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周前,華潤飲料登陸港股,募資49億港元成為年內港股第二大IPO,超額認購倍數超234倍。引入了UBS、中旅、Wildlife Willow Limited、中郵保險、Oaktree等基石投資,基石投資人共認購了24億港元,將近IPO一半金額。
作為包裝水市場的第二大份額玩家,華潤飲料上市后引起不少關注。一是強大的華潤系國資背景,加上豪華的基石陣容,中旅集團、保險機構、外資都在認購,說明基石對未來的增長故事也比較看好。
二是按照明年的盈利預期來看,目前華潤飲料是15倍PE左右,相比競爭對手農夫山泉的25倍PE,估值相對便宜。但要做到15倍PE,未來看向機構給的20倍PE的前提是瓶裝飲料要做到40%的年增速增長。
但從上市后破發的走勢來看,市場對華潤飲料的成長故事存在著不小的分歧。
一、散戶與機構之間的分歧
先從散戶和機構的買賣情況來看,根據中央結算系統顯示,華潤飲料上市至今,前五大金額賣出的機構來自:輝立證券、招商證券、保誠、富途、凱基亞洲;而前十大金額增加的機構里,主要都是外資機構。
若再對比富途的統計,近5日凈流入也是外資在買,代表散戶的證券行占賣出大頭。
這是個有意思的籌碼結構變化,雖然數據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但盤面大差不差就是散戶在賣,機構在買。
機構和散戶之間出現分歧也不難理解,從IPO講的兩個故事來看,增長確定性高的是華潤飲料的包裝水自主產能提升,而瓶裝飲料的增長確定性還不高。若看好飲料成長,那就能給20倍PE,核心點就在于瓶裝飲料的預期差。
從招股書上看,華潤飲料2023年營收135億人民幣,同比增長7%,凈利潤為13.3億,同比增長34.3%。收入結構上,包裝水收入為124.5億元,超過90%的營收都來自包裝水,而飲料收入僅為10.7億元。
市場目前詬病華潤飲料的盈利能力與農夫山泉有不小差距,2023年華潤飲料的凈利率為9.8%,而農夫山泉的凈利率是28%。
凈利率差距的原因有兩個。
一是收入結構上,農夫山泉的茶+飲料+果汁收入已經超過了包裝水,飲料才是農夫山泉目前的賺錢大頭。
農夫山泉24H1:包裝水營收85.3億元,同比大跌18.3%;茶飲料營收84.3億元,同比增長59.5%;功能飲料營收為27.5億元,同比增長12%;果汁飲料營收為18.4億元,同比增長9.3%。
即使上半年農夫山泉被網暴,包裝水創下口罩時都沒有過的跌幅,但靠成長期的飲料撐住了局面。農夫山泉的茶飲利潤率為44%,高于包裝水32%的利潤率。相反,華潤飲料的茶飲收入只占10%不到,且茶飲利潤率為29%,低于包裝水的50%。
農夫和華潤處于不一樣的發展階段,農夫的飲料利潤彈性高于華潤,這導致兩家毛利率差距不小,23年農夫毛利率為59.5%,華潤毛利率為44.7%,相差15%。
整體利潤率差距的另一個原因,華潤飲料的銷售費用率更高。2023年農夫的銷售費用率占總營收的21%,而華潤的銷售費用率占總營收的30%,比農夫要高接近10%。主要原因是華潤投放冰柜拓展渠道,搶份額。
根據“余生的江湖”統計,數據不一定準確,但大致上能看出兩者之間的差距。能看到農夫山泉和怡寶在成本端上幾乎一樣,差距在于零售價。
農夫山泉的出廠價為0.72元/瓶,而怡寶的出廠價為0.5元/瓶,最后平攤下來,農夫山泉凈利潤為0.2元/瓶,而怡寶凈利潤為0.05元/瓶。(數據不夠準確,大概參考下)
