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8日,4名鄭州的大學生為吃開封灌湯包,晚上7點出發,騎行3個小時抵達開封,引發眾多效仿。
2024年11月2日至3日,騎行開封,爆火網絡,“青春沒有售價,夜騎開封拿下”響徹網絡,一時之間“人從眾”。清明上河園、萬歲山等眾多當地景區,紛紛推出大學生免費入園活動,當地政府、志愿者等多方協同,提供安全引導,餐飲熱水等服務。隨著熱點的不斷發酵,鄭開大道出現擁堵情況,開封共享單車趨于飽和,各方聲音紛至沓來。
在1954年之前,開封曾長期是河南省會,后因交通不便,工業基礎薄弱,且有黃河水患威脅,遂決定遷往鄭州。兩地相隔不過數十公里,鄭州之所以能取而代之,成為省會之選,一則此地為京廣、隴海兩大鐵路交匯處,交通便利;二則鄭州在建國初期承接了一批工業項目,經濟發展潛力巨大。
1952年8月5日,河南省政府向中南軍政委發出(52)府秘字第77號函,正式提請省會遷址。
文件節錄:
鑒于河南省會在開封市,位置偏于全省東部,指導全省工作多方不便;鄭州市則為中原交通樞紐,為全省經濟中心,將來發展前景尤大,如省會遷往該市,則對全省工作指導及上下聯系均甚便利,對該市發展也大有裨益……為此省人民政府第十三次會議暨省協商委員會常駐委員會第十次聯席會議一致通過,決定將省會遷往鄭州市,并成立省直建筑委員會,在省政府領導下,駐鄭州統一進行修建與籌備工作,爭取明年即行遷移……
當否,請批示。此致。
1952年8月18日,中南軍政委“同意河南省會由開封遷鄭州市,并成立省直建筑委員會,駐鄭修建,爭取明年遷移”。
1952年9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復函,表示“河南省省會擬于1953年由開封市遷移鄭州市。經核同意”。
1952年10月30~31日,毛澤東主席在蘭封縣(現為蘭考縣)、開封市柳園口、鄭州市邙山視察黃河,發出“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的號召。陪同視察的有公安部部長羅瑞卿、鐵道部部長膝代遠、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楊尚昆、第一機械工業部部長黃敬。
1953年5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還給河南省政府發函,詢問“現在是否已開始遷移,預計何時遷移完畢等”。按照計劃,省會遷鄭應于1953年完成,但同期開始的“三反(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五反(反行賄、反偷稅漏稅、反盜騙國家財產、反偷工減料、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運動推遲了省會搬遷計劃。
1954年2月14日晚7時,省委第一書記潘復生主持召開省委辦公會,專題討論遷鄭后的建筑問題。會議認為要先蓋好省政府大樓;單位要逐步搬,用過渡辦法;高干招待所建到金水河以南,河南日報社放在39區南半部,育英學校和幼兒園放36區。
1954年5月18日,省直機關在鄭修建房屋首批任務即將完成,省委成立遷移委員會,確定省委第一副書記楊蔚屏等18人為省直機關遷移委員會委員。之后遷移委員會發布了《關于省會遷至鄭州的準備工作方案》。
1954年6月5日,鄭州市歡迎省會遷鄭委員會成立,王均智任主任,同日,第一次召開會議,對籌備省會遷鄭工作方案的具體貫徹進行了研究。
1954年6月8日,《鄭州日報》頭版頭條,刊發《歡迎省會遷鄭委員會成立》的消息:“為了適應國家建設需要,加強全省工作的領導和全省人民的團結,省會將于今年下半年由汴遷鄭,這是全省特別是鄭州市人民的一件大喜事。我市為了作好勝利完成省會遷鄭這項艱巨繁重而又光榮的任務,經市協商委員會擴大會議通過,成立省會遷鄭委員會……”
