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詩穎 鄒甜 林茹彬
廣州市教育局啟動基礎教育強基提質“2+2+1”幫扶行動,其中,廣州市教育研究院籌建廣州市教研第一片區,通過創新教研形式、推廣先進教學經驗等方式,幫助廣州北部四區(白云、花都、從化、增城)教師提升課堂質量和教學效果。2024年,行動開展一年后,廣州以教研推進片區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已初顯成效。
創新教研 從講臺“磨課”到濕地公園考察
如何在45分鐘內讓學生掌握知識,特別考驗教師的水平,而教研就是讓教師互相交流以提高教學水平的重要方式。傳統的教研是磨課、研討、交流。但在廣州市教育研究院北部分院教研員謝旼看來,傳統教研不能滿足新教材新課標之下關于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教學要求。
如何用好新教材并將跨學科理念實現?怎么才能提高教研的有效性?謝旼把目光投向了身邊的自然資源——花都湖國家濕地公園。這是一處集湖泊、河流、果林等地形于一體的復合生態系統,是生物與地理跨學科融合教研活動的“自然課堂”。
2024年9月底,廣州北部四區近百名生物學與地理學科的老師隨機組建6人小組,結合跨學科教學理論知識,一頭扎進花都湖國家濕地公園。老師們拿著地圖、卡尺、望遠鏡等教具,對植物、花卉、地貌和周邊配套進行考察、記錄,在3個小時內設計跨學科實踐研學方案,并以小視頻、課件等形式進行分享匯報,再由專家評審和評獎。
在花都湖國家濕地公園,老師們進行考察。(攝影:陸明杰)
在評審中,“D2自然組”以“一城碧水潤花都 濕地生態繪藍圖”的跨學科研學設計獲得了一等獎。記者看到,該組的研學方案結合了花都湖的自然環境,并圍繞新教材中的生物地理內容進行融合,清楚地列出了學生任務和設計意圖。“他們設計了如氣象觀測、土壤剖面觀察等具體實踐性任務群。這些任務既有趣又具有挑戰性,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廣州市教育研究院地理教研院教師樂淮輝說。
這場在花都湖國家濕地公園進行的跨學科教研正是廣州市教育研究院以教研促進基礎教育強基提質的生動寫照。通過沉浸式的教研互動,讓來自不同區域、不同學校的老師深入交流、學習借鑒,讓教研成果“看得見”“留得下”“用得著”。
幫扶一年 “7個100”助力提質增效
廣州市教育研究院北部分院院長楊和平介紹,廣州市基礎教育強基提質“2+2+1”幫扶行動開展以來,為了解決廣州北部四區教育基礎相對薄弱的問題,該院以“授人以魚中授人以漁”的方式進行幫扶。
“魚”指的是各科優質的教學資源和課例。廣州市教育研究院北部分院通過“7個100”助力提質增效,如制作了100G優質教學資源,開展100場學校教研活動,展示了100節骨干教師優秀課例等;“漁”主要是傳遞教研方法,提煉推廣教學經驗,解決課堂存在的問題。
經過一年的努力,“2+2+1”教研幫扶項目初顯成效。據悉,在花都區,參與幫扶的學校在全市抽測中成績明顯提高,課堂質量和教學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來源:信息時報
作者單位:信息時報社
責任編輯:黃淑儀 畢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