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大醫名匠非遺和傳統文化傳承示范工程組委會召開專家組評審會議,一致認同王何暢同志申報的傳統養生“王氏柔性正骨調筋術”具有非遺和傳統文化傳承價值,符合示范工程評選標準,成功入選為大醫名匠非遺和傳統文化傳承示范工程傳統養生代表性傳承人并獲得“中醫學傳承與創新特技人才”榮譽稱號,個人信息錄入大醫名匠傳承示范工程數據庫、《傳承中國智庫》大數據中心、今日時報社網傳承備案庫,授予受國家知識版權保護的大醫名匠傳承示范工程代表性傳承人認證證書和榮譽徽章。
傳承人簡介
王何暢 男 ,浙江杭州人,1997年11月生于祖傳中醫世家,第四代傳承人,自幼受母親熏陶,耳濡目染,從小就對中醫中藥、正骨、針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讀于金華醫學院中藥學,多次外出學習中醫理論,苦心研究中醫正骨手法調理技術,精湛的技術再配合良好的品德,一直深受患者喜歡與愛戴。由于一直好學精于研究,對于中藥 、正骨、針灸等有著獨特的治療方案。
王何暢老師個人成就:
高級中醫康復理療師
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
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
易醫臍針專業委員會
中國針灸學會委員會
傳承情況簡介
2015年獲得全國第四十六期臍針學習結業證書;
2017-2019年獲得北京朱波正骨第二十三屆特色正骨研修班頒發證書;
2020年獲得同有三和教育文化第二十期毛泰之東方柔性正骨高級研修班結業頒發證書;
2022年獲得武當山祝華英道長,第三十九期黃帝內經十二經脈揭秘應用傷寒論培訓班結業證書;
2022年師承于浙江金華東陽田氏花園骨傷醫院陳葉海:中醫骨傷學副主任醫師,現任東陽花園田氏醫院副院長兼脊柱外科主任,是金華市社會辦醫療機構醫學重點學科帶頭人。任職于中華中醫藥學會脊柱微創專家委員會委員;浙江省康復醫學會理事;浙江省殘疾人康復協會骨傷康復專業委員會委員;浙江省醫師協會神經修復學專業委員會委員;浙江省社會辦醫協會骨科專業委員;浙江省針灸協會銀質針專委會委員;浙江大中醫療集團脊柱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金華市醫學會骨科專業委員會委員;金華市醫學會創傷醫學分會委員;金華市中西醫結合學會骨傷專業委員會委員。
擅長中醫正骨、特色針法及中醫方藥治療頸肩腰腿疼痛和脊柱(微創)外科開放、內鏡手術。現主要從事脊柱外科的微創內鏡下腰椎間盤摘除術、單通道內鏡下腰椎融合手術、頸椎單通道內鏡手術; 頸椎前路、后路手術;脊柱矯形融合等脊柱外科手術等。
2023年江蘇南京閱骨堂 徐貴順 筋骨力線平衡術第八期
歷史淵源來自家族,祖輩和母輩傳承
第一代 :蔣招娣(1921-2009)出生于中醫世家,自幼研讀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千金要方等多醫學書籍。行醫近四十年,深耕中草藥這片領域,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精于草藥之術,對草藥運用的得心應手,高超治病救人,深受鄉親們敬仰和信賴,醫道精良是當地頗有聲望的一代名醫。
第二代 :葉愛花(1946-1995年),中醫世家,兒時隨母懸壺行醫,在影響下對中醫頗有研究,苦心鉆研看各種中醫書籍,繼承后幫助周圍民眾解決身體疾病。
第三代 :何益娟(1970-至今),河南鄭州藥學,浙江寧波大學臨床醫學,尤其喜歡中醫,深得母親真傳,對針灸中草藥正骨尤為擅長,臨床30年把三者融合在一起起到很好的效果,幫助他人解決痛苦。
第四代 :王何暢(1997-至今),從小受到中醫文化熏陶,對中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習中醫知識,是中醫世家的第四代傳承人。對正骨頗有研究,多次去外地進修跟師,在中醫正骨這方面卓越成就,跟隨母親從事工作。2013年9月成立浙江省金華市灸雅香舍中醫養生館,發揚中醫文化,幫助更多的人受益。
王氏柔性正骨調筋術
