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錫鵬
從宋代開始,新皇帝登基之后,在頒行新年號的同時,都要鑄行相應的年號錢,明代基本沿襲了這一的做法,除了洪熙、正統、天順、成化等幾個皇帝由于種種原因沒有鑄造錢幣,其他每個皇帝或多或少都鑄有自己的年號錢。
明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封建專制的中央集權統治進一步強化,與此同時,宮廷內部的權力斗爭也空前激烈,為了爭奪帝位,叔侄之間、兄弟之間成為不共戴天的對手;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等成為剪不斷理愈亂的千古疑案。透過建文、景泰、泰昌三朝年號錢的鑄與毀、鑄與未鑄,人們看到的是當年充斥在明朝宮廷里的腥風血雨。
01
建文通寶與靖難之役
建文通寶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將長子朱標立為太子,其余23個兒子都封王建藩。朱元璋規定,如遇奸臣專權,藩王可以聲討奸臣,甚至可以發兵“清君側”。他的本意是以皇室的血緣關系維護皇權,殊不知事與愿違。
由于太子朱標于洪武二十五年( 1392 年)英年早逝,按照嫡長子繼承制,長孫朱允炆被立為皇儲。洪武三十一年( 1398 年)朱元璋病逝,朱允炆即位,是為建文帝。出生于洪武十年( 1377 年)的朱允炆,時年 20 歲出頭,溫文爾雅,但缺少了祖父與叔父們在戰火中磨練出來的雄才大略和草莽習氣。建文帝即位后,那些分封于各地的藩王們,根本不把這個年輕的侄皇帝放在眼里,個個擁兵自重。建文帝面臨身為皇叔的藩王們的嚴重威脅,遂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方孝孺商量削奪藩王的權力。可惜,建文帝根本不是叔叔們的對手,藩王中勢力最大的燕王朱棣率先發難,以“清君側”為名,于建文元年( 1399 年) 7 月發動了“靖難之役”,名義是討伐權臣齊泰、黃子澄等,矛頭直指建文帝。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攻下當時的首都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有說自焚而死,有說削發為僧逃亡,朱棣如愿登上了帝位。朱棣為了標榜自己稱帝的合法性,自然必須否定建文帝的合法性。他既不給建文帝應有的謚號,也不承認建文的年號,把建文四年改稱洪武三十五年,表示他不是承繼建文帝的帝位,而是直接繼承于父親朱元璋。第二年( 1403 年)改元為永樂元年。為了徹底消除建文帝在歷史上的痕跡,朱棣還下令將建文帝時期鑄行的錢幣“建文通寶”全部收集起來,盡行銷毀。當時凡鑄有建文字樣的銅鐵器物也難逃厄運,全部被銷毀,史籍上也不準提及建文年間曾鑄過錢的事,因此很多人以為建文年間未曾鑄過錢幣。不過朱棣想把已經進入流通領域的建文通寶一網打盡,也未免過于天真。一些建文通寶還是躲過了朱棣的羅網,留了下來。我們今天見到的建文通寶小平錢,字跡細秀與洪武小錢相仿。據說還有一種建文折二錢留世。留存至今的建文通寶似乎尚在向人們訴說著明初所發生的那一場叔叔向侄子發起的爭奪帝位的血腥戰爭。
02
空缺的景泰年號錢與奪門之變
嘉靖通寶
景泰是明代宗朱祁鈺的年號。代宗當政8年,由于當時“將錢折鈔”一直未鑄行銅錢。嘉靖時,世宗曾下令補鑄自洪武至正德各朝的年號錢,此事后來雖未能正式實施,但嘉靖擬補鑄的年號錢中惟獨沒有景泰的年號錢。這是因為在嘉靖看來,代宗已經“出廟”,景泰年號被列入另類,自然無須為其補鑄年號錢。按照同一邏輯,代宗去世以后,被葬在北京西郊的金山口,而未能葬入明代的皇家陵園——十三陵。代宗的出廟則完全是明代宮廷內部權力斗爭的結果。
