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新中國不僅在軍隊實行了軍銜制,而且在全國同步實行行政級別工資制。按照當時的軍銜等級行政級別對應關系,元帥以行政三級工資待遇為主,大將則以行政四級工資待遇為主。由于工資待遇與個人利益直接相關,黨中央為了照顧那些資歷老、戰功大,但職務、軍銜相對較低的人,往往會在行政待遇上作出適當平衡調整,因此就有了“低職、低銜、高行政級”的現象。
在開國大將之中,張云逸就是個特例:在大將序列排名第七,卻是大將之中唯一享受與元帥同級別行政工資待遇的人。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張云逸大將的一些故事。
張云逸大將
首先,張云逸資歷深,起初本是元帥候選人
說起張云逸,肯定有部分人對他不甚了解。畢竟開國十大將里,張云逸排名并不靠前,知名度也就相對較低。雖然論戰功,張云逸或許比不上粟裕、陳賡等人,但是論資歷,張云逸不僅可以輕松碾壓其他大將,就連十大元帥中也只有資歷最老的朱德可以與之相提并論。張云逸的資歷到底有多深?那還得從辛亥革命之前說起。
1892年,張云逸出生在海南文昌的一個小村莊。16歲的時候,受同鄉進步人士影響,張云逸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廣州陸軍小學堂,開始了他的軍人生涯,一邊認真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教育,一邊積極主動從事革命活動。
1909年10月,剛剛17歲的張云逸秘密加入了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成為了當時同盟會當中最年輕的會員。而相隔一個月之后,21歲的朱德也加入了同盟會。1911年,中國革命烽煙四起,張云逸離開陸小,義無反顧投身于旨在推翻封建王朝統治的辛亥革命的浪潮之中,參加了著名的廣州黃花崗起義。憑借一腔熱血,張云逸自告奮勇擔任了起義軍的炸彈隊隊長,主攻兩廣總督府,險些成為“黃花崗第七十三烈士”。而同一時期,粟裕、陳賡等其他開國大將,幾乎都還未過總角之年。
黃花崗起義中被捕的革命志士
軍閥混戰的北洋時期,張云逸因為驍勇善戰,被孫中山納入大帥府做參謀,與同為參謀的蔣介石一同吃住。1925年北伐戰爭剛開始時,張云逸已官拜國民革命軍第4軍25師少將參謀長,這在國民黨軍隊中已是名副其實的實權人物。同一時期的葉挺才只不過是團長,而林彪,也才只是張云逸麾下的一個小排長。
北伐時期,正值國共合作。張云逸逐漸意識到了國共兩黨之間的奮斗目標是截然不同的,相比之下,共產黨人有著對國家未來的責任擔當以及不惜為革命犧牲自己生命的革命意志,只有加入中國共產黨才能實現自己的奮斗目標。于是,1925年10月,張云逸在武漢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按照黨中央的指示,張云逸在國民黨中的身份地位,開展各種兵運工作,不僅順利讓自己所在的第25師大部分官兵參加了南昌起義,而且他還舉薦了共產黨員盧德銘擔任該師的警衛團團長,為此后爆發的秋收起義爭取了革命力量。
張云逸在北伐期間就已是國民黨少將
秋收起義之后,張云逸又奉命趕往廣西,憑借其同盟會的老資格,被國民政府任命為廣西警備第四大隊隊長兼教導總隊副隊長和南寧市警備司令。經過幾個月的整頓,張云逸成功地把教導總隊和警備第4大隊這兩支舊式部隊改造成新型人民武裝,為百色起義的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土地革命時期,張云逸歷任紅軍第七軍軍長、中革軍委副參謀長兼作戰局局長、粵贛軍區司令員、紅軍總司令部和紅一方面軍司令部副參謀長兼作戰部部長等職。長征結束后,張云逸被選為中革軍委委員,并以紅軍后方司令部代理司令員的身份,前往廣州、香港、桂林、福州等地,在國民黨上層軍政人員中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按照毛澤東的話講:“共產黨能對國民黨將領說話的人不多,張云逸是其一。”
抗戰全面爆發后,張云逸參與領導新四軍的組建和整編,并擔任新四軍參謀長兼第三支隊司令員。我們熟知的粟裕此時僅是新四軍第二支隊副司令,從級別上講,粟裕當時正是張云逸的下級。“皖南事變”后,新四軍進行了重建,張云逸擔任新四軍副軍長,在陳毅去延安的時候,總是讓張云逸代理軍長職務,全面主持新四軍的軍事工作。
張云逸(左二)與葉挺、項英、粟裕等人
解放戰爭時期,已經50多歲的張云逸先后在中共華中局、華東局任職,主要負責后方工作。
1953年解放軍總干部部在擬定元帥候選人名單時,張云逸以中革軍委委員的身份被列入其中。盡管未能被評為元帥,但在開國大將中,有幸列為元帥候選人的只有張云逸和粟裕兩人。粟裕主要靠的是軍功,而張云逸則主要憑借的是資深的履歷。擁有如此資歷,張云逸就算不授軍銜,他所享受的行政待遇也不會低。比如早期同盟會成員程潛、資歷略遜于張云逸的蔡廷鍇、同樣參加過辛亥革命的張治中、傅作義等人雖然沒有授軍銜,但都是享受行政三級待遇。也就是說,張云逸之所以能享受行政三級待遇,主要靠的資歷,而不是軍銜。
其次,張云逸是中共七大中央委員會委員,本就享受行政三級待遇
除了資歷很深之外,張云逸能夠享受元帥級別的行政待遇,與他當時的行政職務密不可分。
在全軍首次實行軍銜制之前,中央政府早在建國伊始就在各級黨政機關開始評定行政級別。在1950年黨政機關的行政級別評定中,規定凡是“七大中央委員”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一律評為行政三級;而“七大中央候補委員”以及“政務院政務委員”則可評行政四級。
張云逸一家合影
張云逸不僅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被選舉為中央委員(十大元帥也都是七大中央委員),而且在建國后也被推舉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同樣被授大將軍銜的粟裕、黃克誠、陳賡等人僅僅是七大中央候補委員,在行政級別上,張云逸就比其他大將要高一級。
原本按照行政級別劃分,國家主席是一級,政務院總理是二級,元帥是三級,大將是四級。但后來毛澤東提議,將行政一、二、三級合并,統統執行行政三級標準,這才有了張云逸大將享受最高級行政待遇的說法。
在1955年大授銜時,張云逸雖然只是大將軍銜,但他的行政級別并非大將所對應的行政四級,而是與十位元帥相同的行政三級。因此,就算張云逸被授上將或者沒有軍銜,他本該享受的行政三級待遇,也不會改變!
結語
毛主席曾經點名贊揚張云逸大將:“老成持重,威望頗高”。盡管享受著元帥級行政工資待遇,但是他在衣食住行方面卻始終崇尚節儉,并且常常教會家里人說:“一塊破布也能用來納鞋底,一塊豆腐渣也能用來喂豬。”為了幫助家鄉籌辦學校,張云逸直接賣掉文昌的老房子,并將所得全部用于支持家鄉的教育工作。
縱觀張云逸將軍一生,“以遂初志,而盡己責”始終是他不變的信念。數十年如一日奮斗不息,勤勤懇懇地為人民服務,是當之無愧的“模范共產黨員”。
參考資料:
《張云逸黨內“長者”,老將雄風》 馬昌博
《50年代定為行政4級以上干部名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