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顆原子彈結束了二次大戰,人們被原子彈巨大威力所震懾的同時,也在慶幸日德兩國沒有研制出原子彈,否則二次大戰的結局肯定會被改寫,邪惡軸心很有可能逃脫懲罰。
其實,德國和日本同樣沒有放棄研制核武器的努力,只是由于種種原因,而沒有取得決定性進展。在二戰前,在核武器理論研究方面,德國是走在世界前列的。若不是納粹的種族優化政策,那幾位關鍵性的核物理專家也不會跑到美國去。
德國早在1939年就開始了針對核裂變的研究,成立了專門的研究部門——鈾俱樂部。他們的研究要比美國還要早兩年,原本在這場軍事競賽中,是領頭羊的地位。
但是德國的軍國主義之心不死。1945年戰敗時,盟軍在德國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核反應堆,看來他們還是心心念念要研究毀滅性武器,幸好還沒有成功。反應堆及參與研究的科學家,都被盟軍控制起來了。
相比德國,日本在核武器研制方面,則更為落后。一來是因為理論方面先天不足,缺乏人才;二來是日本境內和控制區沒有鈾,使日本難以展開實質性的研究。直到在1943年,日本才開始進行這方面的研究,由著名核物理學家仁科芳雄教授牽頭負責。
這項名為“仁方案”的核武計劃,由仁科芳雄提出,經過東條英機的審核,正式開始進行。一項毀壞超強的武器計劃,竟然起名叫做“仁方案”,這個名字還真是有點諷刺。
從研究進行初期,鈾的缺乏就成為了最大的障礙。從1943年的夏天,日本軍方就在境內及朝鮮地區不斷搜尋不同礦石。但所有的礦石都不含有鈾元素。不得已的情況下,日本只好向德國求助。
德國倒是很痛快地答應了,他們雖然鈾的儲備也不夠多,但還是勻出了一點給日本。根據后來解密的資料,早在1943年,德國就曾派出一艘潛艇,秘密運送一噸鈾礦石到日本。
這次任務十分機密,相關信息支離破碎,很多細節都已經永遠消失。現在我們只知道,這艘運載鈾材料的德國潛艇,在半路上被擊沉。到底是美軍得到情報,特意在半路攔截,還是這艘潛艇純粹是運氣不好,撞到人家槍口上,那就不得而知了。
由于德國自己的核研究加快進度,對鈾材料的需求增大,再也沒有余力照顧日本的需求。而日本也在抓緊對“仁方案”的實施,他們的實驗越來越成功,但是鈾的缺少始終是最大的障礙。
可以設想一下,如果這一噸鈾材料在1943年即運抵日本,那么必然會對日本核研究起到極大的助力作用。而核武器研究越接近成功,對日本高層抵抗決心的影響就越大。
1945年,德國在戰敗投降之前,又秘密向日本派了一艘潛艇。潛艇上裝載著德國人秘密的軍事研究成果,以及560千克的鈾。還在運輸途中,傳來希特勒自殺的消息,潛艇指揮官馬上向盟軍投降了。不過即使運到,也已經來不及,日本的末日馬上就要到了。
眾所周知,德國是被徹底打敗的,柏森都被攻下來了,日本卻不是這樣。投降前,盟軍并沒有登陸日本本土,日軍仍然保持有幾百萬軍隊。如果日本手里有核武器,或接近成功的核武器,美國的原子彈便很有可能失去作用。
那么,至少東亞地區的二戰結局會被改寫,中國革命的進程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所以,我們應該慶幸德日兩國在核武器上的遲鈍和緩慢,使我們避免了更大的浩劫。
二戰中,盟軍盡了最大的可能,對德國核研究進行破壞,阻止納粹獲得核武器。美國為此秘密成立了專門的間諜小組,調用了6名科學家和13名軍事行動高手,這個小組就是有名的阿爾索斯。
這個小組先是炸毀德國在挪威的重水工廠,然后又炸沉運送核研究設備的運輸船,大大延緩了德國的核研究。對于日本的“仁方案”,美國也沒有手軟。
1945年4月,100多架B-29轟炸機炸毀了負責研究核武器的航天技術研究所,使“仁方案”無法再繼續。日本的核研究只停留在理論階段,距離研制出實用核武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即使是21世紀的今天,對于日本這樣的科技強國來說,最初級的核武器也不是想要就能弄出來的。國際社會,尤其是美國對這方面的監管是非常嚴格的,不會允許曾經的戰敗國擁有核武器。
【參考文獻:《仁方案》、《二戰時的德日水下技術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