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言成篇,寡陋淺短,亂彈琴,勿當真)
人從未長大,只是玩具變貴了。年輕人愛上“電子布洛芬”,也讓背后的潮玩公司,個個賺得盆滿缽滿。
泡泡瑪特的北歐森林精靈(Labubu)在東南亞市場爆火,谷子(Goods)拿捏了二次元,英國的Jellycat,不分次元,不分地區地硬控住了不愿長大的成年人……
年輕消費者購買潮玩,追求的不只是商品本身,更是一種情緒的滿足,是在為有靈魂、有性格的IP買單。
按照馬斯諾需求層次:生存、安全、歸屬、尊重、自我實現。
高層次的精神需求:歸屬、尊重和自我實現需求,作為生活的意義和符號,他們特立獨行,習慣與眾不同,不愛用祖輩父輩們用的。
買盲盒、手辦、二次元潮品,這種亞文化品,就像80后童年吃小浣熊干脆面攢三國卡。
其購買心理,如同女人永遠覺得衣柜里少一件衣服,本質上買的是一種驚喜體驗和歸屬感。
亞文化多數人不懂,老人們跟不上學不會,沒時間研究就提不出,所以競爭小;
越小眾的亞文化,粉絲越團結和忠誠,就越愛報團取暖,所以強需求;
新生代又多是二代們有錢有閑,追求個性和自我實現需求,又決定了客單價不低。
但是,亞文化(小眾爆品)是相對于主流文化(大眾產品大路貨)而言,它不是一成不變的,會隨著主流文化的變化而變化。
當國營商店愛買不買,以不打罵顧客為服務標準是主流文化時,微笑服務就是亞文化;當微笑服務是主流文化時,女仆文化就是亞文化。
因此,在潮玩走上“大眾化”之前,誰能夠及時而敏銳地發現新的亞文化,誰才能做得更久走得更遠!
新手入潮玩行業,還有沒有機會?二代們當玩具的,咱位勢不夠:
1.潮玩品的價值,和設計師身價成正比,越知名的作者,價值越高,越可能會升值。
寧愿買空山基、竹谷隆之這類知名作者的,也不買國膠。
2.口罩后,國膠都是賠錢貨,國內作者,沒見過升值的,都是火一段時間就銷聲匿跡了,連泡泡瑪特都“變臉”了。
知名作者有限、作品有限、款式有限,咱位勢不夠,所以勸退。
不過,潮玩畢竟是非常有逼格的品類,跨界合作潮玩品牌,最差能提一下你產品的逼格。
資本布局二次元,本質是對未來的焦慮,沒別的增長點了,只好將手伸進新一代的口袋,挖掘年輕人的消費習慣……
(周愚,評論人、商評人、財經評論員、策劃人、投資人,某寶前十品類操盤手、多家媒體及機構邀約評論人,發表商業評論千萬字,已委托快版權,轉載請注明出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