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層煉心術(shù)》是內(nèi)丹修煉的重要功法,起源于道教內(nèi)丹思想,強調(diào)心的修煉是修道之核心。它通過九個層次的逐步修煉,以達(dá)到煉心養(yǎng)氣、明心見性、凝神靜氣等目的,最終實現(xiàn)與道合一的境界。這一功法在道教修行者中流傳甚廣,被視為修道的重要途徑之一。
此法為清代著名道士,道教內(nèi)丹西派的創(chuàng)始人李西月所創(chuàng)(字涵虛,號長乙山人,又稱圓嶠外史),他被尊稱為內(nèi)丹學(xué)家和道教理論家。他創(chuàng)作了多部道教內(nèi)丹學(xué)著作,其中《九層煉心術(shù)》是他的重要作品之一。李西月通過自身的修道實踐,將內(nèi)丹修煉的理論與方法系統(tǒng)化、層次化,為后人修道提供了寶貴的指導(dǎo)。
《九層煉心術(shù)》
1
【原文】(初層煉心)
初層煉心者,是煉未純之心也。未純之心多妄想,多游思;妄想生于貪欲,游思起于不覺。學(xué)人打坐之際,非不欲屏去塵情,無如妄想才除,游思忽起。法在“止觀”,乃可漸漸銷熔。止則止于臍堂之后,命門之前;其中稍下,有一個虛無圈子。吾心止于是,而內(nèi)觀之,心照空中,與氣相守,維系乎規(guī)矩之間,來往于方圓之內(nèi),息息歸根,合自然之造化;巍巍不動,立清凈之元基。從此一線心光,與一縷真氣相接,渾渾灝灝,安安閑閑,此煉心養(yǎng)氣之初功也。
【譯文】(初層煉心)
初層煉心的對象和問題初層煉心者所面對的是未純之心。未純之心的特點是多妄想和游思。妄想源于貪欲,游思則起于不自覺。在學(xué)人打坐的時候,雖然想要摒棄塵世雜念,但往往妄想剛除,游思又起。
煉心之法—— 止觀應(yīng)對未純之心的方法是“止觀”。“止” 的位置在臍堂之后、命門之前,稍下有一個虛無圈子,將心止于此,然后內(nèi)觀。心照空中,與氣相守,在規(guī)矩之間維系,在方圓之內(nèi)來往,讓氣息息息歸根,契合自然的造化。保持巍巍不動,建立清凈的元基。
初層煉心的功效通過這種方式,一線心光與一縷真氣相接,達(dá)到渾渾灝灝、安安閑閑的狀態(tài),這便是煉心養(yǎng)氣的初功。
【注解】(初層煉心)
修道煉心之功夫,分為九步,分別講之。謂為“人元大道”者,丹法分人元、天元。所謂“天元大丹”,亦從人元做起,人元亦合天元。天元純?yōu)橄忍齑蟮溃冀K還虛;人元則下手之初,摻以后天有為有作之法。古者多由人元以進(jìn)天元,人元即筑基栽補之法也。上德圣智,可以直修天元;若為鈍根,自以人元入手為易。天元為圓頓兼修,人元則為漸法,所謂“道以全形,術(shù)以延命”是也。李仙則呂祖親傳道法,所述九層,亦為上乘簡易之功。
初層煉未純之心,即煉己也,由后天之身心做功夫。后天之心多妄想,更有游思,妄想即念也。游思者,未起念而忽動于中,并無目的,往來無定,忽起忽落者是也。游思本無中生有,時有時無,念則有所專注,隨想而生,故念可強制而克去之,游思則無從制止。譬如貧而思富,以貧而有所欲,此是妄想;游思則無論心中有念無念,忽然撞上心來,因其無因而至,故事前難以防止。修士煉斯二者,法在止觀。止者止念,觀者觀心,止觀在習(xí)靜,在止于至善。以至善之心,止于玄牝之門,為“止觀雙修”,為佛家名詞;道家謂之“性命雙修”、“妙竅雙修”也。止觀雙修,佛家又有許多層次。初時為“小止觀”,后有“大乘止觀”,又有“天人止觀”。小止觀者,漸法也;大乘止觀,圓頓兼修之法也;天人止觀,最后還虛之事也,此為了手之事,而非初步之功。