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如果有收獲,可關注本號
最近菜市場“代炒菜”火了!
只要在“代炒菜”檔口付幾元到十幾元不等的加工費,就可以把剛買到的新鮮食材,變成一份熱乎飯菜。
對于不少“苦預制菜久矣”的打工人來說,代炒檔口現(xiàn)炒現(xiàn)做的煙火氣似乎可以治愈一天的疲憊,甚至不少人認為“代炒菜將會是預制菜的終結者”。
那么這種模式為何能流行起來,是否能長久,和預制菜的這場PK中能勝出嗎?
01
不想吃預制菜的打工人,愛上代炒
在外賣、餐廳及商超預制菜之間,“代炒菜”服務悄然在年輕人中間流行開來。
據(jù)相關媒體報道,這種“代炒”模式最初是從徐州一個阿姨上門做菜深受年輕人喜愛開始,緊接著又向上海、深圳等一線大城市“蔓延”,今年10月,廣東、江西、義烏等城市菜場也陸續(xù)出現(xiàn)了廚師“代炒”服務。
張超(化名)現(xiàn)在浙江新馬路鄰里市集經營一家“代炒菜”攤點,據(jù)他介紹,小檔口是三個月之前開始營業(yè)的,當時正好趕上菜市場改造升級,本身就有十幾年廚師經驗的張超覺得“機會來了”。在辦理好相關的許可證之后,他的這家以代炒菜為特色的檔口正式開始營業(yè)。
據(jù)張超觀察,選擇在菜場市集做代炒的顧客一般都是年輕上班族,“大家都很忙,下班又晚,回到家已經沒有多余的精力去捯飭一頓飯了,選好食材,幾分鐘炒好拿回家,熱氣騰騰吃一頓飯,一天的疲憊也能緩解不少。”
張超說自己的代炒攤點一般一個素菜在3到5元之間,普通肉菜也不會超過15,海鮮會稍微貴一些,如果再加幾元還可以獲得豐富的配菜,調料和油用的也都是大品牌,“回頭客很多,比起預制菜來說,起碼當著顧客的面炒,吃的也清楚明白?!?/p>
除了年輕人之外,也有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開始加入到“代炒菜”的大軍中,“有的老人覺得味道比家里好,有的是因為年紀大了,做家務手腳不方便,代炒兩個菜連同食材一起最多二三十元,省去了洗洗刷刷,老人也愿意。”張超介紹說。
除此之外也有不少年輕的新手媽媽選擇來代炒,“這部分人時間緊張,代炒起碼能保證食材干凈衛(wèi)生。”
“一天下來生意好能有一百多單,大家的接受度越來越高”,他補充道。
據(jù)其他媒體報道,江西萍鄉(xiāng)市九洲隨便餐館的老板陳鵬幾年前就開展了這項業(yè)務。
陳鵬說:“剛開始就3家店,然后隨著每天在這里吃飯的人越來越多,慢慢地就有了8家店,可能也是他們覺得這里方便,食材新鮮,現(xiàn)炒、現(xiàn)買、現(xiàn)切,沒有凍的菜、預制菜之類的東西?!?/p>
02
“代炒菜”是如何火起來的?
“你買菜我?guī)妥觥?,菜市場的“代炒菜”怎么就火了?/p>
對于很多人來講,現(xiàn)在實體餐飲和線上外賣都很方便,想要吃到什么樣的菜品都易如反掌。為什么還會有人在做飯、外賣和堂食之外,選擇菜市場的“代炒”呢?
在我們的調研過程中,不少消費者的心聲或許能代表一部分原因:
“線下實體店到處都是預制菜,點了六個菜,10分鐘全部上齊,出餐這么快,真的就沒有科技與狠活兒嗎?”
