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忘情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句古話充分說明了后勤補給,尤其是給養補給對于維系一支部隊戰斗力的重要作用。戰時因客觀條件限制,很多時候部隊只能靠隨身攜帶的熟食充饑。從這個角度說,野戰食品和武器一樣,也是軍隊不可或缺的重要裝備。而在中國軍用方便食品發展史上,761系列壓縮干糧影響力之大,目前尚無出其右者。
從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我軍壓根談不上有制式方便食品,一般都是能籌集到啥就吃啥,而且還要仰仗人民群眾大力支持,才能將生糧做成熟食,放入每位指戰員或披在肩頭,或纏在腰間的長條口袋中,以便指戰員們食用。
全國剛解放不久,帝國主義又將戰火延燒到鴨綠江畔。中國人民志愿軍被迫入朝保家衛國。在運動戰階段,雖然全國人民支援的各種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往前線,但由于沒有制空權,物資前運過程中損失率非常驚人。
就算是米、面、油、肉和菜能運到前線指戰員們手中,在敵機的嚴重威脅下也難以生火做飯。炒面這種集主副食于一體,方便運輸和貯存的應急食品才在第一次戰役結束后“脫穎而出”,在志愿軍前運給養中占比急劇提高。廣大將士在冰天雪地的異國他鄉“一把炒面一把雪”,靠著高度的覺悟、頑強的意志和高超的技戰術水平,硬生生將武裝到牙齒的強敵從鴨綠江畔趕回了三八線附近。
不過,炒面是由70%的面粉摻入30%的玉米面或高粱,加入0.5%的食鹽炒制而成,雖能滿足人體最低限度的能量需求,但其成份中嚴重缺乏維生素和礦物質,油脂的含量也很低,長期食用容易上火,甚至還易患夜盲癥。
為解決上述問題,進入陣地戰階段后,前線各志愿軍部隊紛紛利用繳獲和就地籌集的糧食自行加工饅頭、烙餅、炒大豆和苞米花等各種干糧。后勤部門也在前送的干糧中,加入了壓縮干糧和餅干兩個品類。
據統計,1951年國內向志愿軍提供的7957萬斤干糧中,共計有炒面4782萬斤,占60%;壓縮干糧750萬斤,占9.4%;餅干1675萬斤,占21%。其中,炒面主要集中于1951年上半年供應。從當年7月份開始,炒面供應量開始急劇降低,到年底就基本退出志愿軍給養供應名錄了。
最初供給志愿軍的壓縮干糧,嚴格來說只是壓榨花生米。它是將榨過油的花生米加入適量鹽,壓制成長條形而成。這東西口感一般,但蛋白質和植物油含量遠超炒面,而且很經餓。
國內于1951年投資50億元人民幣(舊幣,約合新幣50萬元)興建了首個壓縮食品廠,從1951年8月開始批量生產國產第一代軍用壓縮干糧。它用小麥粉、大豆粉、芝麻、大豆油、白糖、食鹽等原料混合炒制,然后用機器壓成塊狀,營養均衡度和口感均遠勝壓榨花生米,因此后者很快便退出了歷史舞臺。
至于供應志愿軍的餅干,可不是那種極度追求口感的休閑零食,而是一種硬餅干,由熟面粉、熟豆粉、花生米、蛋黃粉、干棗粉、胡蘿卜粉、砂糖、精鹽、牛肉屑和植物油等制成。其營養成分較為均衡,而且包裝袋外又裹了一層防潮的蠟紙,再置于鐵皮箱中,方便運輸和貯存。
供給志愿軍的硬餅干由不同廠家生產,生產工藝和原料配比不盡相同。指戰員們普遍反映,上海益民食品一廠生產的硬餅干口感最佳。但也有些廠家生產的硬餅干過于強調耐貯存,因而含水率較低,導致口感過于堅硬。有時候甚至要先用手榴彈將餅干砸碎,再泡入熱水中方能食用。
客觀地說,抗美援朝時期投產的壓縮干糧和硬餅干,具有濃郁的應急色彩,甚至沒被賦予正式的制式型號。但這卻是我國在野戰壓縮食品方面的早期嘗試,為這一領域的后續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1958年,解放軍總后勤部和上海食品工業研究所合作,試制出包括壓縮咸甜餅干、雜糧餅干、蠶豆糕、玉米糕在內的一系列壓縮干糧。1960年,我軍第一家專業制造野戰食品的工廠,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003工廠在秦皇島建成,專司生產上述壓縮干糧。