明正統十四年(1449)8月,蒙古瓦剌部興兵南下,向明發動進攻。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挾持下,匆促率軍迎戰。結果在土木堡遭到瓦剌軍的襲擊,英宗被俘,王振為亂軍所殺,明50萬大軍全軍覆沒。土木堡之變后,留守北京的兵部侍郎于謙等擁立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鈺為帝(即明代宗)改年號為景泰,遙尊英宗為太上皇。代宗上臺之后,于謙等組織軍民積極備戰,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次年,英宗釋歸,被幽禁于南宮。于謙是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是明代官場難得的清官。他曾以著名的《石灰吟》表明自己的氣節:“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在任京官前每次進京奏事,從不帶任何禮品。有人勸他說:“您不送金銀財寶,哪怕帶點手帕、蘑菇、線香之類土產也好呀。”于謙甩甩兩只袖子,表示只有兩袖清風,成語兩袖清風由此流傳開來。于謙還特意寫《入京》詩以明心志“手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景泰八年正月,景帝病重,不能臨朝,太監曹吉祥等于16日夜發動政變,奪宮門,廢景帝,英宗重新登上帝位,史稱“奪門之變”。其后他們又以謀逆罪將于謙等殺害。可憐在北京城下威風八面擊退幾十萬瓦剌大軍的一代民族英雄,竟死于宦官和權臣之手。2月,廢景帝仍為王。英宗的后代們自然不希望他們祖上的這段不光彩的歷史給后人留下話柄,千方百計地將景泰這8年的歷史抹去。景泰帝因此“出廟”,掃除出先帝先祖的行列,死后不得葬入十三陵,更不可能為其補鑄年號錢等,歷史被篡改得面目全非。通過空缺的景泰年號錢不由讓我們深深領略了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爭權斗爭的無情和無恥。
03
泰昌通寶與紅丸案
泰昌通寶
泰昌通寶是明代第十四任皇帝光宗朱常洛的年號錢,不過泰昌通寶并非朱常洛生前所鑄。朱常洛僅僅當了29天皇帝就去世了,泰昌通寶是他死后由他的兒子熹宗朱由校補鑄的。朱由校當了皇帝后,在鑄造自己的年號錢天啟通寶的同時,補鑄了泰昌通寶。
光宗朱常洛堪稱是明代眾多皇帝中的一位倒霉蛋。他是萬歷皇帝與皇太后宮中的王姓宮女所生,由于是長子,皇后沒生兒子,便被立為太子。但萬歷并不喜歡這位太子,總想讓其寵愛的鄭貴妃生的兒子朱常洵取而代之。因此,朱常洛從小受盡冷遇。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7月21日,萬歷皇帝病死,朱常洛提心吊膽的日子總算熬到了頭,順利繼承了帝位,改年號為泰昌。8月初一日朱常洛舉行了登極大典。
正當朝野上下盼望朱常洛這位在逆境中長大的新君能為當時的政局帶來一些新鮮空氣的時候,不想登極大典后僅10天,朱常洛就一病不起。8月11日的萬壽節(皇帝生日慶典),也因此取消。其后,僅僅20天時間,朱常洛便撒手西去。從登基到駕崩不過一個月,成為明代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
至于光宗朱常洛的死因,歷來有多種傳說。有人說是鄭貴妃是罪魁禍首,她別有用心進獻美女8人,朱常洛因縱欲過度而生病;有人說是內官崔文升用了反藥,朱常洛腹瀉不止,以致不治;也有人說是鴻臚寺永李可灼進獻的紅丸送了朱常洛的命,僅僅服用了兩粒紅丸,朱常洛就一命鳴呼……種種說法,撲朔迷離,當時就一直沒有弄清楚。光一個紅丸案,前前后后就爭吵了8年,成為當時黨爭的重要話題,最后仍是不了了之。可以肯定的是,朱常洛是當時政治斗爭的犧牲品,是當時層層包裹下的宮廷黑幕導致了他的非正常死亡。
熹宗朱由校即位以后,改1621年為天啟元年。同時,好在朱由校恪守孝道,他設法保留了泰昌年號,創造性地以萬歷四十八年7月以前為萬歷四十八年,8月到12月為泰昌元年,他還補鑄了泰昌年號錢,這些算是還給了倒霉而短命的朱常洛些許歷史的“公道”。
“上海市銀行博物館”官方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