此觀為止念觀空,從空中下手,《小止觀》書中有云:“止者,系心于緣中。” 緣中即空也。或者系心于眉間,或者系心于臍下,系心即觀系止于何處,即止也。將空空洞洞,無思無慮之心,放之于此三處。有此三處,可分三層。兩眉間者,正與“同善社”之法相同。不過系心眉間,須卻入一寸,卻者退也,仍在虛空之處也。臍下系心,亦須離開肉一寸三分。兩眉間為性光發(fā)見之地,所以如來兩眉間放白毫光,此即本性中之光明。所謂“虛室生白”之時,即眉間發(fā)光也,兩眉間即是虛室。臍下一寸三分,胎息之地也,真息即在此處。廖蟾輝曰:“前對臍輪后對腎,中間有個真金鼎。”金鼎者,真息凝結(jié)也,修功到時,自能知之。臍下一寸三分,有真氣一團,圓轉(zhuǎn)如輪,即命蒂也。人自下生以后,命蒂即在此處,由嬰而孩,胎息散,而此處成為空穴矣。
單修性功者,從眉間一竅下手;單修命功者,從臍下之處下手。呂祖曰:“單修性而不修命,萬劫陰靈難入圣。”只能成為陰神鬼仙耳;“單修命而不修性,壽同天地一愚夫。”(參《敲爻歌》,文字稍異)故必須性命雙修。性命雙修,必須從“緣中”下手。緣者邊際也,邊際之中,即為內(nèi)外虛空相接之虛竅,即人身天地中虛竅是也。因此處為呼吸之根,又為心神出入之門戶,故神氣皆聚于此。
人欲修道,必先使神氣心息相合相依,正好在此下手。蓋神屬于性,氣屬于命,人藉氣而有命,藉神而能靈;神氣二物,為人之至寶。氣自外來,盜之于天地萬物,然有神能盜氣入身;故人死神散,則氣不入矣。而人死亦有二種,若神先散而死者,臨終時先昏迷不醒,只有出氣,而無入氣,氣出盡則絕矣;若氣先斷,而后神散者,則神志清明,忽然氣絕,目自死去多時,仍明是也。神氣二者,有一去身則必死,是必保此神氣二者,方能生存。修道即修此神氣二物也,修性從神字下手,修命從氣字下手;若欲雙修,必須在神氣相合之處下手。彼眉間、臍下,皆不當(dāng)也;唯“緣中”一穴,神氣出入,皆在此處。雙修下手,由此一竅,則妙竅皆在其中,故三教皆以一中字象之。然此為虛中,而非真中,必神氣相合,心息相依,而后有真中,白玉蟾曰“念頭動處為玄牝”是也,故此曰“緣中”。緣中者,真中緣此而生也,道家謂之“圓中”,亦曰“懸中”。“系心于緣中”,即道家之“妙竅雙修”,儒家之“性命雙修”,佛家之“止觀雙修”也。大乘止觀,即自然無為,安而行之者也;小止觀即知止功夫也。南岳思大師,專講大乘止觀,先須能空凈其心,涵養(yǎng)其氣,不止觀而自然合于止觀,即頓法也。我輩頓漸兼修,先在系心于緣中下手,則無誤矣,此天元之工也。李仙所述,人元初層下手工夫,“止在臍堂之后,命門之前,其中稍下有個虛無圈子,吾心止于是,而內(nèi)觀之”,即系心于臍下之法也,為以術(shù)延命之道,故謂“人元”。其所以謂之“人元大道”,與“天元”不同者,即在以意生玄竅而已。所謂吾心止觀于是,其法先以后天呼吸之氣,入之深深,聚在臍下,成此虛無圈子,而以心觀之道也,所以云“心照空中(即是臍下離肉一寸三分)”,是即下手工夫也。息到于此,心亦安在此處,心息相依,即能混沌而發(fā)生造化矣。
先修命而后合性,性得于天,命立于人,所以云人元也。其法須先調(diào)息,入息以意送到內(nèi)之金鼎處,出息以意送到外之臍下。及臍下元氣已動,則以神合息,上住緣中,下止臍下。方者地也,圓者天也,圓竅以通天氣,方竅以通地氣;“方圓之內(nèi)”即天地之間之中也,“規(guī)矩之間”即臍下一寸三分之規(guī)中真金鼎處也。因臍下元氣已生,規(guī)中已成,故自外以達(dá)內(nèi)中,真意來往,以維系之耳。凡六十四歲以上,或身體不健之人,宜用此功以保命。