客觀地說,上述壓縮干糧存在熱量不夠高、在濕熱環境下儲存期明顯縮短等缺陷,但卻在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此戰結束后,總后勤部根據部隊使用反饋,在咸甜餅干基礎上增加糖分含量,研制出701、702壓縮干糧。
701壓縮干糧制成后被壓成方形,厚度比作為休閑食品的民用餅干略厚,其主要成分是白糖28%、起酥油25%,、奶粉4%、面粉20%、淀粉5%、食鹽0.6%。
702壓縮干糧是在701壓縮干糧基礎上,添加了少量乳化劑和疏松劑以改善口感。
為確保壓縮干糧在濕熱環境下的保質期,每塊701、702壓縮干糧都被裹上一層油紙,然后碼入一個綠色鐵桶中,桶內充入一定壓力的氮氣。需要時只要將嵌入式的圓形桶蓋撬開,即可取出食用。二者在外包裝上的唯一區別,是701壓縮干糧每桶毛重10千克,而702壓縮干糧每桶毛重為9.6千克。
701、702壓縮干糧投產之際,東南亞人民反帝斗爭正酣,因此這兩款壓縮干糧被優先用于援外。為確保供貨,除了秦皇島第4003工廠全力生產外,上海益民食品四廠也奉命轉產這兩款壓縮干糧。
從1976開始,解放軍總后勤部開始研發包括三種主食(761壓縮干糧、脫水面條、脫水米飯)和三種副食(午餐肉罐頭、葷炒什錦罐頭、醬爆肉丁罐頭)在內的新一代野戰食品。但是,由于脫水米飯和脫水面條制作工藝未能過關,因此到70年代末,國產新一代野戰食品實際上僅有761壓縮干糧這唯一一個主食品種。
(無償援助越南的國產702壓縮干糧)
761壓縮干糧是在702壓縮干糧基礎上改進而成。它以精制小麥粉、精制植物油、白砂糖、全脂奶粉、口服葡萄糖、精鹽等為主要原料,經滾軋、烘烤、粉碎等工藝,最終壓塊成型,其口味有蔥油、芝麻、椰香等數種。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頒布的《人體熱量和蛋白質攝取量標準》,一個健康成年人在正常運動量時,每天需要從食物中攝取的總熱量在7534千焦到9795千焦之間,具體情況因人而異。一塊761壓縮干糧成品重125克,含有13克蛋白質、20克左右的油脂、約79克左右的碳水化合物和0.4克鈉,能為人體提供約2325千焦的熱量。而同等重量的白米飯,只能為人體提供607千焦的熱量。由此可以換算出:一塊壓縮干糧給人體提供的熱量,是普通白米飯的3.83倍。
非但如此,761壓縮干糧還是我軍首款在包裝上引入“餐份”概念的野戰食品。每兩塊761壓縮干糧用一張羊皮紙包起來,封口處用食用膠水粘接,即為一餐份。兩個餐份的761壓縮干糧用一層聚乙烯薄膜熱封包裝,即為一名指戰員戰時每天的供應量。每20個聚乙烯薄膜熱封包裝被置于一個馬口鐵桶內,并充入氮氣密封貯藏。每桶即為當年1個步兵班在野戰條件下2天的給養。每兩個這樣的鐵桶被置于一個瓦楞紙箱中封裝,以便于運輸。這種壓縮干糧在避光、防潮、常溫條件下,保質期可達三年。
(在761壓縮干糧基礎上改進而來的90壓縮干糧)
關于761壓縮干糧的口感,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一方面,中國地域廣闊,各地群眾飲食習慣和口味千差萬別。很多食用過761壓縮干糧的人反映能吃出奶香味,還有人說感覺和花生碎粒差不離。無論是牛奶還是花生,皆非人人喜歡。另一方面,761壓縮干糧未添加疏松劑,在制備過程中又經過反復壓制,因此最終制成的干糧非常致密,雖說便于包裝貯藏,但食用者普遍反映嚼起來比較費勁。
發生在上世紀70年代末的那場戰事,曾讓761壓縮干糧一舉成名。
戰前,我方曾設想采取大迂回、大包圍戰法,在3至5天內予敵足夠的教訓,便能結束戰事。并據此要求參戰部隊除攜帶武器彈藥等裝備物資外,指戰員每人攜行三日份的野戰食品,團后勤前送兩日份的野戰食品。具體地說,每人攜帶1個紅燒豬肉罐頭、1個酸辣菜罐頭作為副食,而以761壓縮干糧為主食。
