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開天經。簡稱《開天經》。約出于魏晉南北。
《太上老君開天經》
【原文】
蓋聞未有天地之間,太清之外,不可稱計。
虛無之里,寂寞無表。無天無地,無陰無陽;
無日無月,無晶無光;無東無西,無青無黃;
無南無北,無柔無剛;無覆無載,無壞無藏;
無賢無圣,無忠無良;無去無來,無生無亡;
無前無后,無圓無方。百億變化,浩浩蕩蕩。
無形無象,自然空玄。窮之難極,無量無邊;
無高無下,無等無偏;無左無右,高下自然。
【譯文】
我聽說在那沒有天與地的時代,在宇宙之外的世界也是無法計量的,那里萬物皆虛,一切都沉寂在無邊無際的空虛之中。沒有天與地,也沒有陰和陽。日月光暗都沒有。不管方位、顏色、物質、形體、生命、還是時間與空間、善神與惡魔、破壞與維持,一切的一切都不存在。但在這不可測的世界里卻充滿了難以言明的無數變化,浩浩蕩蕩,雖然沒有形體,卻自然玄奧,既不知道它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也不知道它的量度與界限,更不知道它的動向與程度,一切都源于自然。
【原文】
唯吾老君,猶處空玄寂寥之外,玄虛之中。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若言有,不見其形;
若言無,萬物從之而生。八表之外,漸漸始分,
下成微妙,以為世界,而有洪元。
【譯文】
所有的一切都沒有產生,只有我們的老君身處在這一片空玄寂寥的世界里,在這片玄奧的虛無之中,既看不見老君相貌,也聽不到他的聲音。如果說他存在,卻看不到他的形體;如果說沒有,萬物卻是由他派生而來。于是從空虛的極遼遠處開始,各種物質慢慢產生。開始了各種微妙的變化。世界開始形成,于是到了洪元時代。
【原文】
洪元之時,亦未有天地,虛空未分,清濁未判。
玄虛寂寥之里,洪元一治,至于萬劫。洪元既判,而有混元。
【譯文】
洪元時代還是沒有天地。虛實的空間也沒有分開,清氣與濁氣混在一起,世界還是一遍空虛寂寥。洪元的時代長達萬劫。等到其終結,就是混元時代。
【原文】
混元之時,混元一治萬劫,至于百成,百成亦八十一萬年,而有太初。
【譯文】
混元的時代也長達萬劫。一直到了被稱作“百成”的結束期,百成期也長達八十一萬年(每一個百成期應該都是在為下一個時代的來臨作準備。),而新的時代名叫“太初”。
【原文】
太初之時,老君從虛空而下,為太初之師。
口吐《開天經》一部,四十八萬卷。
一卷有四十八萬字,一字辟方一百里,以教太初。
太初始分別天地,清濁剖判,溟涬鴻蒙,置立形象,
安豎南北,制正東西,開暗顯明,光格四維。
上下、內外、表里、長短、粗細、雌雄、白黑、大小、尊卑,常如夜行。
【譯文】
太初時代,老君從虛空中降臨,成為太初的老師,從他口中吐出一部《開天經》,共四十八萬卷,每卷四十八萬字,每個字都開辟出一百里見方的空間,以此教化太初。
于是太初才將天地分開,清氣與濁氣分離,混沌初辟,天地自生,萬物才產生了形體,方位也開始形成。光與暗,內與外,長短粗細,雌雄黑白,大小尊卑這些才開始產生。但這個時候仍然像是在黑暗中摸索前行一樣。
【原文】
太初得此老君開天之經,清濁已分。清氣上升為天,濁氣下沉為地。
三綱既分,從此始有天地,猶未有日月。
天欲化物,無方可變,便乃置生日月在其中,下照闇冥。
太初時雖有日月,未有人民。
漸始初生,上取天精,下取地精,中間和合以成一神,名曰人也。
【譯文】
太初得到了老君的開天經之后,清氣和濁氣就分開了。清氣上升成為天,濁氣下沉成為地。天地人三綱開始有了分別,從此開始有了天地,但是這世界還沒有日月,天道本來可以化生萬物的,但卻沒有其產生位置。
于是才生出了日月,照亮了世間萬物。但這時還沒有人。那是后來慢慢的融會了天精與地精,和合而成的神靈。名字叫做人。
【原文】
天地既空,三分始有,生生之類,無形之象,各受一氣而生。