九層煉心,由人元起,而到天元,由上品丹法,進(jìn)而入于最上一乘,即此是也。由此心息相依,心合于息,然后真息成立,在先之“虛無圈子”,凝結(jié)而成玄竅,即后天中之先天也;復(fù)以二心合之,而混沌方入先天。煉到此,而初層煉心工夫已成矣。但所謂意者,仍是有意無意之意,若過于助長,反起邪火而致疾矣。慎之。
2
【原文】(二層煉心)
二層煉心者,是煉入定之心也。前此一線心光,與一縷真氣相接,若能直造杳冥,自當(dāng)透出玄竅。奈何定心不固,每為識神所遷;心與氣離,仍不能見本來面目。法在心息相依之時,即把知覺泯去,心在氣中而不知,氣包心外而不曉,氤氤氳氳,打成一片。此煉心合氣之功也。
【譯文】(二層煉心)
二層煉心的目標(biāo)二層煉心是煉入定之心。在第一層煉心的基礎(chǔ)上,一線心光與一縷真氣相接,若能深入杳冥之境,理應(yīng)透出玄竅。然而,由于定心不固,常常被識神所干擾,導(dǎo)致心與氣分離,無法見到本來面目。
煉心之法—— 心息相依與泯去知覺方法在于心息相依之時,把知覺泯去。達(dá)到心在氣中卻不自知,氣包心外也不察覺的狀態(tài),使二者氤氤氳氳,融為一體。這是煉心合氣的功夫。
【注解】(二層煉心)
二層煉入定之心,即心定于氣中是也。心止在虛無圈子之內(nèi),是即定于一也。久久純熟,自然由定而忘,歸于混沌,不識不知,內(nèi)忘其心,外忘其身,自然透出玄關(guān)。張三豐曰:“玄關(guān)往來無定位。”又曰:“黃庭一路皆玄關(guān)。”所謂“黃庭一路”者,即呼吸之范圍也。呼吸之氣,從口鼻出入,凡息所能到之處,即“黃庭一路”也。茲就丹田所在之地位,以明“一路”之范圍。從頂至中,為上田;從中至臍,為中田;從臍至陰蹺,為下田。身內(nèi)之丹田,必內(nèi)丹成立,方為丹田,無丹則不能有丹田也。譬如土田,田中所種何物,即為何物之田,如種草者為草田,種麥才為麥田;田中有丹,方為丹田;既未有丹,即無丹田,今所有者,只有丹田地位之空竅。丹田之地位,實只“黃庭一路”而已。黃庭一路,皆為玄關(guān),故玄關(guān)有上下之別,又有內(nèi)外之分;或現(xiàn)于上,或現(xiàn)于下,并無定在。見于上者,為上玄關(guān);見于下者,為下玄關(guān),其形如環(huán),其白如雪,其軟如綿。如○或如,此皆指外玄關(guān)而言也;至內(nèi)玄關(guān),即丹原是也,佛說為法/輪/常/轉(zhuǎn)。丹原初成,大如黃豆,常在下田之范圍內(nèi)跳動,至靜定之時,即能覺之。吾人下手做功,而現(xiàn)象之玄關(guān)為外玄關(guān);至內(nèi)玄關(guān),須待三元混合,凝結(jié)丹原,真息成立之時,方能見之。玄關(guān)一竅,最為秘密,從來皆不明說,今為便利后學(xué)計,故詳說之。心既止在臍下虛無圈子之內(nèi),一線光心,與一縷真息相接,自能杳冥,因杳冥而生恍惚,而透出玄竅,是即外玄關(guān)現(xiàn)象也。唯因定心不固,所以不易即見玄關(guān),必須事先還虛,泯去知覺,心息相依,神氣相合,由定到忘,入于混沌,方能見之。所謂入于混沌,即還虛功夫也。吾人對于還虛之功,一步直入,而彼有三步工夫。臍下一團之氣,是為命寶,心定而入于其中,一也;使心息相依,神氣相合,二也;漸漸杳冥,而入于混沌,返還虛境,三也。與吾人稍有不同,而到還虛以后,得藥則相同也。
3
【原文】(三層煉心)
