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勝利后,德日兩個法西斯的戰爭賠償問題就被提了出來。經過兩年多的調查,各受害國在1947年提出賠償金達到540億美元。當時的中國國民政府要求應獲得其中的40%,即216億美元。
據國民政府1946年提供的數據,中國因為日本侵略遭受的財產損失為133億美元。看上去如果中國能拿到這筆賠償,便能彌補上財產損失,可事實真是如此嗎?
經過新中國更全面、更廣泛的統計,抗戰期間的直接經濟損失有1000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更是達到5000多億美元,這是按1945年的美元幣值計算的,相當于現在美元的55倍!
問題是540億美元的賠償額從來沒有實現過。一開始,各國協商和爭吵一番后,中國的獲賠比例被降至30%。不過這僅僅是紙面上的數字,由于內戰和國際形勢的變幻,中國沒有獲得日本的戰爭賠款。
美國為了把日本打造成遠東的反蘇前線,無意過分削弱日本,并且日本國庫已無硬通貨和外匯,只能用工廠和設備先行賠償。總共拆除運走53946臺日本機械設備,價值大約為1.65億日元,中國獲得其中的8935萬日元,其余被印尼、菲律賓、英屬遠東殖民地瓜分。
1951年9月,美國召開舊金山和會,結束了日本的戰敗國狀態。但蘇聯和東歐國家、印度、緬甸等國要么拒絕簽字,要么不肯出席,表達了對美國放縱日本的不滿。
在美國的主持下,舊金山和會要求日本與各受害國談判解決戰爭賠償問題。后來,日本向八個受害國支付了賠款,其中最多的是菲律賓和印尼,均是8億美元。
緬甸第一個與日本達到協議,賠款2億美元,但發現菲律賓和印尼的賠款都是8億美元后,緬甸要求重新談判,日本便追加了1.5億美元的無償援助。
越南、老撾、柬埔寨三國原先是法屬殖民地,維希法國沒有經過抵抗,就把殖民地交給了日本,因此受傷害相對較輕,賠款分別是越南3900萬美元,老撾278萬美元、柬埔寨417萬美元。
韓國被日本吞并了數十年,深受日本奴役和壓榨,自然有理由要求日本賠償。一開始韓國要求賠償8億美元,日本卻只答應支付0.5億美元,到1965年確定為3億美元。韓國顯然對此不滿意,但無奈在美國的壓制下只能接受,日韓關系一直較為緊張,跟這也一定的關系。
泰國憑著與日本在戰時簽訂的借款條約,向日本討還了54億日元,再加96億無償援助。除此之外,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各得到2500萬美元,瑞士等四個中立國也獲得43億日元的財產賠償。
據統計,日本實際支付給各國的賠款為22.3億美元,不及540億美元的零頭,而且大部分還都是分十年付清的。相比之下,德國戰后支付的政府賠款和民間賠款總額達1000億馬克。
公道自在人心,僅從賠款這一項來看,亞洲各國至今不肯原諒日本,德國卻重新被歐洲各國所接受,在歐盟中承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其中的道理是顯而易見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