或有樸氣而生者,山石是也;動氣而生者,飛走是也;精氣而生者,人是也。
萬物之中,人最為貴。太初一治,至于萬劫。
人民之初,故曰太初。是時唯有天地、日月、人民,都未有識名。
【譯文】
天地這時才開創了空間,天地人三分也就是三綱。這世間的萬物每一樣都是“氣”的產物。動氣生出來的就是飛禽走獸,精氣生出來的,有的是接受了樸拙之氣而誕生的,比如山石;有的是接受了靈動之氣而誕生的,比如飛禽走獸;接受了精氣而誕生的,就是人。
萬物之中,以人最為寶貴。太初的時代也長達萬劫,因為它初生了人類,所以叫做太初。這時代雖然有天地日月人民,但都沒有被冠以名字。
【原文】
太初既沒,而有太始。
太始之時,老君下為師,口吐《太始經》一部,教其太始。
置立天下九十一劫。
九十一劫者至于百成。百成者亦八十一萬年。
太始者,萬物之始也,故曰太始。流轉成練素象于中而見氣,實自變得成陰陽。
【譯文】
太初時代結束之后,就有了太始時代。太始時代,老君再次下界成為老師,口中吐出一部《太始經》,教導太始。太始設定了天下的秩序,經歷了九十一劫。
九十一劫之后達到了百成的階段。百成的時間也是八十一萬年。太始,是萬物的開始,所以叫做太始。在這個過程中,氣流轉形成了純凈的形象,實際上是自然變化形成了陰陽。
【原文】
太始既沒,而有太素。太素之時,老君下降為師,教示太素,以法天下。
八十一劫,至于百成,亦八十一萬年。太素者,萬物之素,故曰太素。
【譯文】
太始時代結束后,太素時代來臨。太素時代,老君再次降臨人間成為老師,教化太素,以此制定天下法則。經歷了八十一劫,直至百成期,又是一個八十一萬年。太素就是指萬物最初的形態,所以叫做太素。
【原文】
太初已下,太素已來,天生甘露,地生醴泉,人民食之,乃得長生。
死不知葬埋,棄尸于遠野,名曰上古。
【譯文】
太初時代已經遠去了,太素時代到來。天上生出了甘甜的露水,地上的泉水飄著酒香,人民吃下了這些東西,能夠得到長久的壽命。這時代人們死了也不知道如何埋葬,只是把尸體丟到了遠方的野外,這時代也被稱為上古時代。
【原文】
太素既沒,而有混沌。混沌之時,始有山川。
老君下為師,教示混沌,以治天下七十二劫。
混沌流行,成其山川,五岳四瀆,高下尊卑,乃其始起也。
混沌以來始有識名。混沌號生二子,大者胡臣,小者胡靈。
胡臣死為山岳神,胡靈死為水神,因即名為五岳四瀆,山川高下。
【譯文】
混沌時代才有了山川河流。老君下凡成為了老師,教化這混沌。治理了世界長達七十二劫的時間,混沌之氣在這個時代流動。成為了山川河流。五岳(泰山,華山,恒山,衡山,嵩山)四瀆(長江,黃河,淮河,濟河)等世界最主要的河流都是這個時代形成的。
以山谷的高差而奠定了人世間的高下尊卑的基礎。混沌時代才有了物質的識別名。傳說混沌中有兩個人出現。大的被叫做胡臣,小的被叫作胡靈。胡臣死后成為了山岳神,胡靈成為了水神。由他們為五岳四瀆,山川高下定了名。
【原文】
混沌既沒,而有九宮。
九宮之時,老君下為師,口吐《乾坤經》一部,結其九宮,識名天地。
清氣為天,濁氣為地。從九宮以來,天是陽,地是陰。
陽者剛強,遠視難睹,在天成象,日月星辰是也;
在地成形,五岳四瀆是也;在人成生,心肝五臟是也。
分別名之有異,緫而名之是一也。
【譯文】
混沌時代結束后,九宮時代來臨。九宮時代,老君再次降臨人間成為老師,口吐一部《乾坤經》,總結九宮萬物,為天地命名。
清氣凝結的就是天,濁氣凝結的就是地。天是陽,地是陰,陽者本性剛強,遠視難以看清。在天上表現的具象,就是日月星辰,在地上表現的形狀,就是五岳四瀆,在人構成生命,就是心肝五臟。分別給它們定名有差異,但總而定名卻是一體(陰陽)。
【原文】
九宮沒后,而有元皇。元皇之時,老君下為師,口吐《元皇經》一部,教元皇治于天下,始有皇化,通流后代,以漸成之。
【譯文】
九宮時代結束后,元皇時代來臨。元皇時代,老君下界成為老師,口吐《元皇經》一部,教導元皇治理天下,從此開始了帝王教化,流傳后世,逐漸完善。
【原文】
元皇之后,次有太上皇,即天皇。
