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忘情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昨天講了“糧草”,今天接著講“兵馬”。
先看一個故事——
1979年2月中旬,我41軍123師偵察大隊33名指戰員化裝成越軍,大搖大擺地深入敵境偵察。走著走著,我偵察小分隊帶隊干部、副連長劉顯祖突然發現,隊伍后面跟上來3名手持武器的越軍。為避免被這3個家伙識破,劉顯祖迅速和二排長鄒寧軍交流了一下眼神,待隊伍走到一片開闊地上時,他們二人突然轉身,用一款當年罕見的長槍開火,一舉擊斃3名敵軍。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槍聲并未驚動周邊來來往往的越南軍民。劉顯祖等人迅速處理敵尸后,仿佛什么都沒發生過一樣,繼續帶隊執行化裝偵察任務。
注意,這個神奇的故事絕非筆者杜撰,也不是神劇,而是寫進我軍戰例資料里的真事!
還沒完,比這還神奇的事發生在五年半之后的兩山輪戰期間。
1984年9月11日夜,我160師偵察連奉命組織偵察分隊,摸黑滲入844高地越軍陣地前沿的哨棚前潛伏。凌晨5時,偵察連連長孫建國趁天降大雨之機,同樣是手握那款罕見的長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沖進越軍哨棚,打出3個短點射擊斃3名越軍。其他偵察兵也擊斃敵軍1人,擊傷俘虜1人,整個戰斗歷時不到1分鐘。
就在我偵察兵收拾繳獲的文件和武器彈藥準備撤離時,孫建國發現蚊帳中竟然還有1名越軍仍在酣睡,剛才的近距離射擊居然沒有驚動他!孫建國二話不說拔出匕首,一刀結果了這個“瞌睡蟲”的性命。
直到此時,駐守844高地的越軍主力仍未察覺到異常。直到我偵察分隊押解俘虜撤離良久,越軍換哨時才驚覺不妙,遂出動約2個排的兵力追擊,結果觸發了我偵察分隊埋設的詭雷。而我軍偵察兵們則改變撤退路線,最終全體安全返回了出發陣地,無一傷亡。
事后,我軍電子技偵分隊監聽到越軍在向上級匯報時驚呼:“遭到中國高級別動隊的無聲襲擊!”
我軍首長盛贊此次行動,稱其為“我軍自抗美援朝以來偵察兵最成功的奇襲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上述兩個戰例中,那款當年罕見的長槍可謂立下了汗馬功勞。它就是我國自主研制的64式微聲沖鋒槍。
從人民軍隊誕生之初到上世紀60年代前期,雖然我軍裝備不斷得到改善,但作為“軍中驕子”的偵察兵執行捕俘任務時,靠的基本是“一根繩子一把刀,拳打腳踢把功立”。因為執行偵察任務時,槍響意味著暴露己方意圖及行蹤,極易導致任務失敗。
此前歷次戰爭中,我軍繳獲的“萬國牌”槍械中,所謂的“無聲手槍”鳳毛麟角,更適宜情報人員使用。上世紀50年代蘇聯對華轉讓的各型裝備中,也沒有適宜偵察兵使用的微聲槍械。因此在我國強調“以我為主”后,軍械部門著眼于未來戰爭捕俘及敵后滲透作戰的需要,向軍工部門下達了自行研發國產微聲自動槍械的任務。
這種特定的需求,決定了國產微聲自動槍械裝備數量不會太多,實際使用頻率也不會太高,對有效射程要求不遠,對威力要求不大,對火力持續性也沒有太多要求,但卻要求槍械的可靠性極高,射擊時盡可能微聲、微光、微煙,而且要有一定的火力密度,以確保瞬間壓制對手。
上述微聲、微光、微煙這“三微”要求中,首當其沖的便是微聲。研究表明,槍械射擊時產生的聲音,來自于三個方面。首先是彈丸出膛后,高溫高壓的發射藥燃氣緊隨其后沖出來,因體積迅速膨脹而發出爆鳴噪音。其次是彈丸出膛后,以超過音速的速度飛行所產生的音爆噪音。第三是槍械射擊時,槍機運動產生的機械撞擊噪音。
三種音源中,以第一種強度最大,第二種次之,第三種音源強度要小得多,且無法避免。因此微聲槍械設計,主要圍繞如何消弭爆鳴噪音和音爆噪音進行。
上世紀60年代初,我軍正在換裝56系列槍械,其使用的56式7.62步槍彈雖說只是中等威力槍彈,但其初速超過音速太多,以我國當年的工業基礎,很難圍繞這種槍彈設計出微聲自動槍械。因此軍工部門經過慎重考慮,決定設計一款使用手槍彈的微聲沖鋒槍來滿足軍隊需求,并專門為此研發了一款64式微聲手槍彈。
