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疾病(AID)與惡性腫瘤是免疫失調的兩個極端。
簡單來說,AID是自身免疫系統將自身組織視為外來物進行攻擊,而腫瘤則是自身免疫系統未能識別外來腫瘤細胞,導致其免疫逃逸。
AID種類繁多,超過80種類型,影響全球5-8%的人口,患者群體龐大。
AID的表現形式多樣,既可以是系統性的(如系統性紅斑狼瘡),也可以是器官特異性的(如類風濕關節炎)。
根據不同受累器官,AID可以影響皮膚、神經、內分泌、胃腸道、腎臟、關節、生殖系統和肌肉組織等。
其中,患病率較高的AID包括銀屑病、干燥綜合征和類風濕關節炎。
以系統性紅斑狼瘡(SLE)為例,其發病機制極為復雜。
SLE的誘發因素可能與遺傳背景下的環境變化有關,導致全身免疫失調。
免疫失調包括固有免疫和適應性免疫功能的紊亂。
例如,固有免疫中的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中性粒細胞和巨噬細胞有助于SLE的發病,而適應性免疫中的自身反應性CD4+T細胞、B細胞和漿細胞則產生自身抗體,導致終末器官組織損傷。
CD8+細胞毒性T細胞可以直接介導皮膚、腎臟或大腦的組織損傷。
SLE的發病機制并非由單一因素引起,那么該如何治療?
在過去幾十年中,針對AID的治療方法多為非特異性,無法實現精準或早期治療。
其中較為成功的方式包括:JAK通路抑制劑(抑制JAK-STAT通路的炎癥反應)、抑制免疫網絡中的核心細胞因子(如TNF-a、IL-6R、IL-17/12/23抑制劑)、抑制T細胞的共刺激信號、整合素抑制劑以及清除B細胞的療法等。
通過清除B細胞治療AID已有超過20年的歷史。
第一個獲批的清除B細胞藥物是2006年批準的利妥昔單抗用于RA。
隨后Ofatumumab和Ocrelizumab相繼獲批。
這些單克隆抗體以CD20為靶點,通過清除外周B細胞對某些疾病有效,如類風濕關節炎和多發性硬化。
然而,對于大多數AID而言,以CD20為靶點的單克隆抗體療效不佳或持久性差,主要原因在于CD20在記憶性B細胞或漿細胞表面的表達較少,并且單抗在發揮作用時需要特定的免疫環境,如NK細胞和巨噬細胞以實現ADCC和ADCP效應。
已有研究表明,利妥昔單抗無法進入淋巴結。
近年來,TCE和CAR-T在AID領域取得了諸多進展。
與CD20單抗相比,這類產品的特點在于能夠進入淋巴組織,并且CD19的靶點范圍更廣,通過免疫重置,部分患者甚至可以獲得長期緩解并停用所有背景藥物,甚至治愈部分患者。
TCE和CAR-T通過T細胞依賴性細胞毒作用(TDCC)發揮作用。
根據目前掌握的信息,很難判斷哪種療法更優,預計未來這些產品將在某些AID中獲批。但目前可以總結出一些相對確定性的觀點:
- 目前臨床上使用自體CAR-T治療不同類型AID的案例非常多,已證明這是一個有效的治療方式,但仍需回顧性分析更獲益的人群以及更好的細胞治療產品。然而,商業化后如何克服可及性問題(制備流程、價格、異體反應性T細胞混入、潛在的長期毒性)將是最大挑戰。
- 相比自體CAR-T,off-the-shelf異基因CAR-T產品和TCE的報道相對較少,大部分為已發表的文獻和少數中心的臨床研究。一般來說,IIT方式不適合TCE的臨床探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