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寫了一篇文章,突然發現日本是我個人以及在行業內被忽視的市場。
于是下了點功夫去查資料、學習,時間倉促以及資料有限,不能形成具體的邏輯,但是很多數據還是值得和大家分享的。
part 01
不容小覷的研發實力
BETTER LIFE
日本藥監局稱為藥品和醫療器械管理局(PMDA)成立于2004年。 從2004年開始到2023年20年間PMDA和厚生勞動省(MHLW)批準了 776種新藥,包括497種小分子和279種生物制劑。
抗體藥物在生物制劑中占比最大,從2004年到2023年,日本批準了112 種抗體藥物,占所有獲批生物制劑的 40%。這些抗體藥物涉及最廣的治療領域是腫瘤和免疫領域。
除此之外ADC、片段抗體和雙特異性抗體也有大量產品上市。迄今為止,日本已批準了9種ADC(大名鼎鼎的DS8201),靶向8種腫瘤抗原(CD33、CD20、CD30、CD22 和 CD79b 用于血液腫瘤,HER2、EGFR 和 nectin 4 用于實體瘤);還有6種雙特異性抗體批準,其中有 3種是TCE,分別靶向CD19、CD20和BCMA。
part 02
藥物市場規模,全球名列前茅
BETTER LIFE
據艾昆瑋數據,在2023年,日本藥物市場位列全球藥物市場的第三位,僅僅次于美國和中國。
所以說,從市場規模來看,咱們自己的藥物出海如果去不了美國,日本是個非常好的選擇!
當然,在這個統計里,歐盟成員國作為單個國家進行了比較。如果把歐盟放在一起,在2023年全球藥物市場中,日本的市場體量次于美國、歐洲和中國。
但是,作為一個亞洲國家,其藥物市場的體量和我國類似,以及和我們文化的相似性,絕對是我們值得關注的市場。
part 03
R&D投入,像極了America!
BETTER LIFE
日本本土的醫藥工業產業可以說是美國醫藥工業的亞洲縮影。 從1994-2022年的統計數據來看,研發投入走勢、研發占收入比例以及凈利率,驚人的和美國相似!
換句話說,作為一個亞洲國家,而且人口眾多、老齡化嚴重、地域狹窄的現狀下,日本的醫藥工業走了一條向美國看齊的道路。
回過頭看我們自己的企業,除了在行業會議上帶節奏,大談特談FDA、美國醫保、全球多中心臨床外,我們還真沒有實際的真金白銀的去走這條路。只是嘴上功夫!
2010 年至2015 年間推出的 315 種新分子實體(NME)的分析表明,目前約有 40% 的 NME 在日本可用,而美國為61%,歐盟 4 國或英國為 50%。
part 04
醫藥企業巨頭眾多!
BETTER LIFE
日本的制藥企業在全球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在全球銷售額排名前100的公司中占據11席,僅次于美國,位居第二。我們耳熟能詳的日本公司包括,武田、安斯泰來、第一三公以及大冢制藥等。
然而,日本藥企在全球銷售市場份額中僅排名第五。原因是從全球角度來看,許多日本公司暫時還屬于中型企業,無論是規模還是收入都不能稱為頭部的巨頭藥企。
許多日本藥企的銷售額、盈利能力和增長速度落后于美國和歐洲的頂尖公司,這一點也是非常和我們國家現階段以及后續很長階段的藥企類似的。
我們自制整理了日本的的制藥企業如下圖所示,篇幅所限,截圖不清晰,歡迎到星球獲取完成表格:
part 05
日本的仿制藥市場
BETTER LIFE
眾所周知,美國一直是仿制藥的主要市場,2019年其市場滲透率達到約90%,2023年預計規模近4150億美元的藥物市場中,仿制藥占據了90%的市場份額。
在日本,仿制藥的使用率歷來較低,在2009-2019年,滲透率從30%上升到68%,預計到2020年后將達到80%以上。
在解決臨床需求上,日本和美國的策略是類似的,即用高質量低成本的仿制藥來降低藥物價格,滿足大部分患者的需求。
在Biosimilar的使用上,日本和美國也類似。但是這次是排名靠后,滲透率非常低。這一方面和用藥習慣有關,另一方面也體現了生物制劑工藝和技術的復雜性!
最后,今天這一篇純粹是一些手頭數據的展示和分享。各位讀者小伙伴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胖貓以為,日本醫藥工業和藥物市場絕對值得深入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我們自己制藥工業發展作為參考。另一方面,熟知日本藥企需求,也為我們的藥物出海提供更大的市場空間!
你們怎么看呢?歡迎大家留言區留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