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標題下「綠色浙江」可快速關注
“謝謝醫生教我孫女按摩穴位,按摩完舒服多了!以后在家我孫女也可以給我這樣按摩!”前不久,在省中醫藥學會老年病學分會專家、省中醫院老年醫學科主治中醫師宋文蔚的幫助下,杭州市富陽區洞橋鎮袁家村82歲的居民羅阿姨在孫女的攙扶下,滿懷感激地從義診現場緩緩走出。本場一同服務的還有省中醫藥學會老年病學分會專家、省中醫院老年醫學科主治中醫師祝水戀,兩位醫師耐心的為鄉鎮居民解決目前的問題及傳授日常保健內容。
袁家村義診現場
“漆”彩芳華,至“扇”至美,漆扇桌前數十個村民紛紛聚集,翹首以盼;桌后,工作人員們忙碌而有序,根據村民要求制作漆扇。隨著一聲聲“哇”的驚嘆,一把把色彩絢麗、美麗別致的紙扇破水而出,凝聚著鄉村的審美和巧思。“和鄉村老人溝通還是得說方言。”負責本次富陽區服務的工作人員王芳婷,正好也是新登鎮人,深知好扇子要契合群眾需要,“我們精挑細選帶來了以自在、喜樂、悟空以及富陽特色山水畫為主題的扇面,受到大部分老人和孩子的喜愛,還嘗試了各種制作方式和漆的類型,力求完美。”
在胥口鎮,有附近小學專門組織了學生來參加本次活動,以本次活動作為其校研學內容,小朋友們爭先恐后的體驗不同的科技項目,特別是穿越機和特斯拉線圈、機器人下棋受到了追捧。
“三下鄉”常態化服務活動富陽站
11月8日至9日,2024年杭州市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常態化服務活動走進富陽區淥渚鎮、胥口鎮、洞橋鎮、新登鎮,將精心準備的文化大餐和科技衛生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
文化巡禮暖鄉村 非遺傳承潤心靈
2024年,杭州市科協和杭州市生態文化協會連續進行了31場“三下鄉”服務,主要服務內容涵蓋文化、科技、衛生三個板塊,每個板塊經過項目組的精心打磨和策劃,力求做到“符合百姓需求,有趣有料受歡迎”,今年暑假以來,先后走進臨安、淳安、建德等6個區縣31個涉農鄉鎮,并被各地電視臺報道。
村民展示自己的漆扇
漆扇制作體驗是文化服務的重要模板,其參與性與實用性兼備,同時作為文化傳承的載體,受到不同年齡段村民的喜愛。此外,每到一地,文化服務結合當地特色定制活動。例如在余杭區百丈鎮的“金話筒面對面”文化服務中,以詩人黃亞洲反映當地文化的詩歌《一個干干凈凈的鮮花盛開的小村莊》為載體,邀請浙江廣電集團主持人、金話筒獎獲得者王維琳老師現場進行基礎發聲技巧、語言表達藝術、朗誦作品分析的指導。
“金話筒面對面”文化服務
“詩里有苕溪、花海公園、綠水青山、白云、稻田等鄉村元素,讓我感受到杭州鄉村這些年的奮進歷程,相信鄉村生活會越來越好。”當地村民張先生激動地說。
在臨安的文化服務攤位前,來自天目村、今年73歲的朱大爺拿著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藝術研究院藝術委員王玉田剛剛手寫的“福”字等著墨跡晾干。他笑呵呵地告訴記者,聽說鎮上有“三下鄉”活動,就特地趕了過來。“能拿到著名書法家手書福字特別開心。”朱大爺說。本次活動現場,還邀請了浙江省書法家協會的王建德、省書協會員鐘炳榮等書法家,組織了送福活動。
書法家為村民寫福字
將非遺送到基層,將藝術留在基層,更將文化種在基層,滿載著文藝春風的文化服務,一次次走進百姓心坎里,鼓舞各地群眾滿懷信心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點燃鄉村科學夢 科普力量助振興
文藝賦能進千村,科技惠民進萬家。
“讓科普資源進鄉村,科普大篷車是一個好方式。”在建德“三下鄉”現場,當地群眾將浙江省特種設備科學研究院的科普大篷車擠得水泄不通。科技講解員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復雜的科學原理轉化為生動的故事,讓村民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長見識、學知識。
科普大篷車在活動現場
距離科普大篷車展位百米處,杭州市生態文化協會帶來的天氣變化探索儀、智能互動機甲大師等科普展品整齊排列。群眾圍在展品旁邊,根據說明“上手”操作。推動溫度、濕度、氣壓的按鈕,眼看模擬站內風區開始快速轉動,最后帶動周圍開始下雨,附近小學的孩子們有些興奮,“太有趣了,這就是雨的氣象原理組成!”