三層煉心,是煉“來復(fù)”之心也。前此氤氤氳氳,打成一片,重陰來復(fù),是名天地之心,即是玄關(guān)一竅。此刻精氣神都在先天,鴻濛初判,并不分真精、真氣、真神。若能一心不動,便可當(dāng)下采取運行;無奈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美景現(xiàn)前,茫無措手,心一動而落后天,遂分為精、氣、神矣。
法在玄關(guān)初現(xiàn)之時,即刻踏住火云,走到尾閭,堅其心,柔其息,敲鐵鼓而過三關(guān),休息于昆侖焉。此煉心進(jìn)氣之功也。
【譯文】(三層煉心)
三層煉心的契機三層煉心是煉“來復(fù)” 之心。在前面兩層的基礎(chǔ)上,達(dá)到氤氤氳氳、打成一片的狀態(tài)后,重陰來復(fù),此時出現(xiàn)天地之心,也就是玄關(guān)一竅。在這個時刻,精氣神都處于先天狀態(tài),如同鴻濛初判,還沒有區(qū)分真精、真氣、真神。
面臨的挑戰(zhàn)與應(yīng)對之法然而,當(dāng)這種奇妙的境界出現(xiàn)時,由于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美景現(xiàn)前,人們往往會茫然無措。一旦心動,就會落入后天狀態(tài),精氣神也會隨之分為真精、真氣、真神。應(yīng)對的方法是在玄關(guān)初現(xiàn)之時,立刻踏住火云,走到尾閭。要堅定內(nèi)心,柔和氣息,敲鐵鼓而過三關(guān),最后在昆侖之處休息。這是煉心進(jìn)氣的功夫。
【注解】(三層煉心)
三層煉來復(fù)之心,即七日來復(fù),一陽生之時也,此為陽生火候。重陰之下,一陽來復(fù),漸漸真陽充足,即見玄關(guān)一竅,此時已達(dá)恍惚之境矣。玄關(guān)既現(xiàn),精氣神合而不分,若無雜念,即可采取。因見所未見,聞所未聞,而生驚喜之心,或疑懼之念,立刻即落后天,精氣神分立為三矣。人元至此,有作有為,法在玄關(guān)初現(xiàn)之時,不著一相,仍用功夫定神在外,一心不動。少焉陽氣充足,即微用意引至尾閭。火云,即陽氣也。初,一陽來到尾閭,即是到身。何以不曰身,而曰尾閭?因陰蹺一穴,藏有先天真陽,與外來真陽同類,故能招攝外陽。外面一陽前來,先到尾閭,內(nèi)外相合,直到命門,而外腎即舉,此為活子時;隨即沖到心府,而自覺外腎之舉,此為活午時。覺知之后,即須用定,由是而二陽、三陽,陽氣充滿,自然由尾閭上升泥丸。人元于此,恐因著相生心,當(dāng)面錯過,故先以微意,引之而上,沖開尾閭,以過三關(guān),先通后天之道路也。天元于此,任其自然,玄竅一開,全身各竅,自無不開。人元有為,用意先之,此亦不同者也。至活子時,指陽生言;活午時,指知覺而言。吾人為后天破體之身,陰氣甚盛,陽之初來也,不甚覺知,僅知皮上跳動而已;其實陽氣業(yè)已上升到頂。所謂堅心柔息,即定、忘二字之功夫也。
4
【原文】(四層煉心)
四層煉心者,是煉退藏之心也。前此踏火云,過三關(guān),心與氣隨,固已入于泥丸矣。然在泥丸宮內(nèi),或有識神引動,則氣寒而凝,必不能化為真水灑濯三宮,前功盡棄矣。法在昆侖頂上,息心主靜,與氣交融,氣乃化為美液,從上腭落下,卷舌承露,吞而送之。注心于絳宮,注心于黃庭,注心于元海,一路響聲,直送到底,又得玄關(guān)之現(xiàn)象焉。此煉心得氣之功夫也。
【譯文】(四層煉心)
四層煉心的背景經(jīng)過前面的修煉,心與氣隨,已入泥丸宮。但此時若有識神引動,氣會因寒而凝,無法化為真水灑濯三宮,導(dǎo)致前功盡棄。
