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1日,中國著名書法家趙金虎成都書寫《蘭亭序》贈友人。并為成都友人寫下一首詩作:
相逄不過萍水間,
似曾相識解前緣。
奪席談經情相投,
把酒言歡意更酣。
高山流水遇知音,
桃花潭邊醉詩仙,
人生難得一知己。
龍泉蘭亭贈今賢,
唯愿吾弟嘗夙愿,
大鵬展翅上九天。
趙金虎,陜西省商洛市人,文化學者、多所大學客座教授,國家高級書法師, 著名書法家,第二屆“時代精英、陜西榜樣”文化藝術界十大英才人物!中國策劃研究院新時代分院副院長,陜西省倉頡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陜西書畫藝術研究院副院長,西安盛唐書畫研究院副院長;2022官方推薦“人民書畫家”!行書作品《蘭亭序》《中華五福》被中國世博園國家博物館、澳大利亞、丹麥、匈牙利、加拿大國家博物館和國際友人收藏!
《蘭亭集序》全文如下: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全文翻譯:
永和九年,時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們會集在會稽郡山陰城的蘭亭,為了做禊禮這件事。眾多的賢能之士都來參加,年輕的和年長的人都聚集在這里。這里有高峻的山嶺,茂密的樹林,修長的竹子;還有清澈激蕩的水流,環繞在亭子四周,人們把水引來作為漂流酒杯的曲折水道,大家依次坐在水畔。雖然沒有絲竹管弦齊奏的熱鬧場面,但一邊飲酒一邊賦詩,也足以痛快地抒發內心的情懷。
這一天,天氣晴朗,和風舒暢,抬頭仰望廣闊的天空,俯瞰大地上繁多的萬物,用來放眼觀賞,開闊胸懷,足夠來極盡視聽的歡娛,實在是快樂啊。
人與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過一生。有的人在室內暢談自己的抱負;有的人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托情懷,放縱無羈地生活。雖然各有各的愛好,安靜與躁動各不相同,但當他們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時,一時感到自得,感到高興和滿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將要到來。等到對得到或喜愛的東西已經厭倦,感情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感慨隨之產生。過去所喜歡的東西,轉瞬間,已經成為舊跡,尚且不能不因為它引發心中的感觸。況且壽命長短,聽憑造化,最后歸結于消滅。古人說:“死生畢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讓人悲痛呢!
每當看到前人所發感慨的原因,其緣由像一張符契那樣相和,總難免要在讀前人文章時嘆息哀傷,不能明白于心。本來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天的人看待從前一樣,這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記下參加這次集會的人,抄錄下他們所作的詩,盡管時代不同情況不同,但人們的情致卻是一樣的。后代的讀者,也應該會對這次集會的詩文有所感慨吧。
《蘭亭集序》的創作背景如下: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 353 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當時的眾多名流高士,如謝安、孫綽等 41 人會集于會稽郡山陰城的蘭亭,舉行修禊之禮。眾人臨流賦詩,各抒懷抱,抄錄成集。王羲之即興揮毫為此詩集作序,記敘了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了作者對于生死無常的感慨。
當時社會相對安定,文人墨客多崇尚自然、追求自由和閑適的生活,這次蘭亭雅集正是這種文化氛圍的體現。而王羲之在這樣的情境下,以其卓越的書法和深刻的感悟創作了這篇不朽的名作。
以下是對《蘭亭集序》的全文賞析:
藝術特色:
- 優美文筆:文章語言清新優美,生動地描繪了蘭亭的景色,如“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展現出自然之美。
- 情感表達:作者將敘事、寫景與抒情融合得恰到好處。從聚會的歡樂到對人生的思考,情感過渡自然且真摯。
- 節奏韻律:語句錯落有致,具有很強的節奏感和韻律美。
思想內涵:
- 人生感悟:通過對聚會的描述,進而思考人生短暫、生死無常,體現出一種對生命的深刻洞察和感慨。
- 哲學思考:對“一死生”“齊彭殤”等觀點進行了批判,表達了對生命的尊重和珍惜,具有一定的哲學深度。
- 時代氣息:反映了東晉時期文人對自然、人生和宇宙的獨特感悟,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書法成就:其書法更是精妙絕倫,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筆法細膩多變,字體飄逸灑脫,字勢欹側多姿,墨色濃淡相宜,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與文章內容相得益彰。