1954年6月28日至7月3日,鄭州市首屆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出席會議的代表250人。這次會議是鄭州歷史上第一次召開的由人民普選產生的人民代表大會。會議的主要議題是:選舉鄭州市出席省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討論憲法草案;審查決定鄭州市人民政府1953年工作總結和1954年施政方針和任務;討論省會遷鄭的籌備工作。
會議聽取了省會遷鄭委員會副主任張北辰的《關于歡迎省會遷鄭的籌備工作方案的報告》,通過了相應的決議,號召全市人民積極籌備,努力工作,以實際行動歡迎省會由開封遷往鄭州。
1954年8月8日,省委初定省直各單位搬遷時間表。
1954年9月23日,河南省委決定將省直機關分為四個批次進行遷移。第一批在10月6日至9日,共11個單位,1035人;第二批在10月7日至9日,共7個單位,1096人;第三批在10月12日至15日,省軍區遷移,共2275人;第四批在10月13日至16日,共18個單位,2015人。到十月底,所有人員將遷移至鄭州。
當年7月以前,遷鄭的已有省郵電局等3個單位;8月有省銀行等3個單位;省委、人事廳、公安廳、政法委、農林廳、財政廳、計委、軍區、《河南日報》社、廣播電臺等35個單位在10月15日至25日搬遷;文委等9個單位擬于1955年上半年遷鄭。此外,干部調整本著“從工作出發,適當照顧夫婦關系,有計劃、有步驟地分期分批”的原則。
1954年9月11日,在“討論省直搬家”的省委會上,有一條“住房緊張,所有家屬和保姆一律不搬”的硬性規定,讓許多當事人記憶深刻。
1954年9月23日,中共河南省委發出《關于省直機關遷往鄭州工作的指示》。省委要求省直機關各單位在遷鄭工作中對干部和群眾做好政治工作,要愛護公共財物,做到交好、接好、搬好和管好。
1954年9月28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在向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的報告中指出:“第一批建筑工程現已完工。因此,我們決定將河南省人民政府統計局和省郵電管理局于八月份遷至鄭州,而省監察委員會、省人民檢察署等七個單位將于1954年9月份遷往鄭州市的新辦公地點。此外,中國共產黨河南省委員會、河南省人民政府及其辦公廳等共計三十二個單位預計在1954年10月中旬遷至鄭州市的新址。”第二批遷往鄭州的省文委、教育廳、衛生廳和法院等部門的遷移時間,將另行通知。
1954年10月14日,開封市召開大會,歡送省會遷鄭。
至10月底,省委、省政府、省軍區以及各廳局、省級群眾團體全部完成遷鄭工作,近7000名干部順利遷往鄭州。同時,中共鄭州地委及專區一級機關由滎陽縣遷往開封市,辦公地址選在省政府大院。
1954年10月30日,鄭州正式成為河南省省會。
1954年12月20日,省委決定建立中共河南省直留汴機關臨時委員會。包括省政府交通廳總支、文化局總支在內的28個機關留守開封,這些機關除接受省委領導外,并受開封市委領導。
1954年,河南省會遷至鄭州后,《河南日報》發表了一篇重要社論。社論指出:“鄭州作為國家重點建設城市之一,位于京漢和隴海兩大鐵路的交匯處,這對增強省領導機關與全省各地的溝通,提高省領導機關的工作效率,強化對全省工作的指導,以及及時接收中央指示與其他地區的先進經驗,都是極為有利的。”因此,將省會遷移至鄭州,是為了適應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是逐步推進國家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重要舉措,確保在河南省順利完成國家“141”項工程的建設任務,這一決策完全符合全省人民的利益與期望。
1955年4月,經中央和河南省委批準,1954年10月由滎陽遷到開封的中共鄭州地委,正式改名為中共開封地委,全區下轄陳留、開封、通許、蘭考等13個縣,總人口396.51萬人。
2006年11月19日,備受全省人民關注的鄭汴城際快速通道--鄭開大道正式開通,這標志著鄭汴一體化建設正式啟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