煉心之法—— 息心主靜與氣化為美液方法是在昆侖頂上息心主靜,使心與氣交融。此時氣會化為美液,從上腭落下。修煉者需卷舌承露,將美液吞下并送之。依次注心于絳宮、黃庭、元海,一路伴有響聲,直送到底。這樣又能出現(xiàn)玄關(guān)之現(xiàn)象。這是煉心得氣的功夫。
【注解】(四層煉心)
四層煉退藏之心,即身內(nèi)七返工夫也。由陰蹺之陽,吸入外陽;外陽到來,沖動命門而腎舉,我應(yīng)定忘在外;陽氣即上沖心府,而覺外腎之舉,我仍定忘在外,陽可直到頂上,此陽氣內(nèi)行之路也。天元丹法,任其自然升降,故在我所知覺者,只知身上酥麻,其初如蚤在身上跳動,旋即全身酥麻成片,應(yīng)即用忘字功夫,陽氣方能化而為液,由昆侖下降,透心清涼,此時心中快樂,不可言喻也。
人元有為,處處用意,當(dāng)氣上升,則靜守于泥丸,注意久之,引而下降,以腭承之,咽下重樓;又注意引下絳宮、黃庭,以歸元海,此即七返之小周天也。此時應(yīng)即止火;若再接續(xù)做去,身體即不舒適,而其氣散矣。心與腎之相交,水火既濟,陽氣上升,涼液下降,有聲如雷,直達(dá)于底。上升時為陽上交于陰,下降時為陰下交于陽,此即小周天運動河車之功夫也。
5
【原文】(五層煉心)
五層煉心者,是煉筑基之心也。前此入泥丸,而歸氣穴,已有河車路徑,從此一心做去,日夜不休,基成何待百日乎!然或有懈心,有欲心,作輟相仍,丹基難固。夫筑基所以聚精會神也,工夫不勤,精神仍然散亂,何以延年!奉道法者,在行憑子午,逐日抽添,取坎填離,積金實腹。此煉心累氣之功也。
【譯文】(五層煉心)
五層煉心的基礎(chǔ)與目標(biāo)在前面的修煉階段,已入泥丸并歸氣穴,有了河車路徑。此時一心修煉,日夜不休,按理來說不用百日即可筑基成功。然而,如果有懈怠之心或欲望之心,修煉斷斷續(xù)續(xù),那么丹基就難以穩(wěn)固。筑基的目的在于聚精會神,若修煉不勤奮,精神依舊散亂,就難以延年益壽。
煉心之法—— 憑子午抽添、取坎填離與積金實腹奉道法者應(yīng)憑借子午之時,逐日進(jìn)行抽添,采取取坎填離之法,積累金氣充實腹部。這是煉心累氣的功夫。
【注解】(五層煉心)
五層是煉筑基之心也。上功行之不怠,有三百周天,既筑基成功矣。然或時作時輟,行功不勤;或動于外誘,定心不固;行功不能合法,則雖行之甚勤,而仍無金可積,難以進(jìn)步。夫筑基,即筑其丹基而固之之意也。若優(yōu)游玩忽,何能日起有功,而使之永固!故道在聚精會神,日新又新。功夫不勤者,必改之使勤;行持不合法者,必矯之使合法。要在行一周天,有一周天之效用,逐日抽添,積金實腹,則三百周天自易畢而成功矣。人生修持,每多始勤終怠。能加一番矯正鞭策之功,自能不蹈往轍,而漸臻有成。此煉心累氣之功夫,最要而不可忽者也。
6
【原文】(六層煉心)
六層煉心者,是煉了性之心也。前此河車轉(zhuǎn)動,聚精會神,則靈根充實矣。從此心液下降,腎氣上升,是為坎離交。杳冥中有信,浩浩如潮,一半水氣;蒙蒙如霧,一半云氣。是名金水初動,方修玉液還丹;但用心不專,則盡性之事難了。法在于金水初生之日,由丹田分下涌泉,霎時合到尾閭;調(diào)停真息,鼓之舞之,乃能滔滔逆上,至于天谷;涓涓咽下,落于黃庭。如此則朝朝灌溉,心地清涼,血化為膏,意凝為土,土中生汞,汞性圓明,遇物不遷,靈劍在手。孟子謂:“盡其心者,知其性也。”(見《孟子盡心上》)仙家名為“陰丹”、“內(nèi)丹”。此煉心明性之功也。
【譯文】(六層煉心)
六層煉心的前提與契機經(jīng)過前面的修煉,河車轉(zhuǎn)動,聚精會神,靈根得以充實。此時心液下降,腎氣上升,形成坎離交。在杳冥之中有信,如潮如霧,這是金水初動之時,可修玉液還丹。但如果用心不專,盡性之事就難以完成。