零售價差距是因為農夫山泉的市場份額更大,農夫山泉占包裝水市場份額的23.6%,怡寶占18.4%,農夫的渠道更廣;而怡寶想通過低價在農夫山泉強勢的地區搶份額,外加投放冰柜擴張渠道,所以零售價只能比農夫更低,部分讓利給商家,否則同價位上,怡寶還是競爭不過農夫,所以零售價比農夫低了0.2元,而這就是利潤差距的來源。
再考慮到今年農夫推出了9.9元一箱的綠水,這會給怡寶帶來更大的競爭,怡寶要么守住當前價格,要么也降價跟農夫守市場。
結合上述收入結構和銷售費用率來看,這就能解釋為什么市場給農夫山泉25倍PE,而華潤飲料只給14-15倍PE。
值得注意的是,怡寶實際上還是有一定降價空間的。因為之前怡寶主要都是代工模式,華潤飲料在招股書中提到25年將投產自主產能,26-27年也將繼續擴建產能,提高包裝水的毛利率。
截止2023年,華潤飲料總產能為18.8百萬公噸,其中自有工廠的產能為6.7百萬公噸,占三分之一,代工廠的產能是12百萬公噸,占三分之二。25年將投產18.8百萬公噸,而26年應該能提升到100%的左右。
自主產能提升對毛利率的拉動,可以看下圖中的變化。2023年,包裝水毛利率為45%,而今年1-4月已經提升到50%左右。
預計當自主產能達到100%后,瓶裝水的毛利率可能在60%左右。這樣的話,純凈水也有空間降價防守農夫山泉的綠水。
這里也是個市場的預期差,目前機構普遍不認為農夫的綠水會給怡寶帶來沖擊,甚至使得怡寶降價回擊,抵消掉部分自主產能拉動的毛利率上升。
再看到飲料業務,現在機構把華潤飲料類比成2016年時的農夫山泉,當時的農夫也處在只靠賣水賺錢的單產品模式;而在2017年之后,農夫山泉逐步發展成多產品收入的“飲品公司”,收入也從2017年的175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430億,凈利率從19%提升至28%。
若華潤飲料的包裝水盈利提升后,能在瓶裝飲料上找到高增長,成為多產品收入的公司,未來給20倍PE看成長是成立的。
但反過來想,包裝水面臨綠水的沖擊,且華潤飲料在加大銷售費用鋪渠道,農夫山泉是更占主動的一方,飲料市場是不是又那么好進入呢?
二、不易走的茶飲路
當下機構看好飲料產品的發展邏輯主要是兩點,一是華潤系的管理層值得信任,包裝水有優勢,同樣能給飲料帶來好的渠道;二是復制農夫的飲料發展路線。當然,散戶不看好飲料發展,也是有理由的。
至于華潤飲料的管理層,的確值得信任,但也不代表著管理層好,就一定能在飲料路上闖出來,否則過去十多年的時間里,為什么華潤的飲料沒跑出來?值得信任的管理層與能否制作出爆款產品,兩者不一定有相關性。
回顧下華潤系的飲料產品發展。早在2011年華潤就和日本麒麟合作發展飲料線,當時主打“午后奶茶”和“火咖”產品,主要賣瓶裝奶茶和咖啡飲料。同期的玩家里,一是阿薩姆奶茶、優樂美、雀巢咖啡等。
這兩個產品賣的比較一般,早年間還能常看到廣告,隨著線下奶茶/咖啡店的快速發展,在冰柜里的瓶裝奶茶/咖啡早已沒有什么競爭力,要創新沒創新,要口味要配料都不如滿大街都有的奶茶/咖啡店,價格與9.9元的瑞幸,或是10元左右的喜茶/蜜雪冰城、茶百道等,所以奶茶和咖啡的瓶裝飲料想長期的發展是比較難的。
在瓶裝奶茶里唯一一個做的越來越好的,只有午后奶茶當年的對手,港股統一企業中國旗下的阿薩姆奶茶;2016年時,統一中國的奶茶收入為30億元,當時市占率為72%;直到2023年,統一奶茶的收入來到63億元,每年大約增長5-10%之間。目前的市占率沒有具體統計,但單靠這個增長的勢頭,在瓶裝奶茶品類里,阿薩姆的市占率可能已占據80%以上了。
