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7日上午7:49分(美國夏威夷時間),日本海軍的航空母艦艦載飛機和微型潛艇在南云忠一的直接指揮下,密集轟炸了停靠在珍珠港的美國太平洋艦隊。僅僅半個小時后,靠著戰船群排成一線的美國7艘戰列艦被燒毀、下沉或者重創,將近200架戰機被炸毀,2500多名美國士兵一命嗚呼。
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著名的珍珠港事件,美國總統羅斯福直呼這是“永載不名譽歷史的一天”。第二天也就是12月8日,美國正式向日本宣戰,標志著太平洋戰爭正式打響,第二次世界大戰也進入了最大規模階段。
模擬偷襲珍珠港
那么,日本為什么要偷襲珍珠港,來激怒美國呢?
一、日本南進戰略的必然選擇
1937年,日本全面發起侵華戰爭以后,面臨著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一方面,北部的蘇聯虎視眈眈,不愿意看到日本在東北亞做大,獨吞偌大的中國;另一方面,英、法、美等國在中國擁有廣泛利益,隨著入侵中國,勢必造成與其他西方大國的利益沖突。而中國政府也在極力借勢蘇聯和歐美世界,以對抗日本滅亡中國的狼子野心。
盧溝橋見證日本全面侵華戰爭
這種形勢下,日本就面臨著戰略的選擇。按照日本人自己的說法:“我們不再只是簡單消極地應對世界局勢的變化,而是要自己主動地指導世界的變化,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世界新秩序。”
當時,日本有北進和向南兩個戰略選擇。北進戰略,就是將蘇聯作為主要假想敵,向北奪取廣袤的西伯利亞;南進戰略,就是把美國、英國作為主要假想敵,進攻南洋群島。
對于這兩個戰略方向,日本高層分歧明顯,爭論不休。陸軍主張南進,以此來鞏固和擴大在中國的侵略利益;而海軍則堅持北進,主張以中國為根據地,向北進攻西伯利亞。
1936年8月7日,日本最高決策層索性采取折中方案,采取“南北并進”戰略。
但北進戰略率先得到實施。1939年8月,日本關東軍在中國內蒙古與蒙古交界地區向蘇軍發起軍事進攻。
蘇聯朱可夫元帥
斯大林等蘇聯高層敏銳地覺察到日本其本意是在試探蘇軍的實力,為其日后進攻蘇聯做準備。為了不留后患,蘇聯決定全力反擊。斯大林派出了后來聲名赫赫的朱可夫指揮這場反擊戰。結果,在蘇聯的堅決對抗下,日本遭受了近代以來的首次大敗,傷亡被俘人數超過六萬,損失660多架戰機。日本人清晰地認識到,蘇聯不可戰勝。于是,日本請求和談,蘇聯戰略中心在歐洲也無意擴大戰果,雙方于11941年初正式簽訂《日蘇中立條約》。
北進遭遇重大挫折,歐洲戰場上法國、荷蘭、英國又紛紛慘敗于希特勒之手,無暇東顧。在日本人看來,此時是奪取東南亞石油等重要戰略資源的最佳時機,南進策略恰逢其時。
1940年7月,近衛內閣調整軍事策略,提出南下將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的英、法、荷、葡等國殖民地納入“大東亞新秩序”。同時,確定把強化與納粹德國、意大利的“強化軸心軍事同盟”作為主要外交政策。1940年7月27日,近衛內閣通過《適應世界時局處理綱要》,標志著日本把實現日、德軍事同盟,推行南進策略作為了日本的基本國策。
而美國作為太平洋國家,在中國、東南亞存在大量利益,日本的南下必然要觸碰美國人的利益。在南進戰略下,日美沖突在所難免。
二、日美矛盾的不可調和
二戰前期,美國在獨立主義政策的主導下,對歐洲、亞洲發生的大規模侵略戰爭宣布保持中立。
就在日本全面侵華戰爭打響前后,美國總統羅斯福推動國會批準了《1937年中立法》。其核心要義在于,美國繼續保持對戰爭的中立,但也可以和交戰雙方進行貿易。只不過交戰國購買所有“非戰爭”的物品需要支付現金,并要用自己的船只運走。
同時,這項法案賦予了總統很大權力,他可以決定哪個國家為交戰國以及什么產品是非戰爭產品。
羅斯福總統
