖/倪大寶啊!
難道馬鞍山就此由工業重地變為休閑城市了嗎?也不是。馬鋼養活了無數工人家庭,圍繞著馬鋼也有淮北等地來此謀生的移民,但如同所有資源型城市一樣,馬鞍山也走過“漫長的季節”。當年機器轟鳴的礦山,如今已變身地質公園,曾經挖到地下可達90層樓深的“華東第一露天鐵礦”,現在是一片碧水。
攝影/不想取這破名兒
鐵路是馬鞍山鋼鐵工業的重要支撐,
也是“小馬”的人文風景。
圖為鐵道元素的咖啡店。
“天南地北來小馬”的,除了重工業與澡堂,還有“永遠在路上”的味道。如果端一碗當涂大肉面到外地人面前,他大概會覺得自己到了北方某地。五花三層的肉片蓋滿,上面堆起蒜末,底下浸在湯汁里的面筋道彈牙,一碗頂飽,主打一個豪橫。這碗面也叫205大肉面,因為主要食客就是在205國道跑車的司機。
左:攝影/愛攝影的魚,圖/圖蟲·創意;右:攝影/砍柴書生
左:馬鞍山最有名的伴手禮茶干。
右:當涂大肉面。
在馬鞍山,你還能吃到典型中原特色的雞汁豆腦,滋味層次十足的口袋鴨,香韌耐嚼的采石茶干,一咬一口油的安工大肉餅……馬鞍山的味道來自四面八方,又因四面八方的來客而聞名。
因南京而興,馬鞍山就像是一個黃金配角,在不多的戲份里展現出扎實的功底。馬鞍山很小,繞著雨山湖走一走,看一看不遠處的佳山、雨山,也就領略了“小馬”市中心的精華,走過了無數馬鞍山人的童年回憶;馬鞍山也很大,容納得了天南海北的來客,也能跟著大“藍鯨”暢游長三角。斬只鴨子遛遛彎,美酒桑拿夢李白,馬鞍山人的節奏很慢,外地人覺得舒適的,不過是馬鞍山人的日常。
攝影/不想取這破名兒
如今的馬鞍山,鋼鐵之城的氣質仍在。
文 | 伊森
文字編輯 | 蘋果
圖片編輯 | 王家樂
地圖編輯 | 兩個黑眼圈
設計|九陽
封圖、頭圖攝影 | 視覺中國
參考資料
中國·國家地名網
馬鞍山市人民政府官方網站
《淺析城市品牌建設——以馬鞍山市為例》李小平
《安徽省資源型城市的發展趨勢分析——以馬鞍山為例》胡璽玥
《馬鞍山:從“鋼鐵城市”到“智造名城”》馬鞍山發布
本文系【地道風物】原創內容
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