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洋務運動和日本的明治維新起步時間差不多,按理說中國的資本規模遠超日本,只要投入一部分便能對日本形成優勢。可事實上,最后實現工業化和經濟騰飛的是日本,而不是中國。
這其中的原因是極其復雜的,我們從金融的角度來闡述清朝孱弱的金融對工業化的負面作用。中法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難得的一場勝利,卻因為中國金融方面的極度落后,而差點打斷了洋務運動的進程。
中法戰爭并沒有明顯分出勝負,清軍在馮子材等愛國將領的率領下,取得鎮南關大捷,粉碎了法國侵略云南的企圖。雖然勝得不夠完全,也存在著頗多爭議,但毋庸置疑的是,法國人沒有達到戰爭目的,內閣為此而倒臺。
對于這場戰爭造成的諸多影響中,有一點往往被世人所忽略,那就是西方列強的銀行和洋行紛紛撤出了上海等地的資金,導致兩個嚴重后果:本地錢莊倒閉潮,還有各地礦務企業籌資中斷,大大延遲了洋務運動的進程,使中國工業化受阻。
中法戰爭開始后,在華洋人發現清朝越來越強硬,毫不示弱,擔心清朝會奉行排外政策,便開始大規模撤資及停止拆借給華商,造成上海市面資金緊張,數十家本地錢莊因此而倒閉。
清朝沒有自己的銀行,本地金融業以錢莊為主,給生產和貿易提供貸款服務,可這些錢莊資本較小,無法滿足實體經濟的需要。于是,錢莊從外資銀行貸款,慢慢形成了依賴關系。一旦外資停止放貸,資金鏈中斷,借不到新錢還舊債,錢莊馬上就會陷入擠兌和破產境地。
1883年,北方發生特大自然災害,國內市場萎縮,貿易量劇減,殃及金融市場蕭條。上海錢莊從下半年開始出現倒閉潮,到年底百余家錢莊倒閉近一半。
由于全國市場也已形成,上海錢莊倒閉潮很快波及蘇南、蘇北、漢口和北京等地,倒閉的錢莊多達數百家,虧損總額達數千萬兩白銀,各地物價瘋漲,人心惶惶,這是一場不折不扣的金融危機。
這場金融危機又是如何打斷中國工業化的呢?其實也不復雜。洋務運動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官督商辦,資本大部分來源于民間,像開平煤礦、輪船招商局等等近代化企業都公開招商募股。
1883年這場危機之前,這些股票受市場熱捧,面值100兩的招商輪船局股票最高時達到227兩,新辦企業的募股也非常順利,有種買到就是賺到的勢頭,一個個工礦企業破土而出。
可危機來臨后,招商輪船股票在1883年底跌到53兩,股東們虧損嚴重,其他小企業的股票跌至十幾兩也不鮮見。至于新辦企業的募股計劃更是紛紛夭折,山東嶧縣煤礦原本打算募資10萬兩,卻幾乎空手而歸。
這場金融風暴對中國剛起步的近代工業的打擊雖然不算致命,但延緩了好長一段時間。甲午戰爭即將在十年后打響,中國在這場分秒必爭的競賽中,因為清政府對金融的忽視而被日本甩下了一大截。
在金融風暴中,清政府毫無作為,任憑本國金融和工業遭受沖擊。而日本政府一邊拼命攢錢發展軍備,一邊從國際市場融資,這才超過中國,搶先建立起近代化的工業和軍事體系,拉開了侵華的大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