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宇宙包含了所有的空間、時間、物質和能量。
人類歷史上認識宇宙的七次飛躍,從地球是球型的開始,建立日心體系,太陽系的演化,再到銀河系和星系的概念,一直到時空觀的革命,地面光學觀測仍是人類得以窺探宇宙一角的主要手段。
說起地面光學觀測,那就不得不要提及全球各地的天文臺了。
號稱目前世界上在建最大口徑光學望遠鏡——歐洲極大望遠鏡(E-ELT,European Extremely Large Telescope),業(yè)界也直接稱之為ELT,隸屬于歐洲南方天文臺。
歐洲南方天文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也是成果最多的陸基天文臺,由多個國家(奧地利、比利時、巴西、捷克共和國、丹麥、法國、芬蘭、德國、意大利、荷蘭、波蘭、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瑞士和聯(lián)合王國(英國)以及天文臺所在國智利和戰(zhàn)略合作伙伴澳大利亞)支持而組成的天文研究組織,負責建設各種天文設備。
國內的天文臺,首先要講的當屬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興隆觀測站,建站至今已經(jīng)走過了五十多年的風雨歷程。目前共有包括2.16米望遠鏡、1.26米紅外望遠鏡、國家大科學工程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等10余臺科研級天文望遠鏡在此“安家”,并擁有公共天文臺及多臺科普望遠鏡。
基于興隆觀測站的觀測設備,天文學家開展了太陽系天體、太陽系外行星、雙星、星云、白矮星、黑洞、超新星、伽瑪暴、河外星系、活動星系核等多方面的前沿科學研究。
天文學的發(fā)展史,是不斷追求觀測更暗、更遠、更清楚的歷史。而天文設備的發(fā)展史,則是不斷追求器材更輕、更小、更智能的創(chuàng)新。
始建于1276年的登封觀星臺是中國現(xiàn)存最為古老的天文臺,創(chuàng)建者為中國元代著名的天文學家郭守敬。
誰能想到,748年后的今天,人類用于觀測宇宙的天文臺,竟然可以濃縮創(chuàng)新成一臺智能天文望遠鏡,可以放在手掌之上,更能隨身裝進口袋里。
早在2023年4月,ZWO振旺光電研發(fā)并推出智能天文望遠鏡Seestar S50,將望遠鏡、經(jīng)緯儀、天文相機、智能控制器、電動調焦器、光害、濾鏡等集成于一體。
但創(chuàng)新沒有極限,時隔一年,振旺光電又推出了更輕、更小、更高性價比的智能天文望遠鏡Seestar S30。
隨身攜帶,隨處可拍,是智能天文望遠鏡Seestar S30的優(yōu)勢之一。高21厘米,寬14厘米,本體重量僅有1.65千克。在智能天文望遠鏡的集成創(chuàng)新上,ZWO振旺光電一步又一步將空間壓縮到了極致。
超迷你的身材,超輕感的重量,讓您可以帶著它說走就走,想到哪兒拍就去哪兒拍。
Seestar S30體積雖小,但功能卻很強大。
有了長焦和廣角的雙攝像頭加持,星空和風景全部盡收眼底。智能雙攝,快速定位,想拍哪里就拍哪里。
Seestar星圖內置4000+天體目標,支持自動尋星,太陽、月亮、行星、星云、星系、星團等一鍵拍攝,延遲攝影、視頻、拍攝,多種模式,玩轉星空。
不僅如此,S30還能一鍵出圖,降低噪點的同時保留天體細節(jié),即使在光污染嚴重的環(huán)境下也能確保拍攝目標的清晰度。同時還能根據(jù)個人喜好調整圖片風格,即時分享朋友圈。
Seestar S30口徑雖小,但視場卻比S50大。各種大型天體目標,也能輕松框進鏡頭里,無需旋轉構圖,還您一個完整的宇宙天體。
除了軟硬件功能的創(chuàng)新優(yōu)化,這臺智能天文望遠鏡的配件也煥新升級。從卡口升級為磁吸,即便是一枚小小的太陽濾鏡,我們也要精益求精,優(yōu)中選優(yōu)。
都說天文攝影是小眾愛好,因其門檻高,設備貴,操作難,勸退了一眾對天文攝影飽含好奇和熱情的人。
但ZWO振旺光電極盡全力攻克難關,為大眾奉上這臺操作簡單、價格低廉、便攜智能,且打破天文攝影門檻的智能天文望遠鏡Seestar S30,讓天文從小眾愛好變成真正意義上的全民科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