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中老年人看的短劇已經這么邪門了嗎?
《閃婚五十歲》《五十歲保姆嫁豪門》《賣菜大媽竟是皇嫂》,是不是光看標題就讓人感到狗血拉滿,荒誕程度極高了?
實際上,這些短劇的內容比標題更炸裂。
以《閃婚五十歲》來說,它開篇就是女主在家忍辱負重,慘遭兒子兒媳打罵,還被兒子強逼再婚以換來8.8萬元彩禮。
當女主哭喊著說:“你這是要把媽賣了”的時候,冷叔雞皮疙瘩都掉了一地,感覺演員的情感張力,跟荒誕的劇情間形成了一種非常奇怪的戲劇共鳴。
當然,這之后就是女主遇上了假扮出租車司機的中年霸總,從此人生重啟,走上一路打臉逆襲的王道劇情。
簡單明了的故事邏輯,加上情緒拉滿的劇情沖突,結果就是叔叔阿姨們的沉迷不已,誰能想到啊,年輕時埋下的追劇癮,到了晚年又能再一次開啟。
那么,中老年短劇現在到底有多火呢?
自今年以來,中老年短劇就進入了一個強勢爆發期,許多千萬級營收,億萬級播放的劇集都在扎堆出現。
像8月底上線的《閃婚老伴是豪門》,半個月時間累計播放量已經超過5億次,充值金額更是高達2640萬。
而像這樣的千萬級營收,億萬級播放的中老年短劇,還在持續出現。
許多觀眾追劇追得廢寢忘食,往往一口氣就能連看好幾十集,搞得子女都在網上吐槽:以前爸媽老不讓我看電視,現在自己卻天天抱著個手機傻樂。
把大火的中老年短劇拆開來看,我們不難發現,其實套路都是大同小異,公式化痕跡都非常明顯。
大叔向的是霸總,大媽向的是甜寵,要不然就是霸總加甜寵,網友總結得更好:霸道老年總裁,愛上絕經的我。
基本就是把之前流行劇的元素,換了個皮再重新演繹一遍。
比如,之前微服私訪的集團公子,現在就換成了集團老總,以前“惡毒女配”是同事,現在成了兒媳。
像剛才提到的《閃婚老伴是豪門》,開篇就是勢利兒媳怒摔好心婆婆帶來的土雞蛋。
雞蛋土不土不知道,但這劇情確實夠“土”。
主要爽點還是那幾個固定套路,女主委曲求全痛虐千遍,然后逆風翻盤揚眉吐氣,男主則是雙重身份扮豬吃虎,然后到最關鍵時刻,把身份這么一亮,那對手就得痛哭流涕,跪地求饒。
對年輕觀眾來說,這真是“熟悉的劇情,陌生的年齡”,但也真真實實地“震撼我媽一整年”。
你要盤邏輯,這些短劇當然是經不起推敲,但對觀眾來說,“爽”就夠了。
而這類短平快、節奏鮮明的劇集,正適合中老年人這種退休或半退休的養生狀態——要用腦,但不多。
當然,除了這些全世界通用的爽點,中老年短劇也做了一些“適齡化”的改造。
比如,中老年短劇更多地聚焦家庭。其他以年輕人為主角的電視劇里,父母往往是配角中的配角,或者干脆模糊成背景。
但在銀發劇里,子女不管是正面還是負面,依然是劇情的重點。
業內有編劇就表示,這是因為“在東亞中老年人情感需求中,晚輩陪伴排在第一順位,二級痛點才是夫妻之愛。”
從這里可以看出,虛構的短劇里,其實也反映了中老年人的真實需求。
這里頭包括子女陪伴的缺失,戀愛婚姻的遺憾,工作事業的失敗等等,然后短劇就成為了中老年情感釋放的一個窗口,讓他們能夠在一個虛構故事中,部分彌補過去的缺憾。
而這,便是中老年短劇能夠異軍突起的根本原因。
這幾年,隨著社會老齡化趨勢不斷加劇,中老年人精神需求的增加已經成了一種必然。
之前短視頻平臺上,已經有這種趨勢。
抖音曾經的兩的大網紅,“秀才”跟“一笑傾城”就堪稱中老年粉絲的聯合收割機。
雖然他們自己視頻的查重率極高,但粉絲黏性卻極強,靠著自帶的白月光屬性,愣是在很短時間內就沖到了千萬量級。
當時有嗅覺的公司就注意到了,這背后的巨大商機,之后短劇生意越來越火,一批影視公司自然開始瞄準中老年人打造短劇。
紅星新聞報道,2023年年底,微短劇用戶數量已經超過5億,而據《2023全景生態流量年度報告》,短劇用戶中,30歲以下人群占比是30.4%,46歲以上則是37.3%。
這奠定中老年短劇爆火的市場基礎,同時也能看到,短劇對中老年人滲透程度之高,是其他任何網絡渠道難以比擬的。
而隨著今年這一輪的短劇爆發,跟著起來籌劃開拍的都是上百部起。
但影視圈一大毛病就是喜歡跟風炒冷飯,中年婦女閃婚豪門的戲火了,之后就有一連串的戲照著這個路子翻拍再創造。
本身這類劇集成本就低,主演是三四線的,特效是沒有的,一部戲七八十集下來,從劇本到拍攝總周期一個月,總成本也就四五十萬。
能成爆款就是千萬營收,成不了那也完全能夠接受,那自然是個個都搶著要拍。
不過,短劇火得快,過氣更快,一部短劇的充值周期不過一周,爆款也不過兩周,過了就進入到經營周期的末期,這一方面是短視頻平臺特性使然,另一方面也是劇方的充值額度決定。
有編劇表示:“能賺錢的短劇,投流費用一般是充值額的90%左右。”等于獲得充值1000萬,就得花出去900萬投流拉新,實際上還是給平臺打工。
那新劇總是排著隊來搶占流量窗口,老劇當然在曝光上要早早讓位。
在這種急速的新陳代謝中,短劇自然談不上什么打磨劇本,磨煉演技,劇情也都是你抄我我抄你,同質化的現象非常嚴重。所以短劇行業雖然在內卷,但這卷的方向顯然不是精品化戰略。
另外,短劇抓住了中老年人不熟悉手機操作的特點,明里暗里還設置了不少付費陷阱。
比如默認勾選“自動解鎖下一集”,誘導充值辦會員,鏈接廣告轉移到網購商店等。
現在一部短劇全部解鎖大概是20塊到45塊,價格不算太貴,但是卻常見網友吐槽或投訴說,父母一月內氪金上千的,這就是明顯進了發行方的圈套。
不過,以上種種缺點亂象,對短劇瞄準的中老年觀眾群來說,其實通通不是重點。
重點是他們無聊的晚年生活,能不能找到精神上的慰藉,情感上的出口。
隨著年齡的增長,中老年人的無力感和邊緣感日漸加深,同時現代家庭中,成年子女與父母之間,又常常面臨地理和心理上的雙重疏離。
所以短劇成為了中老年情感寄托的載體,以用來填補他們慢慢塌陷的情感缺口。
這樣看來,針對中老年人需求的市場還是一片藍海,值得企業繼續挖掘,而對整個社會來說,如何滿足中老年人的情感需要,恐怕也是未來要思考的一個重要方面。
你對中老年短劇是怎么看的呢?歡迎在評論區里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