反觀,2023年華潤飲料的飲料業務總收入只有10.68億元,這就說明華潤飲料歷史上,瓶裝飲料的成績比較平庸。但當然,不能照搬過去的不足來套用現在,那來看看近幾年最火的茶飲品類增長,華潤系做了哪些布局。
在奶茶/咖啡店迅速鋪滿全國的背景下,這幾年只有茶類瓶裝飲料的增長強勁,這起碼是當下奶茶/咖啡店難以取代的一類產品,即價格不高,口味不錯的茶類飲品。
所以能看到,即使像午后奶茶等奶茶類市場不斷縮窄,被阿薩姆一家獨吃之后,反而像康師傅的冰紅茶、農夫山泉的東方樹葉過了十多年還在市面上,甚至活的越來越好。這中間的改變就是消費者的優先級從“有糖飲料”轉為“無糖飲料”的過程。
具體來說,大家去到便利店冰柜買水,應該都能感受到最近幾年茶類飲品的迅速增長,不斷從烏龍茶擴張到更多種類的瓶裝茶飲,例如烏龍茶、大麥茶、茉莉花茶、綠茶等等。
近兩年增長最快的是農夫山泉的東方樹葉和日本的三得利。目前農夫山泉和三得利占無糖茶類約80%的市場份額,而元氣森林、康師傅等品牌占市場份額約20%。
從華潤飲料的產品線來看,同期的華潤飲料也沒有閑著,華潤在2019和2021年推出了菊花茶和無糖烏龍茶,2018-2022年也推出了果汁類產品。但同樣的,根據上圖,這兩個產品目前也排不上號,因為競爭實在太激烈了。
從茶類飲品發展更為成熟的日本市場來看,茶類飲品的價格是逐步降低的,主要是門檻不高,競爭越來越激烈,經常引起茶類飲品打折,這點對于日本和國內來說都是一樣的。
自日本1990年以來,碳酸飲料的占比在下降,而無糖茶的產量逐年增加,成為軟飲品類最大的品類。
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即飲茶無糖化率為7.7%,較日本的85%還有很大提升空間。日本人均即飲茶飲用量是我們的6倍左右。日本市場最后剩下4家玩家,集中度超過90%,分別是伊藤園、三得利、可口可樂、麒麟(與華潤飲料合作的)。
現在國內的茶飲市場處于什么情況,大家走進711、全家、羅森等便利店看一眼就知道,便利店冰柜里打折最狠的是無糖茶飲品,基本每個大品牌都有買二送一、買二送二、買兩瓶第二瓶半價等活動
在競爭激烈的趨勢下,每當你隔一兩周去便利店,就能看到更多地無糖茶類新品牌在上架在打折,而這就是滲透率不高,激烈競爭的無糖茶的當下現狀。
那么,這對于華潤飲料等想進入無糖茶類市場的新品牌來說,想擴大市場份額的需要投入的成本是巨大的。一是生產成本足夠低,渠道投入足夠大,二是你的產品要不要打折?大家都打折促銷的情況下,你該打多少折才能搶到市場份額,且能賺到錢?
從預測來看,飲料收入從24年的15億增長到26年的27億,這點增量也很難在茶類里排的上號。
結語
總的來說,散戶和機構對華潤飲料的分歧都是有理由的,樂觀點就是包裝水提升毛利率+飲料發展雙驅動,但若發展的沒那么樂觀呢?競爭激烈了呢?那悲觀點,會不會是被農夫綠水的沖擊抵消部分毛利率提升,飲料發展的也一般?
機構在IPO前后都拿了那么多貨,肯定不是想看華潤飲料變成像統一企業、康師傅那樣的收息股,但能肯定的是,這個飲料增長路并不好走。若是悲觀的沒有飲料增長敘事,某種程度上可能還不如統一和康師傅的股東回報。
但資本市場就是如此,有分歧有不同的敘事,才會有大的收益產生,農夫山泉和華潤飲料的年報值得期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