科技互動體驗
一邊將科普進行到底,一邊努力將溫暖送到心坎里。
在臨安、余杭的活動現場,“人工智能機器人”是活動的主力軍,這些機器人老少皆宜,可以與人互動,激發廣大青少年兒童崇尚科學、熱愛科學的濃厚興趣。據工作人員透露,今年活動最多一次出動了二十余臺機器人。
人工智能機器人表演
專家義診在行動 健康服務零距離
健康科普守護鄉村生活,衛生下鄉服務溫暖人心。
在臨安舉辦的健康科普活動上,省科協主席、浙江大學老化病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姒健敏教授出席并在現場作了深入淺出的“抗老化與重點保健”專題科普講座。鄉村老年人口眾多,活得健康快樂、富有質量和意義是他們共同的愿望,而引導鄉村老年人及全體居民樹立科學健康的生活理念,便成了衛生下鄉健康科普的關鍵。
“抗老化與重點保健”專題科普講座
每一次活動,省、市和區都會有不少生命健康領域的專家到現場開展義診,包括杭州牙科醫院的流動巡診車和AGEBOX專業測骨儀也在各地活動現場亮相,為村民提供免費口腔檢查和科學測骨齡服務,普及生長發育知識。周邊的村民、居民尤其是中老年十分踴躍。
“爺爺,您的血壓控制得還可以,記得堅持吃藥!”專家們耐心地為每一名村民測量血壓、血糖,仔細詢問他們的生活習慣。對于那些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村民,義診團隊成員會特別關注,確保他們了解如何控制病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有益于健康的改變。
醫生為患有慢性病村民測量血壓
中醫義診區,往往飄散著淡淡的艾草香,村民們圍坐在身著白大褂的中醫師周圍, “艾灸可以溫通經絡,散寒止痛,很適合您這種長期受寒腿痛困擾的情況。”醫師一邊手持點燃的艾條,熟練地緩緩移動,一邊耐心地向老人解釋。火龍罐、刮痧、小針刀、耳穴貼壓等傳統中醫療法也在現場“大顯神通”,為村民們緩解病痛,帶來健康福祉。
中醫師為村民拔罐
受益的不僅是患者,“三下鄉”活動對醫護人員來說,也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在省中醫藥學會護理分會專家、省中醫院的主管護師陳笑看來,“三下鄉”活動也不是單方面的給予幫助,而是一場“雙向互動”,“我們不僅能了解群眾的醫療需求,與同行交流學習經驗,還能收集到更多本土病例。”
“‘三下鄉’活動不只是以真情送溫暖的臨時性活動,更是將優質資源下沉一線的經常性工作。”杭州市生態文化協會秘書長李薇介紹,自今年“三下鄉”常態化服務活動開展以來,惠民活動不斷接力,服務項目從文化、科技、衛生領域進一步擴展。
傳承文化潤心田,創新科技啟未來,守護健康暖民生,“三下鄉”活動開展以來,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將城市優質資源與鄉村實際需求緊密相連,惠及群眾的力度越來越大。之后,杭州市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常態化服務將持續推進項目內容與農村農民需求有效對接,推動“三下鄉”活動常下鄉、常在鄉。
撰稿:徐雯春
編輯:李 晨
初審:李 薇
二審:姚俊英
終審:董 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