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開啟了中國長達一個世紀的屈辱歷史,天朝大國竟然打不過遠道而來的數萬英國軍隊。整個沿海地區從南到北,在英軍的堅船利炮下,無不潰敗,幾無還手之力。閩、粵、蘇、浙等地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損失。
然而有一個地方,不僅在和英軍的交鋒中屢次獲勝,大挫其銳氣,還沒有付出一兵一卒的代價,這個地方就是臺灣。這場戰斗在正史里著墨甚少,卻是清軍極少數獲得全勝的戰斗,不該為后人所遺忘。
當英國遠征軍出現在廣州外海,挑起武力沖突后,沿海各地都進入了備戰狀態,臺灣自然也不例外。時任臺灣兵備道的姚瑩和總兵達洪阿,組織臺灣軍民加固炮臺,招募鄉勇,做好了迎擊英軍的準備。
1841年9月,一艘名為“納爾布達”號的英軍船只出現在基隆外海,并炮擊清軍的炮臺。29日,姚瑩和達洪阿兩位清軍將領,下令施放六千斤和八千斤大炮,將英艦桅桿打退。
受傷的“納爾布達”號退出港口,卻遭到巨浪的襲擊,撞碎在礁石上。船上的英軍士兵和隨從人員漂到岸上,被清軍擊斃33人,俘虜133人,剩下的都葬身魚腹。
無獨有偶,1842年3月,又一艘名為“安妮號”的英軍船只,再次出現在淡水港附近。清軍采用同樣的辦法,將船上的英軍消滅,俘獲近60名英軍和隨從。在抗英斗爭,到處失利的情況下,臺灣兩戰皆捷,一時間頗為振奮人心。
姚瑩作為當時臺灣最高的軍政長官功不可沒,在他的領導下,英軍在臺灣近海與我國的多次沖突均以失敗告終,他也因為英勇的領導和鐵血的斗志深受臺灣民眾愛戴,讓英國侵略者在臺灣沒有討得半分便宜。
然而,一己之力終究有限,難以扶大廈于將傾,人心之衰敗更沒有公道可言。鴉片戰爭失敗后,清廷的投降派占了上風,居然懲辦姚瑩、達洪阿等抗英將領。
原因是英國對“納爾布達”號和“安妮”號在臺灣的損失極為惱火,其簽約特使璞鼎查要求清廷懲辦姚瑩、達洪阿等臺灣抗英將領,誣蔑姚瑩、達洪阿“冒功”,“枉殺”其兩船上“難民”,想讓清廷以命換命,甚至不惜用重開戰事來威脅道光皇帝。
根據英軍的說法,該兩船都是遭遇風暴,不慎飄流到臺灣近海的,應該屬于非戰斗船只,不能予以攻擊。但從姚瑩繳獲的武器和物資來看,事實并非如此。
這兩艘船至少是擔負后勤運輸任務的。即使是在陸上戰斗,截殺敵方糧道也是常用手段,更何況他們是自己來到臺灣的,沒人請他們來。船上還有很多全副武裝的士兵,不是侵略軍,又是什么?姚瑩對其進行打擊的決策根本沒有任何錯誤。
可英方的顛倒黑白尚不難理解,令人心寒的是,清廷的投降派重臣耆英、穆彰阿等紛紛附和。事實上,在沿海各省都戰敗的情況下,姚瑩和達洪阿的勝利,更凸顯了其他清軍的無能,當然會讓各省督撫和將領感到十分難受。
道光皇帝雖然體恤姚瑩等人的忠肝義膽,然而,卻不愿看要快要平息的戰火再度燃燒,軟弱而腐朽清廷最終迫于英方的壓力,以“欺君冒功“罪名,將兩人革職查辦,并從臺灣押解回京下獄。
然而,姚瑩的遭遇引起了朝廷內外部分忠志之士的憤慨,兩人的聲望日益增加,在押解回京的途中,每到一處總有官員、文人、名士置酒宴請或賦詩相贈,抵京后,更有公卿大臣迎候。
他們在京羈押期間,包括曾國藩在內的朝臣奔走活動,為之呼告,使其免于一死。姚瑩出獄后被發配西藏任職,高原苦寒,一路上受盡磨難,但是事業已成,夫復何憾。
鴉片戰爭是先進的工業國對保守自閉的農業國的全面勝利,兩個國家在各個方面的差距,都開始暴露出來。清朝的落后,再加上腐朽的官場,已經決定了戰爭的失敗結局難以扭轉。
然而即使如此,少數優秀的清軍將領仍然能夠贏得局部的勝利,這是極其難能可貴的,臺灣軍民抗擊英軍的斗爭也應該在青史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參考文獻:《清史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