總之,《蘭亭集序》無論在文學還是書法領域,都具有不可磨滅的卓越地位,是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瑰寶。
《蘭亭集序》對后世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情感表達模式:它開創了一種在自然美景與歡樂聚會中融入對人生思考和感慨的表達模式,后世許多作品在描繪場景時會自然地延伸到對生命意義等問題的探討。
2. 山水描寫傳統:文中對蘭亭周圍山水景色的生動描寫,為后世山水文學提供了典范,啟發了人們對自然之美的關注和描繪。
3. 生死觀的探討:關于生死問題的思考影響了后世文學對生命哲學的深入挖掘,促使更多作品去思索生命的價值與無常。
4. 散文風格:其行文流暢自然、語言優美精煉的散文風格成為后世學習的榜樣,對散文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5. 文學意境營造:它所營造出的那種既優美又帶有淡淡哀愁的意境,被后世不斷借鑒和發展,豐富了文學的意境表現形式。
《蘭亭集序》中關于生死觀的探討帶來了以下一些啟示:
首先,它提醒我們生命的有限性和無常性。讓我們明白時間不停流逝,生死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規律,從而更加珍惜當下的時光和生活。
其次,促使我們思考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不能虛度光陰,而應在有限的生命里去追求有意義的事情,創造屬于自己的精彩。
再者,它告誡我們不要過于執著于物質和名利。這些東西在生死面前都顯得微不足道,應更注重內心的充實和精神的追求。
同時,也讓我們懂得以更加豁達的心態面對生死。雖然死亡令人悲傷,但也不必過度恐懼和哀傷,而應坦然接受。
另外,這種對生死的思考也激勵我們關愛他人,珍惜與他人的情感和關系,因為這些才是生命中真正寶貴的財富。
總之,《蘭亭集序》中的生死觀啟示我們要以一種更加清醒、明智和從容的態度去面對人生,努力讓生命綻放出應有的光芒。
《蘭亭集序》對后世文學創作生死觀的具體影響包括:
后世許多作品在探討生死時,會像《蘭亭集序》一樣既表現出對生命短暫的感慨與無奈,又蘊含著對生命意義的追尋與思考。如一些詩詞中對時光易逝、人生無常的詠嘆,往往能看到《蘭亭集序》的影子。它啟發了作家們在描寫生死時,不僅僅停留在悲哀層面,而是深入到對生命本質的探究。在表達對死亡的敬畏的同時,也強調珍惜當下、把握生命的重要性。一些作品中對生死轉換、生命輪回等觀念的闡述,也可能受到其影響,展現出對生死更為復雜和多元的認知。而且在生死觀的表達形式上,后世也借鑒了其將自然之景與生死感悟巧妙融合的方式,使生死觀的呈現更具藝術感染力和深度。
《蘭亭集序》的生死觀對中國文化的發展產生了諸多深遠影響:
其一,它強化了中國人對生命無常的認知,使人們更加懂得珍惜有限的人生,這種觀念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激勵人們積極進取、不虛度時光。
其二,影響了中國人對生死的豁達態度。這種豁達并非漠視死亡,而是在理解生死必然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現世的作為和精神的追求,形成了一種既敬畏又超然的生死文化心態。
其三,促進了文學藝術中對生死主題的深入探討和表達。后世的文學作品常常借鑒其思考角度和表達方式,不斷豐富和深化中國文學中關于生死的內涵。
其四,在哲學層面,它推動了對生命意義和價值的持續思索,啟發了眾多哲學家進一步探究生死的本質和人生的真諦,對中國哲學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其五,對喪葬文化等也產生了一定影響,使人們在對待死亡時既莊重又不過分哀傷,注重精神的傳承和延續。
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表達了對生死的看法:“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他認為生死是一件大事,不能等閑視之。這與道家思想中對生死的觀點有一定的相似之處。
道家思想強調順應自然、追求無為,認為生死是自然的循環,不應該過于執著和恐懼。道家主張以平和的心態面對生死,不為生死所累,追求內心的寧靜和超脫。這種對生死的豁達態度在《蘭亭集序》中也有所體現,王羲之在文中雖然對生死感到悲哀,但他并沒有陷入過度的悲傷和絕望,而是通過欣賞自然、思考人生來緩解對生死的焦慮。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王羲之的生死觀與道家思想也存在一些差異。王羲之對生的執著和對死的排斥在一定程度上與道家的齊生死觀點不同。他強調了生命的寶貴和短暫,表達了對人生的珍惜之情,這與道家思想中對生命的順應和超脫有所區別。