64式7.62×25毫米微聲手槍彈是由51式手槍彈演化而來。為達到“三微”要求,它在國產彈藥史上首次采用了速燃雙基發射藥。這種發射藥燃燒速度快,膛壓曲線的高峰值靠近膛底,槍管口部壓力較低,不僅降低槍口焰的效果十分明顯,而且藥量也降至0.23克,從而令其槍口初速降至音速以下,大大降低了彈丸飛行時產生的音爆噪音強度。
與此同時,為令其威力不至于降低太多,64式微聲手槍彈的彈丸改為尖頭、錐底、鋼芯結構,而且彈丸圓柱部加工出一道滾溝。
這種微聲手槍彈的射擊密集度優于51式手槍彈,而且有一定穿甲威力,能有效對付上世紀60年代的輕防護目標。
我國軍工部門基于64式微聲手槍彈,最終成功設計出64式微聲沖鋒槍。
當然,僅靠亞音速的微聲手槍彈消弭音爆噪音是遠遠不夠的。為降低發射藥燃氣出膛后產生的爆鳴噪音強度,結合64式微聲沖鋒槍主要使用方式,軍工部門在該槍前端設計了固定式消音器,并在槍管前部開了9排共36個泄壓孔。
上述36個泄壓孔令槍管前部呈現出4條螺旋形的孔線,發射藥燃氣在沖出槍口前即有一部分提前泄入固定式消音器中,早早地開始膨脹降壓。
該槍配備的固定式消音器為典型的膨脹式多腔結構,由消音碗、消音筒、提環、聯桿和消音筒蓋組成。其中,消音碗總數為13個,分為大號、中號、小號三種規格,均由橡膠制成。從槍口向消音器筒蓋方向,這13個消音碗按2個中號、10個小號、1個大號的順序依次排列,并由兩根聯桿將這些消音碗串聯起來。兩根聯桿的前端有一個可以壓倒的提環,以便于拆裝消音碗。每個消音碗正中均開有供彈丸通過、直徑略大于彈丸外徑的孔洞。這些消音碗將消音器內部隔成了一個個“隔間”。發射藥燃氣從消音碗中間的孔洞進入每個“隔間”后,在形成回旋渦流同時,體積也會發生膨脹,從而將溫度和壓力降下來。
就這樣,經過一個個“隔間”的層層消耗,待發射藥燃氣最終沖出消音器端口時,其蘊含的能量已遠不如前,產生的爆鳴噪音強度自然大大降低。
試驗結果表明,64式微聲沖鋒槍的槍口噪聲為84分貝,僅僅比普通人說話的聲音大那么一點點,而且槍口噪聲較為低沉,哪怕是被人聽見了響動,第一時間也不會往“那是槍聲”這方面想。甚至在150米外,就連這點響動也很難聽見。
非但如此,該槍白天射擊時,50米外看不見硝煙。夜間單發射擊時,50米外看不見槍口焰。
64式微聲沖鋒槍完全達到軍方的要求,是一個成功的設計,而且在其問世的60年代中期,達到了當時世界先進水平。
不過,受限于上世紀60年代國內基礎工業水平,64式微聲沖鋒槍固定式消音器內的那13個橡膠消音碗,在高溫的發射藥燃氣反復沖刷下壽命有限,而且消音碗較為復雜的形狀也容易積聚發射藥殘渣,加速橡膠制品老化速度,從而降低消音效果。因此,64式微聲沖鋒槍對維護保養的要求較高。需要在發射規定彈數后完全分解消音器,用汽油或煤油浸泡、清洗、擦拭消音碗,或干脆更換嶄新的消音碗,再將消音器重新組裝起來。
有人認為在戰場上不可能具備這樣的勤務條件。實際上,64式微聲沖鋒槍并不是配發一線步兵的普通裝備,而是偵察兵的專屬武器,且使用頻率、強度均很低。偵察兵的“精英”性質,也決定了這個群體對專屬特種裝備的保養水平絕非普通步兵能比。
也有人覺得64式微聲沖鋒槍每次拆解、組裝固定式消音器時,會令安裝在消音器上的準星和照門產生精度偏差,從而降低射擊精度。此外,連發射擊時產生的震動,也會令射擊精度下降。這種認知未免太過偏頗。眾所周知,沖鋒槍這個槍種本就不是精確射擊武器,而是一種潑撒彈雨的近戰利器。作為摸哨、捕俘及敵后滲透作戰專用的微聲沖鋒槍,實際上大部分時候是實施單發射擊,射擊精度只要滿足需要即可,不可能也沒必要苛求其能擁有專業狙擊步槍般的精度。
64式微聲沖鋒槍為確保一定的射擊精度,機械式瞄準具的瞄準基線必須盡可能長,因此只能將準星和照門固定安裝在消音筒前、后端。拆卸、組裝消音筒時并不涉及準星和照門,這種固定安裝方式恰恰將拆裝消音筒可能對機械瞄準具產生的負面影響降到了最低限度。
64式微聲沖鋒槍采用典型的自由槍機原理,簡化了槍械結構。其采用折疊槍托設計,打開折疊托時全槍長850毫米;將金屬槍托折疊收攏到槍身下方時,全槍長縮短到630毫米。
該槍空槍重3.4千克,發射64式微聲槍彈時槍口初速290-305米/秒,理論射速1000-1300發/分,有效射程200米。必要時也可發射51式手槍彈,但消音效果要大打折扣。