天皇之時,老君下為師,教示天皇以治天下。
天皇之后,而有地皇。地皇之后,而有人皇。
人皇之后,而有尊廬,尊廬之后,而有句婁,句婁之后,而有赫胥,赫胥之后,而有太連。太連以前,混沌以來,名曰中古。
【譯文】
元皇之后,接著有太上皇,也就是天皇。天皇時代,老君下界為老師,教授天皇治理天下的法則。天皇之后,又有了地皇,地皇之后,又有了人皇,人皇之后,又有了尊廬氏,尊廬氏之后,又有了句婁氏,句婁氏之后,又有赫婿氏,赫婿氏之后,又有了太連氏,太連氏以前,混沌以來的世界,被叫做中古。
【原文】
爾時天生五炁,地生五味,人民食之,乃得延年。
太連之后,而有伏羲,生于一源之始,繼天而生;調習陰陽,以定八卦。
自伏羲以前,五經不載,書文不達。唯有老君,從天虛空,無億河沙,在太清之外,不可稱計。大道既分天地以來,開置皇化,轉佐天帝,通流后世,以自記之。
【譯文】
這個時候天上生出金木水火土五行真氣,地上生出酸甜苦辛咸五種味道,人民吃了這些東西,也能得到長壽,太連氏之后,而有了伏羲氏。他生自元氣,在天誕生之后誕生。調節陰陽,定立八卦。
在伏羲氏之前的時代,五經之中沒有記載,文字與書本描繪不了那歷史,只有老君,從那虛無廣漠無限的時空之外,在那浩瀚無窮的上古運行了大道,從天地開辟以來,設置了帝王制度,輔佐天帝,把這些流傳到了后來的時代,也自己記錄下了這一段歷史。
【原文】
伏羲之時,老君下為師,號曰無化子,一名郁華子,教示伏羲,推舊法,演陰陽,正八方,定八卦,作《元陽經》以教伏羲。
伏羲已前,未有姓字,直有其名。爾時人民樸直,未有五谷。伏羲方教以張羅網,捕禽獸而食之。皆衣毛茹血,腥臊臭穢。男女無別,不相嫉妒。冬則穴處,夏則巢居。伏羲沒后而有女媧,女媧沒后而有神農。
【譯文】
伏羲時代,老君下界成為老師,號稱無化子,也叫郁華子,從天水延黃河而下在延川向南兩河交匯處百龜灘生活,向伏羲教導明示,推算舊有的歷法,演示陰陽的變化,測定八個方向,定出八卦的名位,寫了《元陽經》一文以教給伏羲。
伏羲之前的人類沒有姓字,只有名,那個時代人民淳樸直率,還沒有五谷,所以伏羲教導人們用張羅網的方法捕捉動物作為食物。那個時代的人類都是穿著獸毛吃生血的,當然味道腥臊,又臭又臟,男女沒有生活上的區別,但人與人之間也沒有嫉妒,冬天人們藏在洞穴里,夏天則住在樹巢內。伏羲死后,又有了女媧,女媧死后,又有了神農。
【原文】
神農之時,老君下為師,號曰大成子,作《太微經》,教神農嘗百草,得五谷,與人民播植,遂食之,以代禽獸之命也。神農沒后而有燧人。
【譯文】
神農時代,老君下界成為老師,名號為大成子,寫出一部《太微經》,教導神農嘗百草,得到了五谷,交給人民播種繁殖,于是成為糧食,用來代替禽獸的性命。神農死后,才有燧人氏。
【原文】
燧人時,老君下為師,教示燧人鉆木出火,續日之光,變生為熟,以除腥臊。
【譯文】
燧人氏時代,老君又一次下界,教燧人氏鉆木出火的技術,接續太陽的光能,變生食為熟食,這樣就能夠去掉肉食的腥臊之氣了。
【原文】
燧人沒后而有祝融。祝融之時,老君下為師,號廣壽子,教修三綱,齊七政。三皇修道,人皆不病。作《按摩通精經》。次有高原、高陽、高辛三世,次有倉頡、仲說,教書學文。
【譯文】
祝融氏的時代,老君下界成為老師,名號為"廣壽子",教他確定三綱的道理,即君臣、夫婦、父子間的關系。測定日月五星七政的周期。三皇時代由于修煉道術,人都不會生病,老君于是寫了部《按摩通精經》,然后有高原、高陽、高辛三代古帝,后面還有倉頡、仲說兩大學者,開創了教育文字。
【原文】
三皇之后而有軒轅黃帝。黃帝之時,老君下為師,號曰力牧子,消息陰陽,作《道戒經》《道康經》。黃帝以來,始有君臣父子,尊卑以別,貴賤有殊。
【譯文】
三皇之后有軒轅黃帝。黃帝時代,老君下界成為老師,號為廣成子,調節陰陽,寫了《道戒經》《倒康經》。黃帝以來,才正式有了君臣父子的名份與規制,尊卑有了區別,貴賤有了分殊。
【原文】
