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一刻開始,金標大眾又在國內新能源市場翻開了一張新牌!
文|老楊頭
編輯|李佳琪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11月8日,大眾安徽官方發布「終端全系售價下調4萬」,ID.與眾的起售價將降至16.99萬元。同時,在疊加門店優惠和不同地區的政策補貼,ID.與眾的終端售價將有望來到「15萬級」。意味著以金標大眾為代表的個性化新能源品類,接下來將全面切入國內15萬純電SUV這個最“卷”的新能源細分中來。
截止今年9月,涵蓋15萬級售價的純電產品的前5車型包括:比亞迪元Plus、宋plus EV、吉利銀河E5、廣汽埃安Y以及奇瑞的ICAR 03。而在銷量排名前十的主銷產品中,目前除了上汽大眾的ID.4X位列第6外,再無其他合資產品。但凡對這一細分市場的在售車型有了解都可以發現,15萬級純電SUV的普遍用戶需求度是:空間、性價比、安全和穩定性。
作為大眾純電品類中極具個性化的產品,ID.與眾相比比亞迪元PLUS、廣汽埃安V,在產品設計和品牌調性上的優勢更加鮮明;相比銀河E5和ICAR 03,金標基于大眾體系又在品控、工藝和三電上突顯極強的技術優勢。配合優惠4萬的基礎上ID.與眾已經成為目前該品類中,唯一在產品力上實現前后配重50:50、搭載五連桿獨立懸架,且全系搭載寧德時代的三元鋰電池組的車型。
為了將純電SUV用戶的「有車成本+用車成本」進一步拉低,官方疊加「0付0息」的金融方案、首年免費的基礎保養、維保取送車、以及整車和三電的質保權益。這讓“金標”在有關個性化、品質、三電技術幾個維度上,整體會充分放大或拉平其競爭力。
尤其是在市場規模上,隨著價格調整,大眾安徽將對目前國內超過百萬新能源消費群體去展開全面“阻擊”。
戰術調整的背后是金標大眾戰略調整的一次集中展現。
面對市場的狂熱競爭,金標大眾需要思考的式“品牌認知度”。因此,當大多數跨國公司還在圍繞20萬級以上的高溢價產品,去搶特斯拉、高端新勢力這些中高端市場時,大眾安徽開始調轉船頭,已經把目光轉移到新能源市場容量超過55%的中端家用市場。
當然有關此次價格優惠,很多人質疑金標大眾是對新品上市定價的一種補救措施,甚至被解讀為跨國企業對市場需求洞察不清的復現。但這種問題還要辯證的來看。基于大眾原有的定價和售價體系,要想讓一款戰略車型售價實現大幅度調整,就不可能是銷售層面的“短期行為”,更不是1、2個負責業務的職業經理人能決定問題。
能夠在上市4個月就快速對產品價格動手,起碼說明從DSSO成立,大眾已經開始告別以往合資體系的“坐等”風格。也說明官方主導的放價,既不是大眾安徽一次拍腦袋的決定,更不是外界傳言大眾安徽“跟風求量”的一種短期助銷行為。
要實現「快速響應、快速決策」,需要從品牌發布到產品上市,團隊要緊密圍繞企業自身和實際市場情況去做深刻戰略考量,起碼從這一點看,大眾安徽的轉變就值得引起國內所有規模化企業的集體重視。
年初,比亞迪開啟官降,用秦率先開出1槍,并提出“電比油低”引發市場跟風。如今來看,與這一次大眾安徽「雙11特惠」有著異曲同工的地方。2個品牌能快速識別市場需求、快速調整售價體系,都說明企業在規模、體系能力上開始趨于成熟且完善。
從這一點看,起碼證明DSSO體系自“金標”發布以來,始終在與集團CEO奧博穆對大眾在華發展提出「速度、速度、速度」的發展要求去做深度結合。也說明,2個品牌都是通過對既有產品的價格動刀,最終目的是讓終端用戶享受越級的消費體驗和市場競爭帶去的產品紅利。
從市場對銷售策略的接受度看,大眾能夠用15萬起的“有車價”疊加整包式的“用車價”來作為市場化政策,說明金標大眾不玩兒“套路”,這對于以體系化發展為特點的大眾汽車也是一個轉變。更說明跨國公司已經充分意識到,今天國內市場對新能源的根本需求是「質價兼優」,合資新能源光靠技術和品牌溢價去俘獲用戶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通過改善規模,來讓市場沉淀對金標大眾的「認知度」、「好感度」,ID.與眾即要打好強有力的規模基盤,也要扮演好金標大眾擴大市場感知的試金石。
此前大眾安徽CFO哈約根曾表示,大眾在安徽基地的投資超過231億,其中與生產和研發的固定投資超過141億,而在ID.與眾正式問世前,大眾圍繞這款產品的研發總投入已經超過90億。有公開測算,這筆投資累計分攤到ID.與眾的單車研發成本目前接近30萬。
如今從讓價、放利,求規模開始,圍繞這款產品的設計、研發、測試、生產與投入,乃至整個零部件供應等多個領域都將進入一個全新磨合狀態。
金標大眾除了希望通過體系化競爭去掌握市場的主導權,也說明從ID.與眾開始,決心要兼顧個性與規模化的大眾安徽,已經在生產、市場、銷售和交付體系,來為后續問世基于CEA電子電氣架構和CMP平臺的產品積累戰略和成本經驗,讓未來基于“雙C”(CEA/CMP)架構下形成的體系化產品譜系更具競爭力。
對金標大眾來說,ID.與眾是品牌打造前期的尖刀產品,讓利必然意味著獲取更寬廣的消費群體,對大眾金標擴大品牌認知是必要的戰略手段,相比于計較短期的得失,大眾在華布局新能源的視野放的更長遠,將未來新能源重心押寶在中國市場的大眾集團不會不明白這個道理,不延續固化的體系思維,只為自己爭取更大的主動權。
這一刻開始,大眾安徽又在國內新能源市場翻開了一張新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