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2月,法西斯黨魁墨索里尼已經倒臺,意大利轉而為盟軍服務。巴里港是意大利南部的一個港口,如今成為盟軍的物資中轉站,一艘艘來自美國和英國的船只,將大量的戰爭物資卸在這里,供應給前線的盟軍部隊。
這天晚上的7點半,德軍一百多架轟炸機對巴里港發動了空襲。由于德軍的轟炸目標是港口內的船只,因此雖然爆炸聲連成了一片,但巴里城里的居民并不太擔心自己的安全。大家只祈盼著空襲早點結束,也好睡個安穩覺。
將近半個小時后,空襲終于結束了,一切又恢復了平靜。港口的火光照亮了半邊天空,顯然是有裝運軍火或燃料的船只被炸彈擊中了,看來盟軍的損失可不小哩。
正當市民們打算睡覺時,忽然聞到空氣中飄來一股類似于大蒜和芥末的味道,難道是盟軍裝大蒜的食品船爆炸了?喜愛美食的意大利人開始為自己嗅覺靈敏而感到驕傲。遺憾的是,他們都錯了。
很快,這股刺鼻的味道越來越濃烈,使很多人劇烈咳嗽起來,眼睛被刺痛得無法睜開,皮膚也感到一陣陣瘙癢。終于有人回過神來,尤其是參加過一次大戰的老兵,天哪,這個毒氣!
城里的居民其實算是幸運的,隨風飄來的毒氣已經被稀釋了很多,巴里港內現在已經變成了地獄,濃重的毒氣彌漫在整個港口的空氣中,船上和岸邊都躺滿了尸體,泡在海水里的人則更加凄慘,他們身上的皮膚已經糜爛,大塊大塊地脫落。
難道是德國人空襲時動用了毒氣炸彈?一次大戰中,雙方都大規模使用了毒氣武器,造成無數士兵和平民的死亡和傷殘。因此,1925年的《日內瓦協議約》規定,交戰方不得使用化學武器。不過,再好的協議畢竟只是一紙文書,阻止不了法西斯的瘋狂。
可奇怪的是,盟軍方面直到戰爭結束,仍然沒有使用化學武器進行還擊,而且還下令對此事保密。巴里港事件仿佛是偶然發生的,敵我雙方都把它給忘了。
直到二戰后,人們才從解密的文件中發現,巴里港并不是遭到德軍化學武器襲擊,而是一艘名為“約翰·哈維”的盟軍運輸船被德軍炸毀,船上裝載的兩千枚芥子氣炸彈被引爆,導致十幾萬磅芥子氣泄漏出來。
根據后來的統計,巴里港內的軍人和船員有一千多人死亡,整個巴里市至少有五千多人先后死于這些芥子氣,還有更多人留下的后遺癥,痛苦將伴隨他們的余生。
芥子氣是在19世紀發明的,最早是一種藥物,首先被德國人用于戰爭,是一戰雙方最主要的化學武器,連希特勒也是被芥子氣差點毒瞎了眼睛。
那么,為什么盟軍會向意大利運送如此大量的芥子氣炸彈呢?原因并不復雜,沒有人相信納粹會老老實實遵守不使用化學武器的協議,只能作好充分的準備,如果德軍使用化學武器,盟軍便可以迅速還擊,以牙還牙。
這才是二戰歐洲戰場,雙方都不使用化學武器的真正原因。反觀亞洲的抗日戰場上,日軍頻繁使用化學武器襲擊中國軍隊,造成中國士兵大批死傷,陣地因而被突破。
日軍就是欺負中國沒有化學武器,才敢如此肆無忌憚地使用。抗戰期間,日軍使用化學武器的次數及傷亡人數,直到今天也沒有準確的統計。抗戰勝利后,日軍又遺留了大量化學炮彈炸彈在中國,給我們的人身安全和環境都帶來嚴重的威脅。
在太平洋戰爭上,日軍盡管動不動就全員玉碎,卻一點也不敢使用化學武器,根本沒有發給一線部隊。因為對面美軍的化學戰能力遠遠強于他們,日本人敢用的話,絕對會遭到嚴厲的報復,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即使歐洲人都不敢用化學武器,但防護措施都不敢松懈。我們在影視劇里看到的德國士兵,總是隨身攜帶一個圓筒容器,里面裝的就是防毒面具,真是一刻也不敢離身啊。
一開始,盟軍方面企圖掩蓋巴里港毒氣事件,沒有對受害者做出相應的賠償。直到八十年代后,英國才承認生還者是受到毒氣的傷害,并提高賠償金。
【參考文獻:《空襲巴里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