黃帝之后,次有少昊。少昊之時,老君下為師,號曰隨應子,作《玄藏經》。爾時升平,嘉禾生,醴泉出,麒麟至,鳳凰來,景星照。
【譯文】
黃帝之后,接著是少昊。少昊帝時代,老君再次下界為師,名為隨應子,又寫了部《玄藏經》,那個時代天下太平,有祥瑞的禾苗生出,甘美的泉水涌出,麒麟到來,鳳凰飛來,吉星照耀著大地。
【原文】
少昊之后,次有帝顓頊。顓頊之時,老君下為師,號曰元陽子,作《微言經》。顓頊沒后而有帝嚳。帝嚳之后而有帝堯。帝堯之時,老君下為師,號曰務成子,作《政事經》。
【譯文】
少昊之后,接著是帝顓頊。顓頊時代,老君又一次下界為師,這次他叫赤精子,寫了部《微言經》。顓頊死后,就是帝嚳時代,帝嚳之后,就是帝堯時代。帝堯時代,老君又一次下界,這次他叫務成子,寫了部《政事經》。
【原文】
帝堯之后而有帝舜。帝舜之時,老君下為師,號曰尹壽子,作《太清經》。帝舜之后而有夏禹。夏禹之時,老君下為師,號曰直寧子,作《德誡經》。
【譯文】
帝堯之后,就是帝舜時代。帝舜時代,老君再次下界,名叫尹壽子,寫了部《太清經》。帝舜之后,而有夏禹。夏禹時代,老君再次下界,名叫直行子,寫了部《德誡經》。
【原文】
夏禹之后而有殷湯,殷湯之后而至周初。周初時,老君下為師,號曰燮邑子,作《赤精經》。
【譯文】
商周時代,商朝的第一個國君是湯,國號為殷,殷湯之后,而到周朝初年,這時老君再一次下界為師,這回叫做燮邑子,寫了部《赤精經》。
【原文】
老君曰:秘化之初,吾體虛無,經歷無窮,千變萬化,先下為師。三皇以前,為神化之本,吾后化三皇五帝為師,并及三王,皆勸令修善。
天一、地二、人三、時四、音五、律六、星七、風八、州九,合有四十五。子、午、卯、酉、中央,各有九筭。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中有五宮,體成八卦。
水流歸末,分八至丑;葉落歸本,分六至亥;金剛本強,分二至未,土王四季,分四至巳。坎怨獨走,離明數四;艮八高摻,三從坤位;乾當城坤,與一相逐;巽吁天門,從乾貸一;震雷動澤,從兌所減;辰午酉亥,自刑之卦,各內其八,卦以成,馀有九宮成易字。
【譯文】
老君說:在神秘的造化之初,我的本體是虛無的,經歷了無窮無盡的變化,千變萬化,最先下降成為老師。三皇以前,是神化的根本,我后來化身為三皇五帝的老師,以及三王的老師,都勸他們修行善道。
天為一(太極)、地為二(兩儀)、人為三(三才)、時為四(四季)、音為五(五音)、律為六(六律)、星為七(七星)、風為八(八風)、州為九(九州),加起來一共有四十五。子、午、卯、酉和中央,各有九數。頭戴九,腳踏一,左為三,右為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中間有五宮,構成八卦之體。
水流歸向末位,分為八到丑;樹葉落回歸根本,分為六到亥;金剛本來強大,分為二到未,土主宰四季,分為四到巳。坎卦哀怨獨自前行,離卦光明數字為四;艮卦八高,三從坤位;乾卦如同城墻對著坤卦,與一相互追逐;巽卦呼吁天門,從乾卦借來一;震卦雷動澤,從兌卦減去;辰午酉亥,是自刑之卦,各自包含八,卦象形成,剩下的九宮形成易字。
【原文】
老君即演行期術曰:行期之法自有術,先舉坎就坤二,西南王母東青龍,習氣發裔地戶間,巽上四期入中宮,震出中宮升于乾,西之大澤華山巔,東北之上寅艮間,南之炎火離霍山,幡然變化北入玄。
【譯文】
老君接著演示行期之術說:行期的方法自有其術數,先舉起坎卦靠近坤卦二,西南有王母,東方有青龍,習氣發源于地戶之間,巽卦上的四期進入中宮,震卦從中宮出來上升到乾卦,西方的大澤在華山之巔,東北之上在寅艮之間,南方的炎火在離霍山,突然變化向北進入玄妙之境。
敬姜猶績,群居合一。
慎終如始,功成弗居。
閱讀到此,本文完畢。愿有緣讀到本文的朋友,吉祥富貴,諸事順意;
喜歡本篇文章的朋友,歡迎大家點贊,轉發,收藏!咱們下次再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