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米筐投資"
川普再次回宮,市場又起風云。
盡管人民幣應聲下跌,倫敦金價格一度斷崖式下跌,但美股三大股指紛紛創出歷史新高,A股也喜提暴漲,強攻3500點。
資本市場風起云涌,輿論場上亦是七嘴八舌,其中一大討論焦點便是,特朗普再次上臺后,中國科技又要陷于水深火熱之中,該如何謀出路?
這點其實很多人都搞錯了,因為不管是特朗普還是哈里斯當選總統,美國必然制裁中國科技。而不是特朗普上臺后,中國科技才再次陷入夾擊。
就像拜登時期,對中國科技的制裁只是在特朗普的制裁方案上做加法。
制裁中國科技,這是美國朝野共識。
為什么呢?
有人說是這些年中國的高速、高調發展,引起了美國的注意。這個邏輯是有漏洞的,如果這樣的話,日本怎么沒被搞呢?
由于歷史的原因,二戰后日本的發展依賴于歐美,在政治、經濟、軍事上被全方位控制,比如日本是美國東北亞的最大軍事基地。
換言之,日本是以放棄主權完整為代價、緊抱美國老大哥大腿來謀發展的。所以對于戰后日本的崛起,老大哥自然不打壓。
而中國經濟不僅發展起來了,主權還相對完整,不管美國誰當政,中國必然被其視為敵對國家。
所以,不要被假象迷惑,不是換個人當美國總統,就能放任中國科技自由發展的。
區別可能只是在于,拜登、哈里斯的民主黨傾向于制裁中國先進工藝,而特朗普更傾向于無差別全面制裁。
像他提到的要對中國產品征收60%的關稅,無疑也會波及科技的各個領域。
在美國的圍追堵截下,“科技自強”已經成為全民共識。
于是,很多開始緊盯科技主題,大家的投資邏輯很簡單,美國制裁中國科技→刺激中國科技自立自強→要長期投資科技主題。
那么,敢問過去幾年還沒被科技股錘夠嗎?
2019年推起的波瀾壯闊的科技大行情,2021年陷入巨震、暴跌中,很多人現在還站在高高的股堆上。
科技股值得看,但怎么投?投什么?絕不簡單。
2018年特朗普發起毛衣戰、科技戰后,“科技自強”的口號飛入尋常百姓家。
很多人都認為,中國科技要發展,一定要自立自強,要掌握核心技術,不能再被美國卡脖子。
科技確實要自立自強,但光靠自立自強就夠了嗎?陷入了這個誤區,投資方向就容易出錯!
在科技自立自強的邏輯下投資科技,投資人更傾向于關注那些有外國大客戶、海外市場份額占比高的企業,因為能把產品出口到海外,說明技術獲得了海外大牛們的認可,買買買!
其實恰恰相反,中國科技要發展,除了自立自強,另一個重要條件是擴大、強化民族科技市場!
我們更應該關注那些能發展、搶占國內市場的科技企業。
民族市場為什么重要?
通俗地說,沒有民族市場的科技,就好像一位精明能干的保姆,即使你能發表無數篇牛掰的論文、能研究出牛掰的技術,也不過是依賴別國市場、為他人服務,哪天老板說要炒你,你就得收拾包袱滾蛋。
嚴肅地說,中國是有限海權,而美日等對中國海權發展極其忌憚,集中控制了幾乎所有重要的島嶼及其附屬的重要海域,黃海、東海和南海實際上成了幾乎封閉的內海。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戰略問題研究中心教授張文木就提到,盡管現在中國海外貿易在沒有海權的情況下蓬勃發展,但這是沒有保障的發展。
據國家統計局,2023年我國高端制造業內的9大行業出口值達到10.65萬億元,占全年出口交貨值比例的72.84%。
自2020年以來,高端制造業出海貢獻度連續4年保持在70%以上,2023年更是創出歷史新高。
數據是值得驕傲的,但經濟越是依賴海外市場拉動,就越值得警惕——
若將來有一天,美國隨便給中國一個莫須有的罪名,對中國實行禁運,中國怎么辦?
更可怕的是,若是遭到美國禁運,屆時蓬勃發展的產業會導致過剩的產能,由此帶來負面反噬!
當看到有人說,從2022年10月7日的制裁出臺后,美國就一直沒有拿出新的重量級制裁手段,美國對中國的科技制裁手段已經黔驢技窮了。
心里充滿了擔憂,這簡直是把美國這個霸權主義國家想得過于簡單、又過于高看我們自己了。
我們必須清楚,哪怕科技自強了,美國還是可以從外銷上輕易地卡住我們的脖子。
科技自強+民族市場這套組合拳打下去,用有實力、有技術的產品打開國內市場、依托國內市場,中國科技才無須再怕海外惡勢力!
所以,比起關注那些一心拓展海外市場的科技企業,或許深耕國內市場、積極拓展國內市場的高科技企業更值得關注。
剩下的問題是,科技是主線,那么投資科技股可以放心地長期持有嗎?
估值是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以科創50為例,在2021年科技行業還在爆發時,估值逼近110倍。
(數據來自:Choice,截止2024/11/7)
連被視為價值投資洼地的港股市場,恒生科技指數的估值在2021年也飚到60倍左右。
這樣的估值高嗎?高!但當時大家懼怕高估值嗎?不,不怕。
市場普遍認為,科技行業的市場空間規模大,能給予資本的想象空間也大,市場愿意給更高的估值。
這就造成了一個現象,大家全然不顧估值風險、政策風險,拼命買那些貴得離譜的科技股。
比如2021年5月,在科技股已出現連續下跌調整的情況下,6只恒生科技ETF集中發行。在這一年里,恒生科技ETF資產規模實現了翻倍,總值達到465億港元左右。
結果不言而喻,大多被深度套牢。
即使經過今年下半年的絕地大反彈,目前幾只基金的凈值都只有0.6左右,依然較上市時跌去40%左右。
(數據來自:Choice,2021/5/25-2024/11/8)
所以,我們可以給予科技行業一定的高估值,但當市場陷入極度瘋狂時,不要再被“成長空間大、可以容忍高估值”、“要堅持長期投資”的蜜語哄騙。
美國朝野敵對中國科技勢頭不會改,中國科技在技術上被卡脖子,在銷路上也被卡脖子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如何敢用一句“中國科技必須自立自強、前景廣闊”,就無腦地長線持有?
換言之,中國科技還沒強大到可以撐得起如此高估值的時刻,過高的估值會讓一切化為泡沫,包括你的錢包!
投資科技行業,一定要設置好止盈線,如30%、50%,到點了就跑,別戀戰。
特朗普重新掌權后,美國會發生哪些翻天覆地的變化嗎?
在特不靠譜時期,我們用哪些投資策略,為自己、為家庭將來的資產做好保值、做好對沖,我準備了一份資料。
THE END
來源:米筐投資(ID:mikuangtouzi)
作者:興興還是旺旺
轉載請注明來源及作者 侵權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