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影像記憶
看到從家到國的情懷和紐帶,見證家族和國家共同成長的軌跡
11月10日、11日,2024年HPAM「家庭與家族」首屆國際影像研討會在福建泉州華光攝影與電影技術學院攝影藝術博物館召開,來自加拿大、俄羅斯以及國內北京大學等高校的學者、相關專家共同探討家的影像如何作為歷史、藝術與人類學的重要載體,記錄和傳承家的記憶。
家傳聯合創始人韓馨兒作為主講嘉賓受邀發言「在時間的長河中流淌——家庭記憶的整理與復活」。
她說,在過去變化這么大的100多年里,家族記憶斷裂相當嚴重,我們現在「搶救、傳承家庭記憶的價值」,努力打撈記憶、鏈接關系、豐富背景,使家庭的血液重新流淌起來。
海德懷特說,今日,每個人都是歷史學家;貝克爾說,人人都是他自己的歷史學家。讓每個人成為自己歷史的寫作者,這是家傳不同于官方寫史最重要的區別,也是家傳的獨特價值。
霍布斯鮑姆形容20世紀是「斷裂的年代」,既有宏觀的社會的斷裂,也有一個家庭代際記憶的斷裂,如果沒有家傳這樣的整理工作,每個家庭最終都會成為歷史的碎片,淪為歷史的塵埃。
河北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評論家汪素認為,家傳APP是時代的必然產物,它是基于科技大數據提供的一切社會便利,才能催生這樣一個此前難以想象的項目,讓小人物蕓蕓眾生也能進行日常史的書寫。
她說,每個家庭都要面臨如何處理先人資料的問題,后人要怎么做?是一把火燒掉還是賣給廢品?
俄羅斯藝術史學家伊琳娜·契梅瑞娃《FAMILY TREE & PHOTOGRAPHY》說,在時代的洪流中,跨越時空的家族傳統是一份責任和榮譽的體現、一種瞻仰和尊重,更是一種不斷努力追求的動力源泉。
華光攝影藝術博物館館長崔波說,家庭相冊不是一個簡單的積累,更是一個家族從小我到大我的一個過程,從個人記憶走向集體記憶的橋梁。每張家庭影像的背后是一個完整民族的影像志,它記錄一個個家庭,勾勒出一個國家發展的歷史脈絡。通過這樣影像記憶,讓我們看到從家到國的情懷和紐帶,見證家族和國家共同成長的軌跡。
韓馨兒對家史寫作領域的魚龍混雜現象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我和老領導陳榮高撰寫的下面這本書,探討浙江怎么形成了經濟的家風,9月上市,當月就登上浙江省好書榜:
我寫了那么多家傳,發現許多成功的家庭,祖輩要么是讀書人、紳士,要么是企業家地主。
或者,平民家庭一代人突起奮發,通過讀書等方式逆天改命,從而實現階層躍升。
又,每6.5個浙江人就有一個老板,山東湖南常出將軍,且舉族生長,郁郁蔥蔥。
為什么?
每個人都是大地之子、家族之魂,欲要認識自我、啟迪后人,必先追溯祖輩事跡、了解家鄉風物。
無論歐美,還是立國僅200余年的澳洲,孩子們入學先講家傳,次學國史。
每一個來過世間的人都應該留下記錄。如果上輩已年逾70,請長按下面微信二維碼,識別加我好友,一起搶救家庭記憶:
家傳系列,請點擊關注我
◆ 推薦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