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是這樣的:
11月9日,英國國王查爾斯三世率領包括安妮公主、威廉王子在內的王室高級成員,出現在了白廳(倫敦市的一條街道),參加“陣亡將士紀念日”的活動。
這是一年一度的傳統活動,英國王室成員和政府的部分官員都會參加。這個活動本身沒什么稀奇,但是活動合影時還是引發了輿論界的騷動。
因為在畫面中,竟然有九位前首相同臺。
1-里希·蘇納克
2-利茲·特拉斯
3-基爾·斯塔默
4-鮑里斯·約翰遜
5-特蕾莎·梅
6-大衛·卡梅倫
7-戈登·布朗
8-托尼·布萊爾
9-約翰·梅杰
英國首相,也就是政府首腦,是名副其實的實權人物。正常國家,一般政府首腦的任期是四到六年,所以一般國家很難出現九位政府首腦同時在世的情況。
英國首相任期五年,可以連任。正常情況下,每個首相一屆任期(不連任),九位首相應該橫跨45年。然而英國的情況并非如此。過去六年,英國就更換了八位首相。
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張照片反映了英國幾十年的興衰,給美國當跟班的過往。
畫面中最老的約翰·梅杰,已經81歲高齡了。他是1990年擔任首相,那時候蘇聯還沒有解體,冷戰還在延續。他的前任撒切爾夫人任期內,還在試圖阻礙東西德統一,最終以失敗告終。撒切爾夫人時代的英國,還有獨立自主的精神。
梅杰當首相的那幾年碰到了蘇聯解體,英國跟著美國吃足了蘇聯解體的紅利,過上了富裕的日子。那是英美在二戰之后的巔峰期。由于蘇聯與華約解體,美英自我感覺很寂寞很無敵,就變得很好斗。這種情況下,美英沒有想著引領世界,而是試圖建立霸權,窮兵黷武。
接替梅杰的布萊爾,跟著小布什發動了伊拉克戰爭。
克林頓時代,美國的財政非常健康,赤字完全可以接受,工業尚未空心化,是名副其實的超級大國。然而小布什上臺之后,搞起了霸權主義。布萊爾就是小布什的小跟班。兩人發動了伊拉克戰爭,雖然干掉了薩達姆,但也投入了巨額的軍費。正是在小布什任期內,美國債務突破四萬億美元大關。后來證明,小布什和布萊爾的窮兵黷武,是美英空心化的有力推手。
如今布萊爾也是年逾古稀,昔日的英國就如同他老邁的身軀一樣,越來越無力。
英國21世紀的轉折點是卡梅倫。此君帶著英國玩脫歐表演,原本以為不會脫歐,結果玩脫了,真的脫了。原本英國人還可以矯情地說,是歐盟拖累了自己,脫離歐盟之后可以在歐、美、中、俄之間玩平衡。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脫歐之后,卡梅倫拍拍屁股走人,英國還是美國的跟班,也沒有在歐、中、俄身上撈到便宜。特蕾莎·梅是一位倒霉的大媽,上任的主要作為就是在給卡梅倫收拾爛攤子。由于脫歐效果沒有達到預期,接下來的英國首相也不知道把英國帶到何方,于是走馬燈似地更換。
金發的鮑里斯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他曾被稱為英版特朗普。他任期內的最大成績,并不是對英國做了什么好事,而是鼓舞了澤連斯基帶領烏克蘭對抗普京領導的俄羅斯。烏克蘭戰爭爆發之后,就連拜登都建議澤連斯基去西方流亡,是鮑里斯給了澤連斯巨大的勇氣。如果在大英帝國時代,鮑里斯可能會成為一個不錯的政客。可惜他生錯了時代,小英帝國的身軀已經支撐不了大英帝國的戰略。最后被迫離任,雖然不甘,卻也無可奈何。
特拉斯是英國另一位女首相,也是最短命的首相之一。她稀里糊涂地上任,稀里糊涂地離開,給輿論界留下的印象,大概就是去烏克蘭拍了幾張照。她就是一個普通的政客,根本解決不了英國所面臨的錯綜復雜的矛盾。
蘇納克是印度裔。他上任,本質上是英國的一種無奈。英國脫歐的理由之一,是擔心被移民淹沒。蘇納克當首相,意味著英國要繼續搞全球化戰略,試圖從印度吸收更多的財富和資源。然而現實中,全球化路線必然伴隨著移民潮。英國既不想要移民,又想享受全球化紅利,是典型的雙標。所以現實中,英國既沒有擋住移民進入,又沒有收割到印度的財富與資源。脫歐,脫了個寂寞。所以蘇納克沒多久也下臺了。
現在的首相斯塔默,在輿論界存在感很低。原因很簡單,吃瓜群眾已經不太想去關注他了。因為他本人沒啥特色,政策也沒啥特色,實在讓人難以提起興趣。也許在某一天,他又悄悄下課了,那時大家也不太會去關注。也許明年的“陣亡將士紀念日”活動,英國就會出現10位大佬同框的畫面。
簡而言之,英國能集齊九位大佬同框,根源在于,英國早已從昔日的大英帝國變成了小英帝國,但很多英國人還做著昔日大英帝國天朝上國的美夢,要求政客執行大英帝國的策略。這無疑是黃粱一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