有人認為64式微聲沖鋒槍理論射速比以火力猛烈著稱于世的50沖鋒槍還要高,連發射擊時會很難控制。但這要根據其準備對象、結合特定使用環境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作為軍中精銳的偵察兵,控制64式微聲沖鋒槍打出2-3發的短點射并非難事。該槍的高理論射速反而有利于提高短點射時的射擊精度。若偵察兵需要實施長點射甚至掃射,多半是遇到了意外情況,這種情況下該槍的高理論射速非常有利于瞬間壓制對手,確立己方的優勢地位,并為下一步行動創造戰機。
在設計方面,筆者認為64式微聲沖鋒槍有兩個設計細節匠心獨具,甚至可以說是理念超前。
首先,該槍在國內首開先河,一款自動槍械同時配備長、短兩種彈匣,以適應不同使用場合。而且設計師頗為貼心地在該槍配備的20發、30發弧形彈匣后部開了余彈數觀察孔。這在透明塑料彈匣技術成熟前,是做到對槍上彈匣余彈“心中有數”的唯一辦法。將其應用到彈匣外露的國產槍械上,這也是首次。
其次,因為這款微聲沖鋒槍對攜行安全性及可靠性要求很高,而自由槍機原理槍械在這方面又先天不足,所以我國軍工部門除了為64式微聲沖鋒槍設計了扳機保險外,還在機匣右側設計了一個防塵蓋。該防塵蓋除防止灰塵進入機匣外,還兼作行軍保險。將這個防塵蓋關閉時,其前部正好頂住槍機,令槍機無法后退。這就等于為該槍設置了“雙保險”。
此外,從該槍的分解步驟不難看出,設計師在該槍結構設計及一物多用方面可謂下足了功夫。
分解該槍時,首先卸下彈匣并將鎖住槍機的防塵蓋向下打開,向后拉動拉機柄,令槍機停在空倉掛機位置,檢查彈膛內是否存有槍彈。再將復進簧導桿尾部的凸起逆時針轉到機匣蓋缺口處,并將其推入機匣蓋。解脫機匣蓋后,將其尾部上抬,并向后拉,可令機匣前部與機匣卡槽脫離。然后依次取出復進簧及其導桿和緩沖墊。將槍機拉到最后方位置,并將其后端上抬,然后再稍拉槍機向后,待槍機前端的導突筍對準機匣中部的導棱缺口時,可卸下槍機。將位于照門后方的連接套卡銷向前卡,使其下部卡齒與連接套的卡槽脫離。將連接套轉動90?,令連接套內的斷隔螺紋與消音筒的斷隔螺紋彼此脫離,就可向前取下消音筒。沿順時針方向取下消音筒蓋后,豎起提環并向外抽出消音碗組件,可依次將13個消音碗從聯桿上卸下。
整套分解動作就此大功告成。各零件擦拭完畢后,只需反向操作即可將槍重新組裝起來。
從64式微聲沖鋒槍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的表現來看,其設計是成功的,而且無法被其他類型槍械取代。
進入八十年代后,我軍偵察兵在深入敵后實施特種作戰時,有了更大的裝備選擇余地。不少老偵察兵在攜行56-1型沖鋒槍(實際上是突擊步槍)時,還會攜行1支64式微聲沖鋒槍、1支手槍及1柄偵察匕首,從而形成能有效應對遠、中、近不同距離目標的完整火力打擊體系,并在面對不同情況時,擁有了更大的戰術選擇余地。雖說為此至少要攜帶3種不同規格的彈藥,明顯增大了負重量,但不少老偵察兵仍堅持認為,付出這些代價是值得的。
非但如此,在執行一些需要化裝成邊民的作戰任務時,有些偵察兵還會將拆除了消音筒并折疊起槍托的64式微聲沖鋒槍藏于當地常見的背簍中。經過處理后的64式微聲沖鋒槍,長度比以短小著稱、同樣也折疊槍托的79式輕型沖鋒槍還要短。而且前者的故障率明顯低于后者。二者理論射速均很高,但前者擁有30發彈匣,火力持續性也優于只配有20發彈匣的后者。
不過,64式微聲沖鋒槍雖然堪稱我軍經典裝備,但畢竟是基于上世紀60年代初期的我國工業基礎研發的。隨著時代的推移及技術的發展,它終歸要被性能更佳的“后浪”所取代,只能被老偵察兵們珍藏于記憶深處,永志不忘。
(本文作者:忘情,“這才是戰爭”加盟作者。未經作者本人及“這才是戰爭”允許,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
編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后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于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于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