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記》中輕嘆:“人生匆匆,競逐短長,卻未悟枯榮有定,得失難量。”
在這浩瀚塵世,人若浮萍,世事難全,總有榮枯如影隨形,得失如影隨形,難以規避。
歲月悠悠,半世浮沉,方悟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強求非分,終難如愿。
唯有通透豁達之人,方能悟透后半生最愜意的生活方式——那便是“不較勁”。
李白曾吟:“天生我材必有用。”行走于世,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猶如萬花叢中,每一朵都有其獨特的芬芳,無需自輕自賤,更不必苛求無瑕。與其在自我較勁中疲憊不堪,失去生命的本真之美,不如學會欣賞自我,悅納自我。
須知,人無完人,無愧于心,已是至善至美。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講述一位中年男士的故事,他前半生竭力追求完美,只為博取周遭的認可,卻深陷痛苦的泥潭,常因旁人的一顰一笑而疑心自己的偽裝被戳穿。
十年求醫,終在一句劇中臺詞“你騙得了別人,卻騙不了自己”中釋懷,與自己和解。《小窗幽記》有言:“盈滿者如水之將溢,切忌再加一滴。”人生苦短,世事無常,活著已是不易,何必再苛責自己?若終日沉浸于自我較勁的漩渦,只會讓自己愁云滿面。
學會接受平凡,接納偶爾的力不從心,不攀比,不強求,不執念,量力而行,方為智者。
人生最難得的,是認清自我,接納自我,成全自我。放下過高的期許,擁抱當下,你會發現,生命中的一切,皆是命運最美的安排。
古語云:“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紅塵之中,無人是一座孤島,人來人往,繪就了這多彩的世界。然而,立場各異,摩擦難免。若遇矛盾,便急于分個高下,辨個是非,只會將自己推向孤獨的深淵。
而選擇理解與寬容,則能拓寬前行的道路。蘇軾與韓宗儒的故事,便是最好的例證。韓宗儒以書信換羊肉,雖不厚道,但蘇軾卻以豁達之心,一笑置之。
周國平曾說:“大智者必謙和,大善者必寬容;小智者才咄咄逼人,小善者才斤斤計較。”生活中,不乏錙銖必較之人,尤其在利益受損時,更是據理力爭,寸土不讓。
人生難得糊涂,與人較勁,不僅為難他人,更降低了自己的格局。
俗語有云:“得饒人處且饒人。”計較越多,失去亦越多。
相反,你的每一份善意,每一份寬容,終將化作另一種形式的回饋。智者薄責于人,愚者咄咄逼人。人生短暫,遇見傷害,與其抱怨,不如感恩。當你愿意接納他人,便會發現,萬物皆可親,人人皆可為善。
《論語·微子》有云:“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人生如航行于大海,潮起潮落,皆是常態,無需過于計較得失。學會向前看,栽下梧桐樹,何愁無鳳凰來棲?
康熙年間,宮廷畫師冷枚,以其高超技藝,深得圣寵,連康熙爺的“避暑山莊”都欽點他作畫。
雍正年間,他卻莫名失寵,內廷再無他的記載。從康熙時的風光無限,到雍正時的無人問津,待遇天差地別。但冷枚并未與命運較勁,而是甘于民間作畫,默默耕耘十三載。
正是這份從容與淡泊,吸引了寶親王弘歷的注意,待其登基后,冷枚再次入宮,續寫輝煌。
《菜根譚》有言:“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世間榮辱炎涼,終是過眼云煙,君子當如山般堅定,如水般柔韌。
機緣來時,全力以赴;機緣去時,坦然以對。在紛擾塵世中,保持一份豁達與從容,方顯大智。畢竟,世事無常,我們無法左右命運,更無需與之較勁。
若因挫折而耿耿于懷,只會種下怨恨的種子,束縛前行的腳步。不如放下姿態,回歸生命的質樸,在歲月的起伏中,品味命運賜予的每一份滋味。
《孟子》有云:“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人生如天平,平衡是生命的常態。一處投入過多,另一處必然減少。
唯有懂得取舍,明了何事不可為,方能騰出心力,去做更多可為之事。生命是一場選擇的旅程,你若較勁,萬物亦與你糾纏;你若豁達,世間亦無事可擾。
白居易曾問:“蝸牛角內爭何事?”功名利祿,寵辱得失,皆是過眼云煙,有何可較?人生最珍貴的,是擁有一份平和與寧靜。
不與自己較勁于生命的優劣,不與他人較勁于利益的長短,不與命運較勁于人生的起伏。如此,方能泰然處之,瀟灑走一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