王氏柔性正骨調筋術結合空間坐標系,用易經九宮格,八卦認識人體,從三維(前后、左右、旋轉)視角診斷骨的錯位情況,僅用一點即可將骨在三個維度上同時旋至平衡狀態。王氏正骨調筋術中的正骨方法由低到高分為三個階段,即調形正骨理筋,調氣正骨理筋與調神正骨理筋法。在調神正骨層次,便可以實現僅用一點就能將多塊骨同時調至平衡狀態。
王氏柔性正骨調筋術是指術者運用自己的雙手作用于病患的體表或不適的所在,特定的腧穴或疼痛的地方,具體運用推、拿、按、摩、揉、捏、點、拍等形式多樣的手法和力道,以期達到疏通經絡、推行氣血、扶傷止痛、調和陰陽的療效,操作簡單安全,其手法一共有五大類:輕、柔、穩、準、快。
第四代傳承人王氏柔性正骨調筋術是中國傳統手法調理筋骨損傷,軟組織損傷的代表性方法之一,具有很強的典型性,為考證手法調理的發展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王氏柔性正骨調筋術以其獨到的療效為患者解除了病痛,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傳播中醫文化,幫助正骨愛好者掌握一技之長,既能幫助身邊的人又增加了就業機會,為社會和諧作出了貢獻。
王氏柔性正骨調筋術手法一共有五大特點
1.輕:力度輕巧,輕松施法。
2.柔:輕柔高效,綠色健康。輕觸猶如撫摸,患者無痛苦,無傷害。
3.穩:醫患心神合一,手法與病人肢體相融。
4. 準:定位準確,手法有度,力度、幅度精準。
5. 快:定位后單個手法均在幾分鐘完成。
蓋一身之骨體,即非一致,而十二經筋之羅列序屬,又各不同,故必素。
知其體相,識其部位,一旦臨證,機觸于外,巧生于內,手隨心轉,法從手出。或拽之離而復合、或推法就而復位、或正其科、或完其闕,則骨之截斷、碎斷斜斷、筋之弛、縱、卷、攣、翻、轉、需、臺,雖在肉里,以手捫之,自悉其情,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稱為手法也。
《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中有:“若背筋隴起,骨縫必錯,則成傴僂之形。當先揉筋令其和軟,再按其骨徐之合縫,背膂始直。”以及“若骨縫疊出,俯仰不能,疼痛難忍,腰筋僵硬。”
清代在骨傷科的各種論著中對“骨錯縫筋出槽”學說就更為詳盡,并且還提出了各種治療手法。
如《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分中的"或跌撲閃失,以致骨縫開錯,氣血郁滯為腫為痛。又說“我有骨節自微有錯落不合縫者”,這里不僅提示了骨錯縫的原因,而且還將開錯和微借作了程度上的區別,同時捉出“手法者,正骨之首務”,強調了手法足治療骨傷科四大方法之首。
《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
黃帝問曰:余聞風者百病之始也………肩上橫骨間………腰凥分間………上頤循目入目………至胸中而散………督脈為病,脊強反折………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別繞臀………貫脊………目內眥,上額交巔,入絡腦…下項,循肩髆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在骨上……上俠頤。蹇膝伸不屈治其楗,坐而膝痛治其機……治其骸關……痛及拇指治其腘……如有隱者治其關…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內………輔骨上橫骨下為楗,俠髖為機………頭橫骨為枕骨………髓空在腦后…銳骨之下……項后中復骨……脊骨上空……脊骨下空……凥骨下空……髓空在面……骨空在口……兩髆骨空……臂骨空……兩骨空之間。股骨上空……。?骨空在輔骨之上端。股際骨空在…。凥骨空在髀骨之后……。扁骨……無髓孔,易髓無空。………橛骨……兩季脅之間……外踝上絕骨……缺盆骨……陷骨間…掌束骨………。
經營范圍
擅長:高低肩、長短腿、脊柱側彎、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髖關節、膝關節、急性踝關節扭傷、骨盆前傾后仰、足部扭傷、半脫位、脫臼等。
榮譽展示
合影留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