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份,科技界忽然冒出來了一條爆炸性新聞,說高通正在計劃收購英特爾。
一邊是老牌半導體巨頭,另一邊是當前移動端CPU之王,雙方之間的任何想象,都值得全世界IT產業的密切關注。
當然,到今天來看,這則消息基本可以鑒定為假,只是這背后所折射出來的英特爾困局,卻是真實存在的。
今年二季度,英特爾凈虧損高達16.1億美元,除了PC端有所增長之外,其他業務是全面潰敗。
因為業績不斷下滑,今年以來,英特爾股價已經跌掉一半以上,現在它的市值不要說比不過老對手AMD,甚至都不到黃仁勛一人的身價。
在美國科技股一片繁榮的背景下,英特爾的表現就像姚明一字馬——拉了個大胯。
英特爾走到現在這個地步,基本是咎由自取,因為連續錯過了移動互聯網和AI這兩個大風口,十多年來是把一手好牌打了個稀爛。
2007年,iPhone橫空出世,智能手機席卷全球,之后不過五年時間,智能手機出貨量就已經超過PC,移動互聯網的大幕由此打開。而英特爾本來是有機會成為這個時代的開啟者,因為在2006年,喬布斯就曾提出要讓英特爾來制造第一代的iPhone芯片。
但當時財大氣粗的英特爾卻嫌棄喬幫主報價太低,同時又沒能預見到智能手機的潛力,所以拒絕了合作。
結果,這筆潛力無窮的大合同跑到了三星的手里,讓韓國人白白撿到了個大便宜。而僅僅丟掉iPhone的合作還不要緊,反正智能手機也不只有蘋果一家,但是接下來的手機芯片架構之爭,卻是讓英特爾的大公司病再一次暴露無遺。
過去在PC端,英特爾的X86架構可謂所向披靡,天下無敵。也正是因為這點,英特爾覺得“祖宗之法不可變”,堅持要用老架構去面對移動互聯網這個新時代。
但手機跟電腦使用環境完全不同,X86架構性能雖然強大,但它功耗高、發熱大,放在手機里就是電老虎、暖寶寶。
相比之下,ARM架構的能效優勢大,而且成本更低,以此標準來生產的高通、聯發科得以異軍突起。到今天,這兩家再加上蘋果,就占到了全球將近8成市場的手機處理器市場。
迷信X86架構,讓英特爾喪失的還不只是移動市場。
現在AI發展中,GPU作為基礎建設的地位已經無可撼動,英偉達和黃仁勛也正是靠著這個,讓資產實現連續翻倍。
但大家可能已經忘記了,英特爾在十幾年前,也曾計劃要推出自己的獨立顯卡。2008年,英特爾公布了名為Larrabee的GPU項目,原定計劃于2010年上市。
然而,因為依舊采用X86架構,Larrabee圖形處理能力表現不佳,就一直不看好這個項目,甚至貼臉嘲諷,說這就是個ppt產品。
結果也正如老黃所料,Larrabee不管怎么研發,性能都無法達標,最終胎死腹中。之后看著英偉達越賺越多,英特爾雖然不爽,但底下的顯卡部門是建了又拆,拆了又建,折騰了半天,始終拿不出成果。
缺席了移動和AI時代,是英特爾巨大遺憾,但這種遺憾并非致命。因為過去半個世紀,科技界幾次浪潮,英特爾也不是都能屹立潮頭,只要保證核心競爭力還在,那在龐大的信息市場中,總歸還是有它的一席之地。
真正要命的,恰恰就是英偉達核心競爭力的喪失。
英特爾最引以為傲的,就是其IDM身份,即從芯片設計、制造、封裝、測試到銷售為一體的半導體公司。在過去幾十年,英特爾在每一個環節,幾乎都能做到全球領先。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英特爾IDM能力卻受到了越來越多的質疑。最顯著的就是在芯片制程上的步步落后。
上世紀60年代,英特爾聯合創始人戈登·摩爾提出了著名的摩爾定律:集成電路上可以容納的晶體管數目,每過18個月,就可以增加一倍。更多的晶體管代表著更強的性能,同時也意味著晶體管尺寸也得越做越小。
很長一段時間,英特爾確實緊跟摩爾定律,連續推出了90納米、65納米、45納米制程工藝,到2014年,它更是第一個突破了14納米。
可是從這里開始,英特爾就陷入了難產狀態。
當時荷蘭ASML,正在積極為EUV光刻機尋找合作,但英特爾認為EUV還有關鍵技術問題沒有解決,不如之前的DUV技術,所以遲遲不愿入場。倒是臺積電和三星愿意“吃螃蟹”,投入了大量資源幫助ASML改進EUV技術。
結果是,英特爾原本要在2016年推出10納米產品,一直拖到了2019年才面市。而這一年,臺積電和三星的7納米工藝都已經量產。
盡管英特爾反復強調,自己的10納米跟人家的7納米一樣好,但從市場反饋來看,英特爾的市占率就是在不斷下降。
江湖上人人都在質疑:大哥到底還行不行?對巨頭來說,“人家覺得你不行”比“真的不行”更可怕,就是真不行,你也得裝出自己很行。
所以2021年,英特爾提出IDM 2.0戰略,宣布聚焦提高生產研發能力,同時推出代工業務,要像臺積電一樣為全世界半導體企業生產芯片,光先期投資建廠就是200億美金。
說白了,這就是英特爾版本的“大煉芯片”。
而3年過去了,英特爾能交出來的,只有不斷惡化的財務報告。
原本寄予厚望的代工部門,2022年虧損52億美元,23年虧損70億,今年過半又虧了50多億,英特爾吆喝了半天,根本沒有掀起多少浪花。
以至于到今年9月份,英特爾宣布要把芯片代工部門剝離,成立獨立公司。
可是,拆分只是讓英特爾財報變得好看,并不能解決創新能力不足的根本問題,甚至可能進一步削弱英特爾制造能力,給未來發展受限,又埋下了一個新的伏筆。
IDM 2.0走到現在,不說一敗涂地,也是狼狽不已,今天的英特爾仍在為過去的固執和短視買單,而將來到底該怎么走,英特爾依舊沒有下定決心。
而從英特爾的例子回來,我們可以發現,科技創新并沒有捷徑。強如英特爾,一著不慎一樣可能陷入步步落后的尷尬境地。
只有不斷努力,永遠保持對新生事物的開放態度,才能確保自己不會被市場所拋棄。這一點是英特爾是需要反思的問題,同樣也值得全世界的企業牢記。
你認為英特爾能再次崛起嗎?歡迎在評論區里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