煉心之法——引導(dǎo)金水與朝朝灌溉方法是在金水初生之日,從丹田分下涌泉,瞬間合到尾閭。調(diào)停真息,鼓動氣息使其向上,直至天谷,再涓涓咽下,落于黃庭。如此朝朝灌溉,可使心地清涼。血化為膏,意凝為土,土中生汞,汞性圓明,遇物不遷,如同靈劍在手。正如孟子所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在仙家被稱為 “陰丹”“內(nèi)丹”。這是煉心明性的功夫。
【注解】(六層煉心)
六層煉了性之心,即煉己以生真意之功也。天元煉己,為最初下手之功,煉到真意已成,即由真意調(diào)停火候,故一面任之自然。人元先以己意導(dǎo)氣,此意不真;必于筑基后,作此煉己之功,使真意成而真息立,此關(guān)于性字之功夫也。蓋前此心腎相交,腎氣上升,心液下降;升者為坎中真火,陽交于陰也;下者為離中真水,陰交于陽也。在內(nèi)心腎相交,在外金水自然合并,即有一團真意,氤氤氳氳,周于玄關(guān),聚而不散,二土成圭,此在外者也。至在內(nèi),則心腎相交,水火既濟,行滿三百周天,自生一團真息,即是丹元,日夜跳動,自臍而下,由蹺而上,往來不息,以意封固,則在臍下,圓轉(zhuǎn)如輪。又能自然開闔,而真息升降,上達(dá)于頂,下達(dá)至踵,周流上下,此時應(yīng)用溫養(yǎng)丹元功夫。只有定忘兩字,每日忘若干時,定若干時,亦可安若干時;六時做工,六時必須定、忘平均。經(jīng)過一年溫養(yǎng)之后,丹元化為還丹,外方有象,眼前見有黑球,仍守定忘,漸漸黑球變?yōu)榧t球。是即得到內(nèi)丹,而了性之時也,將進(jìn)大周天七日之功矣。
7
【原文】(七層煉心)
七層煉心,是煉已明之心也。前此金水河車,仙師名為“內(nèi)煉”,到此還有外煉工夫,以外合內(nèi),真心乃聚而不散,蓋內(nèi)體雖明,好飛者汞性;內(nèi)修雖具,易壞者陰丹。設(shè)或保養(yǎng)不純,則心性復(fù)滅矣。法在以虛明之心,妙有之性,和砂拌土,種在彼家;彼家虛而自我實之,彼家無而自我有之,以有投無,以實入虛,死心不動。霎時間,先天一炁,從虛無中來,一候為一陽,有如《震》;二候為二陽,有如《兌》。時值二候,正宜合丹,那邊吐出一弦真氣,其喻為虎向水中生;這邊落下一點玄光,其喻為龍從火里出。兩邊龍虎會合,性情交感,一場大戰(zhàn),宛如天地晦冥,身心兩靜矣。俄而三陽發(fā)動,有如《乾卦》,如潮如火,如霧如煙,如電如雷,如雪如花;身中陽乾晃耀,我即持劍掌印,踏罡步斗,鼓動元和,猛烹極煉,透三關(guān)而上泥丸,一身毛竅皆開,比前玉液河車,更不同也。吞而服之,以先天制后天,性命合而為一,即大還也。性屬火,其數(shù)七;命屬金,其數(shù)九,返本還原,故名七返九還金液大丹。從此鉛來制汞,其心常明,汞不動搖矣。此煉心存神之功也。
【譯文】(七層煉心)
七層煉心的背景與挑戰(zhàn)在前六層修煉達(dá)到金水河車的內(nèi)煉境界后,此時還有外煉工夫。雖然內(nèi)體已明,但汞性易飛;內(nèi)修雖具,陰丹易壞。若保養(yǎng)不純,心性可能復(fù)滅。
煉心之法——外合內(nèi)與龍虎會合具體方法是以虛明之心、妙有之性,和砂拌土種在彼家,以有投無、以實入虛,死心不動。待先天一炁從虛無中來,二候時合丹,此時兩邊龍虎會合,性情交感,如天地晦冥,身心兩靜。三陽發(fā)動時,如潮如火等各種景象出現(xiàn),持劍掌印、踏罡步斗、鼓動元和、猛烹極煉,透三關(guān)而上泥丸,全身毛竅皆開。最后吞服所得之物,以先天制后天,性命合一,成就七返九還金液大丹。從此鉛來制汞,心常明而汞不動搖。這是煉心存神的功夫。