總體而言,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響,但他也有自己獨特的思考和表達。他的生死觀既體現了對生命的珍視,又表現出對生死的豁達和超脫,對后世文學創作和人們的思想觀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蘭亭集序》中表達了以下幾種人生態度:
一是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與享受。從對蘭亭美景的描繪以及眾人雅集游樂的記敘中可以看出這種態度。
二是對人生短暫和無常的感慨與憂傷。面對時光流逝、生命無常,作者流露出深深的慨嘆和悲哀。
三是對生命意義的追尋和思考。盡管感慨生死,但也蘊含著對人生應有所作為、留下印記的思索。
四是一種既珍惜當下又對未來帶有一絲迷茫的復雜態度。既盡情享受當下的美好,又對不可知的未來有著隱隱的不安。
五是一種豁達中帶有無奈的態度。認識到生死的必然,但又在情感上難以釋懷,體現出一種矛盾而又真實的內心感受。
《蘭亭集序》中作者對人生短暫和無常感慨與憂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自然規律使然。時光不停流逝,萬物皆在變化,人不可避免地會衰老、死亡,這種不可逆轉的自然進程讓作者深感無奈。
其次,人生經歷的觸發。王羲之經歷了世事變遷,看到周圍人的變化以及自身年齡的增長,越發意識到生命的有限性。
再者,聚會場景的烘托。在歡樂的蘭亭集會之后,對比當下的熱鬧與日后的消散,這種強烈的反差更易引發對人生無常的感觸。
然后,對歷史的思考。想到古往今來眾多人物的命運,意識到無論曾經多么輝煌,最終都逃不過時間的消磨,由此產生憂傷。
最后,對生命意義的追尋過程中產生的困惑。在思考生命到底應該如何度過、怎樣才算有價值時,這種不確定感也會帶來感慨和憂傷。
《蘭亭集序》的文學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優美的語言藝術。文辭清新自然、簡潔流暢而又極富韻味,如“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等描繪生動形象。
其二,獨特的情感表達。將對人生短暫與無常的感慨、對自然美景的欣賞以及與友人聚會的歡樂等復雜情感交織在一起,真摯而深沉。
其三,深刻的思想內涵。蘊含著對生死、時光、生命意義等哲學問題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其四,卓越的藝術意境。通過對自然環境和人物活動的描寫,營造出一種優雅、閑適而又略帶惆悵的意境,讓讀者能深切感受到當時的氛圍。
其五,高超的結構布局。開篇描寫集會的場景,中間抒發感慨,結尾則歸結到對生死的思考,層次分明,邏輯清晰。
其六,對后世的深遠影響。它成為后世文學創作的典范,其語言風格、情感表達和意境營造等方面都被廣泛借鑒和學習。
在《蘭亭集序》中,作者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將情感表達得真摯而深沉:
首先,借景抒情。通過對蘭亭周圍優美景色的細膩描繪,如“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等,營造出一種寧靜而美好的氛圍,為后文情感的抒發奠定基礎,使情感的表達自然而貼切。
其次,對比今昔。描述當下歡樂的集會場景與對時光流逝、人生無常的感慨形成鮮明對比,如從“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到“俯仰之間,已為陳跡”,強烈的反差更突出了情感的落差,讓情感顯得更為深沉。
再者,直抒胸臆。如“豈不痛哉”“悲夫”等直接表達內心的感慨與憂傷,毫不掩飾地展現自己對人生的思考和情感的波瀾,讓人感受到其情感的真摯。
然后,以小見大。從一次集會的經歷和感受出發,延伸到對整個人生、歷史的思索,使情感具有更廣泛的共鳴和深刻的內涵。
最后,在文字的節奏和韻律上把握得當,使情感的流淌舒緩而有力,增強了情感表達的感染力,讓讀者更能深入體會到作者的真摯與深沉的情感。
在《蘭亭集序》中,作者主要通過以下方式利用對比今昔來表達情感:
一開始,作者描繪了當時蘭亭集會的盛景,“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眾人飲酒賦詩,充滿歡樂祥和。然而緊接著,作者話鋒一轉,想到“俯仰之間,已為陳跡”,剛剛還熱鬧非凡的場景轉眼間就會成為過去,這種強烈的反差讓他感慨“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體現出對時光匆匆、美好易逝的無奈與嘆惋。他又聯想到古人也有同樣的感慨,“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將當下與古人的經歷聯系起來,突出了這種情感的普遍性和永恒性。通過今昔鮮明的對比,作者深刻地表達出對人生短暫和無常的悲哀之情,使讀者能強烈地感受到這種情感的沖擊和震撼。
“痛”字最能體現作者的情感。
“痛”字直接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短暫、歡樂易逝、生命無常的深切痛感,將他內心那種深沉的悲哀、無奈和感慨展現得淋漓盡致,很好地概括了作者在文中所抒發的復雜而強烈的情感。
以下是一些結合具體語句對修辭手法運用及情感表達的分析:
