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抗戰期間,日本侵略軍從中國搶走的鹽比糧食還要多。據粗略統計,日軍大約搶走221萬噸大米與465萬噸小麥,合計786萬噸左右,而搶走的鹽達到1100萬噸。
奇怪的是,日本是島嶼國家四面環海,似乎不應該缺鹽啊,為什么搶鹽比搶糧食還要起勁?事實上,日本從古代就缺鹽,日本的海岸線雖然很長,卻以泥灘和石灘為主,又因為緯度太高,太陽光照不充分,因此非常不適合曬鹽。
1937年時,日本的產鹽量只能滿足本國需求的四分之一,而且鹽不光是一種人類必不可少的食物,更是極其重要的工業原料,推動著日本法西斯戰爭機器的運行。
日本侵略軍占領華北、華東、華南等地后,不僅控制了中國的鹽場,還大力開辟新鹽場,把生產出來的鹽幾乎全部運往日本。淪陷區內的中國百姓每個月的鹽配額只有4兩,有些地區甚至不供應鹽,使中國百姓的生活更加艱難。
既然被日軍搶走了所有沿海鹽場,連內地的很多井鹽也都淪陷了,那么,未淪陷地區的中國人還能吃上鹽嗎?天佑中華,四川有足夠的鹽資源,不但能保證食鹽的供應,還為中國抗戰提供了一大半的財政支持。
從漢朝開始,鹽向來由國家專營,民間資本不容易進入。但是,四川地處內陸,海鹽運不進來或價格過高,只能自力更生解決廉價食鹽,想盡辦法開發井鹽。
清代中期以來,四川大力提倡鹽業民營,加上采掘技術的提高,使四川井鹽得到大發展,形成射蓬、南閬、犍樂、富榮、云陽等五大產鹽區,四川省的產鹽量占到西南地區的50%以上。這就為國民政府在抗戰期間推進鹽政提供了十分良好的基礎。
由于喪失了華東、華南等精華地區,國民政府的財政收入大幅度下降,又缺乏大工業的支持,只能依靠傳統的農業和鹽業稅收來維持財政開支,尤其是龐大的軍費。
據統計,1942年國民政府的府鹽稅和鹽專賣收入達到14.37億元,占到國稅收入的32%。到了1944年,甚至占到國稅收入的60%。也就是說,僅僅這一項便為國民政府抗戰提供了一半以上的財政支持。
表面上看,這場“鹽戰”中國贏了,可換個角度看,這是中國作為農業國的悲哀,只能依靠鹽這樣的傳統戰略物資,來支撐這場關系國家和民族命運的戰爭。
而我們的對手日本法西斯吃著中國鹽,用中國鹽生產飛機、大炮,再來打殺中國人,實在是讓人憤怒。所以,發展工業絕不能停,這段屈辱的歷史更不能重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