“上周我在經常點的一家外賣里吃到了塑料口袋的一個角,我就知道我仍然沒有逃掉預制菜?!?/p>
如果說餐廳被預制菜侵占,讓不少消費者選擇菜市場的“代炒菜”,那么打工人時間緊廚藝不佳,也是“代炒菜”走紅的直接推手。
對于很多上班族來說,回家可能就要到晚上七八點鐘。饑腸轆轆之下,盡快吃上熱飯才是當務之急,不少人會選擇簡單對付一頓。比如在豆瓣,近四萬人齊聚「社畜吃飯糊弄學」小組,討論怎么糊弄出來一頓飯。
這些信奉“非必要不切菜、非必要不裝盤、非必要不刷鍋”的他們,不管方式多簡單粗暴,只要下班后能最快吃上飯就行“。哪怕沒有新鮮食材在手,冷凍半成品、罐頭速食、預制菜料包,甚至上頓沒吃完的剩飯剩菜,也都能糊弄一頓。
面對這種“糊弄”,菜市場熱氣騰騰的“代炒菜”顯得“真香”。
除此之外,人們在菜市場走走逛逛,尋找些“下頓吃什么”的靈感,挑選出最飽滿鮮嫩的蔬果、新鮮放心的海鮮魚肉,然后安心地交給“代炒”廚師,告訴對方自己想要什么口味、哪種做法,剛買的魚肉是要清蒸還是加酸菜,便可以輕松搞定吃飯問題。
很多人也是被這種人間煙火氣吸引而來的。
此外,我們還了解到,相對于餐廳用餐,代炒菜更經濟實惠。
來自浙江的小周表示:“請朋友到家里吃飯,六個菜葷素搭配,加上代炒費和食材購買,一共才花了150元,這個價格在餐廳可吃不到?!?/p>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代炒”在消費者中間流行起來,似乎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03
“代炒菜”會是預制菜的終結者嗎?
“代炒菜”火了之后,據(jù)說線下餐廳和外賣開始慌了,慌神的同時還有預制菜。
近些年預制菜在一片罵聲中茁壯成長,且在逐年遞增,預計2026年將達到千萬億規(guī)模,但是消費者對其“缺少鍋氣”、“不新鮮”的吐槽仍然不絕于耳。
而“代炒”點以明檔為主,一份熱氣騰騰的飯菜在自己眼前完成了洗、切、炒、煮的烹飪全過程,不僅如此,顧客對餐品質量能做到心中有數(shù),在飲食上有什么忌口偏好也能當面說清。
這種熱氣騰騰的煙火氣,相對于冰冷缺少溫度且配料表復雜的預制菜來說,簡直是降維打擊。
不少消費者紛紛表示:“這個可以,推廣了以后做預制菜的飯店都給卷懵了?!?br/>
“這個模式要是流行開來,預制菜將面臨巨大的挑戰(zhàn)?!?br/>
“不僅食物是真材實料,而且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明廚亮灶。比下館子便宜,比點外賣安全,還要什么自行車呢?”
然而也有人質疑這種代炒模式根本“經不起推敲”。
首先是時間,眾所周知買來的食材要統(tǒng)一清洗、切配、備料,才能保證出餐的效率和標準化,很多代炒菜攤點一道菜出來要20—30分鐘,這個時間可能外賣已經吃完了,代炒菜還在鍋里。
第二是成本,一個代炒菜的店至少要3個人才能正常運轉,如果按照一道菜至少10分鐘,10—20塊的加工費,一個小時后最多掙60—120塊錢,除開房租和成本不算,這個效率能付得起工資嗎?
第三是價格,打工人花20塊錢左右就可以正常吃一頓飯了,如果每天忙到暈頭轉向,下班之后花20分鐘去菜市場,再花10分鐘去買菜,再花20分鐘去代炒,而且還要再加10—20元的代炒費用,這種模式真的行得通嗎?
上海浦東鄰里薈一家菜市場做代炒攤點的張師傅也表示:“代炒比開餐飲店還要累,每一個顧客帶回來的菜都要一份一份清洗,工作量無形之中就會加大,而且一天算下來收入明顯比不上開餐廳,我們檔口的訂單雖然每天都在增加,但是我們也害怕風口一過,熱度下來,生意又黃了?!?/p>
也有業(yè)內人士認為:代炒模式看似比預制菜更加有“煙火氣”,但是如果模式和流程無法實現(xiàn)標準化,可能落得個“既沒有餐飲掙錢,又沒有預制菜的效率高的尷尬境地。”
代炒興起的背后是消費者需求的不斷變化,這種模式顯然比餐廳中不時出現(xiàn)的預制菜更加貼近大眾的核心需求,但是“代炒”尚且處于起步階段,未來隨著整個菜市場走向更加規(guī)范化、專業(yè)化、服務化,比如一些地方開始嘗試打造“農貿市場+”的理念等,“代炒”這種模式還有很多的成長空間。
畢竟,誰又能拒絕擺在眼前、熱騰騰的“鍋氣”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