比如“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這里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通過整齊對仗的語句,生動地描繪出蘭亭周圍優美的自然環境,為后文情感的抒發營造出一種清新雅致的氛圍,表達出作者對美好景致的喜愛。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通過夸張的手法,突出了宇宙的浩渺和萬物的繁多,在這種宏大的背景下,更能凸顯出個人的渺小和人生的短暫,從而引發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慨,表達出一種略帶惆悵的情感。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這里使用了對比的手法,將過去的歡樂欣喜與如今的成為陳跡相對比,強烈地表達出對時光飛速流逝、美好難以長久留存的遺憾和悲哀之情。
以下是一些體現《蘭亭集序》中關于人生感悟的段落: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這段深刻地表達了對人生短暫、歡樂無常、生命終有盡頭的感悟與慨嘆,以及由此引發的深沉悲哀。
以下段落可體現作者一定的豁達樂觀: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在這里,作者雖然感慨人生諸多變化和無常,但也表達了對生死等觀念的理性思考,以及對后人能從文中有所感悟的期待,在一定程度上展現出一種超越當下困境、放眼長遠的態度。
《蘭亭集序》中描寫景物的段落為:“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在這段文字中,作者描繪了蘭亭周圍的自然景色,包括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等,展現了一幅優美的山水畫卷。此外,作者還描寫了天氣的晴朗和和風的舒暢,營造出一種宜人的氛圍。這些景物描寫不僅為后文的情感抒發奠定了基礎,也讓讀者感受到了自然之美和人文之樂。
以下是一些《蘭亭集序》中的駢文句式例子:
-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蘭亭集序》對后世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它的藝術風格成為后世效仿的典范。其文筆清新優美,情感表達真摯深沉,在語言的運用和意境的營造上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為后世文人提供了藝術借鑒。
其次,它對山水自然描寫的影響。文中對蘭亭周圍景色的細膩描繪,啟發了后世文學中對自然景觀的重視和精彩描繪,許多作品中都能看到對自然之美的追求和展現。
再者,其關于人生思考和情感抒發的模式影響深遠。那種對時光流逝、生命無常的感慨,以及在這種感慨中蘊含的豁達與沉思,為后世文學在表達人生感悟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參照。
此外,《蘭亭集序》的書法成就極高,也使得它在文學領域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其文學價值與書法價值相互輝映,共同成為中華文化的瑰寶,不斷激勵著后世的文學創作。
《蘭亭集序》中蘊含了以下一些關于人生的哲理:
1. 人生短暫無常:如“俯仰之間,已為陳跡”“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等表達,讓人體會到時光匆匆,美好易逝,生命的有限性。
2. 珍惜當下:意識到人生短暫,就更應珍惜眼前的人和事,把握當下的美好時光,盡情享受生活。
3. 生死自然觀:作者認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體現出對生死有較為理性的認識,明白生死是自然的過程。
4. 事物變化的普遍性:從集會的歡樂到感慨人生的變化,反映出世間萬物都處于不斷變化之中,要以豁達的心態看待這種變化。
5. 情感的永恒:盡管人生會變,但人們的情感和精神追求可以超越時間而存在,如文中對前人感慨的共鳴。
在《蘭亭集序》中,作者主要通過以下方式表達對自然的熱愛和敬畏之情:
首先,通過對蘭亭周圍自然環境的細致描繪,如“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生動地展現出自然的美麗與豐富,體現出對自然景致的欣賞與熱愛。
其次,在描述人們于自然中集會游樂的情景時,如“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傳達出人們在自然懷抱中愜意愉悅的狀態,從側面反映出對自然所營造氛圍的喜愛。
再者,文中對自然的描寫帶著一種贊美和驚嘆的口吻,流露出對自然的敬畏,這種敬畏既體現在對自然偉大力量的感受上,也體現在對自然所蘊含的無限奧秘的尊崇。作者將自己置于自然之中,感受其宏大與神奇,進而表達出這種熱愛和敬畏的交織情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