需要指出的是,東線參戰部隊尤其是那些擔負迂回穿插任務的部隊,壓縮干糧的攜行量明顯較西線參戰部隊高。例如,東線第41軍擔負穿插任務的步兵團,出境前每人攜有2.25千克761壓縮干糧,合4.5日份;而西線第13軍某步兵團,每人僅攜行1千克761壓縮干糧,即2日份。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情況只是上級就參戰部隊應急給養儲備所作的原則規定。而實際上,各部隊只要有條件,都會想方設法埋鍋造飯,給指戰員們供應熱食。這是因為即便野戰食品所能提供的能量與熱食相同,但后者的口感以及對鼓舞士氣所能起到的重要作用,卻是前者無論如何沒法比擬的。
根據戰后我軍參戰部隊后勤經驗總結資料披露,由于西線我軍后勤保障有力,多數參戰部隊每日能吃到兩餐以上的熱食,供應品種主要有米飯、米粥、饅頭、烙餅、面包、熟肉、蔬菜、甘蔗、水果罐頭等,甚至一些部隊還能吃上奶粉和麥乳精。只有149師擔任穿插任務的部隊給養供應較困難,動用了761壓縮干糧等應急儲備。
而在東線,情況就大不一樣了。一方面,東線地形明顯較西線更復雜;另一方面,東線我軍在作戰初期大規模應用迂回穿插等傳統戰法。而在我軍并不熟悉的熱帶山岳叢林中迂回穿插,指戰員們遭遇的各種困難遠超戰前設想。
為減輕單兵負荷,加快穿插速度,很多單位拋棄了沉甸甸的罐頭和背包,只留下武器彈藥和761壓縮干糧。結果由于后勤單位前運保障物資受阻,不少部隊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斷糧現象。
例如:負責穿插截斷4號公路的43軍129師,就曾連續斷糧兩天。該師非戰斗單位將攜帶的761壓縮干糧集中起來供給戰斗單位,自己主要吃玉米稈、芭蕉根充饑。
再如:41軍123師367團2營擔任穿插先遣隊,全營斷糧3天,靠尋找野地里的木瓜、野菜、紅薯、樹葉、芭蕉頭果腹。
情況最嚴重的是41軍121師,曾出現連續6天斷糧的極端困難局面,部隊只能就地采集山上和野地里的木瓜、紅薯、野菜、木薯、芭蕉芯等充饑。
在這種情況下,戰友遞過來的半塊761壓縮干糧,是很多東線參戰老兵一生難忘的真情記憶。761壓縮干糧含熱量非常高,飽腹感很強。雖說口感沒法與市面上的民用餅干相提并論,但卻能在極端條件下應急補充人體活動所需能量,挽救了不少指戰員的生命。
正因為如此,戰后761壓縮干糧聲名鵲起,成為我軍野戰食品發展史上的一款經典裝備。很多老兵,尤其是曾在東線有過斷糧經歷的老兵,退役多年后仍然會對761壓縮干糧津津樂道。甚至有人想方設法也要弄來一塊761壓縮干糧嘗嘗。
有鑒于此,在761壓縮干糧被新一代軍用壓縮干糧取代多年以后,秦皇島福壽食品有限公司針對這一特定群體的市場需求,還曾按原配方和制備工藝復產過761壓縮干糧,只是改換了規格與包裝。實際上,與其說是老兵們留戀這款壓縮干糧的口味,還不如說這是他們籍此重溫那激情燃燒的歲月,重溫屬于自己的青春記憶。
不過,實事求是地說,也有一些老兵對761壓縮干糧的印象不太好。這一方面是眾口難調,另一方面,則是79年那會兒,哪怕是東線戰場上,761壓縮干糧也不過在給養接濟不上的時候發揮了數天作用。但在隨后為期近10年的邊境沖突中,一些戰斗在敵我對峙前沿的指戰員因客觀條件限制,曾有過長時間食用761壓縮干糧的經歷。哪怕再好吃的東西,在不調換口味的情況連續吃上一段時間,照樣會吃煩吃膩,甚至吃出心理陰影。
(本文作者:忘情,“這才是戰爭”加盟作者。未經作者本人及“這才是戰爭”允許,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
編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后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于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于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