【注解】(七層煉心)
七層煉心,是煉已明之性也,即煉氣化神之功也。煉己明之性,即以我之虛靈,通天地之虛靈,我心完全在于空中,于是須增忘減定。忘者,身心兩忘也。我之身心,化入于虛,與虛空無異,而虛中生出造化,顯現(xiàn)應(yīng)過大周天之景,黑球變?yōu)榧t球,又稱“朱桔”,所謂火里煉丹,即其時矣。紅球回繞吾身,忽上忽下,由后而上,由前而下,繞后繞前,可分為子午卯酉。到子午卯酉之位,球行必稍舒緩;過此位后,忽而升入極高,忽而落下極低,如狐煉丹,人但見其紅球起落也。此子午卯酉,完全在外也;彼家即是虛空,而我以真意實于虛中。至在身內(nèi)者,“白云朝頂上,甘露灑須彌”,紅球升而熱氣與之同升。少焉紅球落下,甘露亦即下降,有聲如雷;過七日后,紅球變?yōu)樽蠚猓\罩身上,此時陰魔如潮如火,洶涌而來,此為過大周天之景,即《西游記》過火焰山之時也。過大周天之時,宿業(yè)發(fā)現(xiàn),萬魔齊來,吾人所有貪、嗔、癡、愛及歷劫宿業(yè),皆發(fā)現(xiàn)于目前;所有曾入眼簾人物,亦皆于眼前出現(xiàn)。所謂“持劍掌印”者,劍即慧劍,是為靈覺真心,須以真心鎮(zhèn)之,譬之于劍,以斬斷一切。印為天印,即天心也。陰魔既潮,心動便傾丹鼎,故須持劍印,鎮(zhèn)伏一切,應(yīng)以心放在空洞之中,不使起意。“罡”者四正,即子午卯酉是也;“斗”者斗柄,亦即定盤星也。“此時應(yīng)鼓動元和,猛烹極煉。”即是《西游記》之過火焰山是也。此山八百里,無路可通,中有萬魔聚集,火烈如焚。過此難關(guān)以后,方得平安,身上毛竅,皆已展開,有如炒豆,又癢又熱,人則如醉如癡,血氣全身倒流,少時涼液下降,而全身清涼矣。過火焰山所以須芭蕉扇者,因芭蕉是木葉,雖為木質(zhì)而極柔,以比木液,扇以生風(fēng),風(fēng)即真陰之氣。此氣到口,方化液體,而甚清涼,未到口時,本為氣體也。三調(diào)芭蕉扇,煽風(fēng)滅火,三即乾也,金也;芭蕉木也,此為金木交并。孫悟空見鐵扇公主時,情話綿綿,以比真陰真陽相見,而陰陽交感和合也。火焰山之火,識神之火,牛魔王為牛,即雪山之大白牛也。是為坤土,亦是意土。意多邪妄,去妄即真;意本相續(xù),故殺之而落頭生頭。唯牛魔王為妄意,妄意之火,須以陰柔克之,熄其妄而歸真,乃是明心見性,故牛王皈正,全賴金剛合圍,喻遍體乾金也。
人生七情六欲,皆妄意也,此時真妄相戰(zhàn),陰陽相激。既過大周天,妄返為真,濁陰已盡,真陽返入吾身,而成為純陽之體,故曰“七返九還金液大還丹”,與小周天之玉液還丹不同也。小周天為七返,大周天為九還,若單舉一種而言,則大小周天,皆有七返九還也。過大周天后,止心不動,與太虛一體,此后即是出神功夫矣。
8
【原文】(八層煉心)
八層煉心,是煉已伏心,而使之通神也。前此七返九還,以鉛制汞,心已定矣。但要溫之養(yǎng)之,要使身中之氣,盡化為神;身中之神,能游于外。于是取一年十二月氣候,除卯酉二月為沐浴,余十月為進(jìn)退,故名“十月溫養(yǎng)”。非言要十個月功夫也,否則心雖定而不靈。煉之煅之,靈心日見;靈則動,動則變,變則化,故有出神之事,而不為物情所迷。此煉心成神之功也。
【譯文】(八層煉心)
