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們古人認為讀萬卷書,也需行萬里路。真正的教育并不是機械的背誦,不應該僅僅是識記。
知識應該是體驗、是生活、是態度,所以求知就是去體驗生活,并且是幸福的體驗生活。
真正的教育中,知識一定要是生動的、是有人性的、是震撼人心的、是讓人記憶深刻的。偉大的知識永遠是和身心體驗聯系在一起的。
01
中小學期間對歷史的看法被粉碎
34年前,我作為北京大學1979級新生的一員,參加了一個在北京大學學生大食堂舉辦的1979級迎新大會。大會發言的領導代表,學生代表講了什么,我都不記得了。但我到現在為止,還記得我們的教授代表,著名地理學家侯仁之先生的發言。他的第一句話,就粉粹了我在中小學期間形成的對歷史知識的看法。
當時他是這樣說的,“1271年八月的一個早晨,在你們同學就坐的地方,八匹蒙古的高頭大馬,風馳電掣地向海淀鎮沖去……”它有聲、有色、有情、有畫;它似真非真,似景非景,似小說不是小說,似電影又不是電影。總之,它不是我們教科書中的歷史!
02
教科書上的知識,是別人的
多年來,我們把教科書當做知識。因此,歷史知識無非就是書上對年代,人物,事件的來源,過程,成果與教訓的描述。求知的過程理所當然就是閱讀和記憶。
誠然,讀與背是重要的,但這不是任務的終結;真正的求知還需要心理的參與:思考,想象,描述,溝通,交流,感染,體會。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思想的過程無異于將知識打上自己的烙印,用心理學的話說,是將概念依照自己的思路納入到自己的概念系統之中。
這樣的知識才是自己的知識,是主觀化的知識,是個體化的知識,是自我化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是具身化的知識:有意義,有價值,有行動,有感情,有思想,一句話:有心理活動。
沒有用心體驗的知識,那是別人的知識;而用心體驗的知識,那才是自己的,也才能稱得上真正的知識。
這就是我們心理學家的知識觀,一種知行合一的知識觀,知可以由行生,行可以產生知。無論是行先于知、由行致知,還是行成于思、因知進行,反應的都是知識的行動本質。
為什么我們要強調行動的知識呢?主要的原因是現代心理學發現,知識的儲存方式不是,或者更加嚴謹地說,不完全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存在于我們的大腦皮層中的。
知識它存儲于人類的身心體驗中。知識不在書中,而在人類的身體,欲望,思想,情緒等行為之中。這就是具身認知的意義。
03
心理學的前沿研究告訴我們: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震驚心理學界的概念——具身認知
震驚了心理學界的具身認知(Embodied Cognition)的概念是由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心理學教授勞倫斯?巴斯勞(Lawrence W. Barsalou)提出的。所謂“具身”,不過是想說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并非純概念性的,并非是將外部世界都化作一個純粹概念性的心理表(Representation),我們的身體同樣也承載著表征世界的任務。
當我們看到蝴蝶時,不僅僅應該想到了昆蟲的抽象概念,還會同時想到了有翅膀、想到了會飛,我們腦中的鏡像神經元也讓我們感受到翩翩起舞,而承載在我們身體中的知識也讓我們像蝴蝶般手舞足蹈時那樣,體驗到化蝶般的痛苦和升華。
心理學研究早已證明,仰望星空并非無病呻吟要去為賦新詞強說愁:它喚起了我們心中的道德。
我們可能并不知道這樣的身心體驗就是知識,但我們的先哲早已經知道。康德的墓志銘赫然寫道,“唯有二事恒然于心卻敬之彌新:上之星穹與心之道德”。
偉大的知識永遠是和身心體驗聯系在一起的
大量的心理學實驗發現,戴墨鏡會讓人更多欺騙;穿黑衣會讓球員更多犯規;握著熱咖啡能讓人更加熱情;噴上空氣清新劑、放上軟坐墊能讓人更加寬容;喝苦茶、吃有機蔬菜會讓人更加嚴苛;點頭讓人更容易答應;擺手讓人更可能拒絕。
心理學的前沿研究表明知識就存在于行為中、表現在身體上、蘊蓄在體驗里。
身心體驗便是人類對于知識的貯存方式。書本是知識的積累、是經驗的積累、也是身心體驗的積累。身心體驗是人類認識自己和世界最基本的方式,而對自己和世界的認識就是知識。
因此,教育的實質也不應該是背誦,不應該是識記。但實際上,這么多年的教育中,我們記的是概念、是事件、是公式、是說教、是條例、是模式,這樣的教育是悖心的教育、是死板的教育、是教條的教育。
而真正的教育中,知識一定要是生動的、是有人性的、是震撼人心的、是讓人記憶深刻的。偉大的知識永遠是和身心體驗聯系在一起的。到清華園來讀《荷塘月色》,登岳陽樓來看《岳陽樓記》。“紙上得來終絕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古人認為讀萬卷書,還需行萬里路的奧秘所在。
04
重新認識“知識”
知識是一種價值
心理學的研究同時還發現,消費經驗比消費物質實體對于人的幸福提升有更大的益處:消費某一物質是容易適應的,物質的價值是容易產生邊際效應遞減的。但是知識和身心體驗卻不同,其價值不容易消減,相反還能轉換。
我們需要強調的是,知識是有價值的,或者說知識本身就是一種價值。
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博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文化資(Cultural capital)的概念,認為知識是一種資本,而這種資本就是一種體驗,就是一種具身的力量:它表現在我們的動作中、行為中、選擇中、氣質中、談吐中、品味中、格調中,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
知識就是一種文化資本,而資本是一種力量,是一種影響社會、影響他人的力量。我們的研究已經發現,文化資本可以轉化為經濟資本,也可以轉化為社會資本。
在人們的樸素信念里,它永遠比社會資本和經濟資本來得高尚、來得偉大、來得有價值、來得有意義。對知識的學習,其實就是對文化資本的創造。
學習知識永遠是一件快樂的事
知識是行動,因此它不應該是消極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知識也是種生活態度。對待知識不應是消極的認可。知識也應該體現在我們對知識的尊重、對科學的尊重、對事實的尊重、對證據的尊重上。
格物致知首先要誠心正意。佛教講“八正道”,首先便要正見。我們的知識應該是正確的,不應該是胡說八道、不應該是歪門邪道,不應該是自以為是,更不應該是強者、富者、掌權者編出來的謊言。它是一種科學的思維方式。
密歇根大學的心理學家理查德?尼斯貝特(Richard Nisbett)教授做過一個經典研究,告訴了我們學習社會科學的人與學習物理、化學、生物學等自然科學的人有什么不同。
尼斯貝特告訴我們,學習社會科學的人在某種程度上要更加有智慧,他們能看出人生、人心、人性中的美好,也能了解其不足。學習社會科學,就知道了樣本的概念,知道了樣本不能代替總體,知道了一個細胞不能代替全人類,知道了任何事情、任何案例、任何例子、任何故事都是有偏差的。這是社會科學的境界與思維方式,這也是知識。
知道知識的心理學本質,我們就會知道如何在漫漫的知識長路中求索,才能體會到“問渠那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的真諦。對知識的誤解,給了很多求知的人以懈怠與恐懼。這樣的預期偏見,使人很難放松身心地體驗知識。
當我們意識到,知識就是體驗,知識就是生活,知識是種態度,知識是種氣質的時侯,我們的求知過程就不會是痛苦、無趣、機械、教條,書卷多情似故人,求知就是去體驗生活,并且是幸福地體驗生活。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習知識永遠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這里有6000+位心理學愛好者共同交流
還可以領取學習資料,和大師互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