在中日兩國爆發全面戰爭后,羅斯福就精準地運用了這一特權,他不顧現實,拒絕承認中國和日本正處在交戰狀態,允許美國與日本繼續進行不受限制的正常貿易。就這樣,美國的武器裝備、航空燃料、鋼鐵、石油等戰爭戰略資源源源不斷地運往日本。
美國在日美貿易中賺得盆滿缽滿的同時,也有力地資助了日本的侵略戰爭,成為日本的幫兇,日本變得更加飛揚跋扈和不可一世。
在1937年的年底,美國人也曾領教日本的囂張。當時,日本戰機低空掃射轟炸,擊沉了美國的“帕奈”號軍艦,造成2名美國人喪生,30多名士兵受傷的嚴重事件。即使如此,美國也沒有改變中立立場和貿易政策,僅僅以日本人道歉和經濟賠償草草收場。
但隨著日本南進戰略的實施,日美利益的直接碰撞越來越多,矛盾也日趨加深。1940年7月,羅斯福終于宣布對日本進行貿易限制,禁止向日本銷售和船運鋼、廢鐵等物品。
盡管羅斯福并沒有完全關閉日美貿易的窗口,但這有限的禁運,對資源匱乏的日本來說依然是致命的,海軍軍令部部長永野修身海軍大將估計,現在日本的石油儲備可用兩年的時間,如果打起仗來,只能使用一年。
而且,日本在占領越南后,與美國占領的菲律賓已經近在咫尺。歐洲戰場上德國又勢不可擋。歐洲和亞洲的形勢,使得美國更加警覺和擔心,如果任憑日本一再擴張,德、日一旦在東西方同時得手,國際局勢將徹底扭轉,中立的美國也很難獨善其身。
就這樣,美日兩國均在一種恐慌中,拉開了冗長的拉鋸式談判。但雙方的立場相差太遠,日本要求恢復兩國的貿易,停止對中國的援助,限制在太平洋上的軍事力量。而美國則強硬回應,日本必須撤出中國,接受美國界定的世界秩序。
談判毫無進展,使得日本國內以東條英機為代表的強硬派斷定,不管是出于控制戰略資源的需要,還是為了捍衛侵略利益,還是打破的美國的壓制,發起與美國的戰爭恐怕已經在所難免了!
三、珍珠港的獨特位置
如果說日美戰爭不可避免的話,選擇一個強有力的爆破點至關重要。
日本高層將目光聚焦在了珍珠港。
珍珠港形勢圖
珍珠港位于夏威夷群島的瓦胡島,也是美國夏威夷州府所在地。珍珠港之所以得珍珠之名,則是因為盛產帶珍珠的牡蠣。
夏威夷群島位于太平洋的北部,呈西北東南東向分布,東距美國西海岸,西距日本,西南到諸島群,北到阿拉斯加和白令海峽,都在2000海里到3000海里之間,跨越太平洋南來北往的飛機,都以夏威夷為中續站,可謂名副其實的太平洋上的咽喉要塞。
美國在1898年從西班牙手中奪取夏威夷后,就把珍珠港作為重要的軍事港口進行建設,先后修建了艦艇修理廠、干船塢、燃料供應站、碼頭和必要的海軍設施。其后,又陸續設立了潛艇基地和航空站。
隨著國際形勢的演變,美國為了更好控制太平洋區域,將珍珠港視為太平洋的前進基地,加大投入和建設力度。到1940年前后,珍珠港已經成為美國在太平洋最重要的海空軍基地,水域面積達到32平方公里,平均水深約14米,最多可以停泊500艘艦船。還可以為航空母艦、核潛艇、巡洋艦等大型海軍艦只提供維修、保養等服務,珍珠港中有一個島嶼,上面設有福特島海軍航空站。
基于此,在日本看來,要剪除美國在太平洋上的軍事力量,逼迫美國就范,奪取制空太平洋主導權打通南下的道路,必須先摧毀珍珠港。于是,日本策劃了突襲珍珠港,進軍東南亞的冒險戰略。
結束語: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使得美軍損失慘重,暫時取得了太平洋地區的軍事優勢,實現了大舉進攻東南亞的夙愿。但同時,正是這一出其不意的偷襲,促成了美國直接投身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中。正是美國經濟、人力資源的投入,扭轉了戰爭力量的對比,也是日本節節敗退的重要原因。從這個角度來說,日本偷襲珍珠港算是有謀略無戰略的魯莽行為。同時,我們應該注意到,重商主義才是美國最明顯的特征。宣戰以前,美國所堅持的中立,不過是為了確保自己經濟最大化的手段而已,發戰爭財再明顯不過。當然,養虎為患的后果必然是為虎所傷。不過慶幸的是,日本突襲珍珠港,美國參戰,對深陷抗日之苦的中國人民來說是最好的消息和最大的鼓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