八層煉心的基礎(chǔ)與目標(biāo)在經(jīng)過前面的七返九還,以鉛制汞后,心已安定。但此時需要溫養(yǎng),使身中之氣盡化為神,身中之神能游于外。以一年十二月的氣候為參照,除卯酉二月為沐浴外,其余十月進(jìn)行進(jìn)退,稱為“十月溫養(yǎng)”。這里的 “十月” 并非實指十個月的時間,而是一種象征。其目的是讓心不僅定,而且靈。
煉心之法——溫養(yǎng)與出神通過溫養(yǎng)和煅煉,靈心日益顯現(xiàn)。靈則會動,動則會變,變則會化,從而出現(xiàn)出神之事,且不被物情所迷惑。這是煉心成神的功夫。
【注解】(八層煉心)
八層煉已伏之心,而使之通神,是即出神之功夫也。既得外丹之后,須用溫養(yǎng)工夫,為時約須一年。除卯酉二月,應(yīng)沐浴外,共有十月,是即“十月懷胎” 也。法以我身之虛空,通天地之虛空,久之而罩身之紫光,化為金光,漸漸金光大如車輪,覆于頂上,此即出神之景也。在此時多不自覺,以一意于忘之故,不識不知,宜有伴侶,以守護(hù)之、警提之,而使其覺。則其神一覺,而即出矣。初時其神幼稚,不能遠(yuǎn)出,僅及五步、十步而止,漸煉漸遠(yuǎn),到后來可遠(yuǎn)至千里萬里也。此時回視色身如糞土,故多有到此時,即尸解而化去者。且此后煉神還虛,皆為神上之事,即無色身,亦可修煉,故無妨舍去;然即舍去,而其色身亦可歷久不壞矣。
9
【原文】(九層煉心)
九層煉心者,是煉已靈之心,而使之歸空也。前此溫養(yǎng)功深,神已出而不惑,隨心所欲,無往不宜,高踏云霞,遍游海島,致足樂矣。但靈心不虛,則不能包涵萬有,此所以有煉虛一著也。煉虛者,心胸浩蕩,眾有皆無,清空一氣,盤旋天地間,是我非我,是空不空;世界有毀,唯空不毀;乾坤有礙,唯空無礙,此所以神滿虛空,法周沙界也。此煉心之始末也,無以加矣。
【譯文】(九層煉心)
九層煉心的前提與追求在經(jīng)過前面的修煉,尤其是溫養(yǎng)功深之后,神已出且不被迷惑,能夠隨心所欲,無往不宜,甚至可以高踏云霞、遍游海島,令人感到極大的快樂。然而,如果靈心不虛,就不能包涵萬有。所以需要進(jìn)行煉虛這一關(guān)鍵步驟。
煉心之法——煉虛以歸空煉虛就是要達(dá)到心胸浩蕩,視眾有皆無,使自身化為清空一氣,盤旋于天地之間。達(dá)到一種“是我非我,是空不空” 的境界,即超越自我的存在,又不執(zhí)著于虛空。在這種境界下,即使世界有毀,唯空不毀;乾坤有礙,唯空無礙。如此便能神滿虛空,法周沙界。這便是煉心的最終階段,沒有更高的境界了。
【注解】(九層煉心)
九層煉已靈之心,是還虛也。已靈之神,應(yīng)打掃干凈,使之虛空粉碎,成為千百億萬化身,則神通變化無窮矣。此時神已脫胎,故可以神還虛,亦可帶軀殼而還虛,遍虛空皆我神之所到,遍虛空皆為我之法身。于是九層煉心,大功告成。本章從初步說起,到還虛而止,因先從接命入手,功夫稍有不同。至入大周天以后,則與現(xiàn)在所講之先天大道,無以異也。人元丹法,以己意為主,亦取意生身之義,法在專一其意,以達(dá)于誠。不過煉己未熟,火候恐不甚易,而其簡易,不若天元。古人謂天元,唯上根可修,中人之資,必須由人元而進(jìn)天元也。
敬姜猶績,群居合一。
慎終如始,功成弗居。
閱讀到此,本文完畢。愿有緣讀到本文的朋友,吉祥富貴,諸事順意;
喜歡本篇文章的朋友,歡迎大家點贊,轉(zhuǎn)發(fā),收藏!咱們下次再會!
喜歡玄煬觀的朋友,可以聯(lián)系姜老師加入“玄煬觀”的官方群作學(xué)習(xí)交流;
姜老師本人微信(shigandang9527)。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