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筆繪畫特有的工致細膩中,加之中國古典繪畫朦朧柔和的色彩,張孫哲將觀眾引入其視覺切片內,進行一次富有當代氣息的“臥游”。然而,他畫中凝視的海岸、泳池與劇院,奇異地在古典韻味與當代氣質之間,制造出某種介于過去與未來,現實與超現實之間的錯位感。基于此,藝術家在畫中建立了對于傳統媒介、當代生活與未來想象的核心表達。
以寒山子為始
在南京逸空間舉辦的張孫哲個展“今日揚塵處”中,藝術家將觀眾引入一張張富有當代氣息的視覺切片之中。晚露色海岸、鱷魚、夜間泳池、復古老爺車內飾……他所關注的對象與景觀,奇異地在古典韻味與當代氣質之間,描繪出了一條細細的,幾乎難以覺察的裂縫。如同編程里難以排除的bug,張孫哲在畫里玩味著某種“錯位感”,由此構成畫作的特殊氣質。
張孫哲《鏡中游》
絹本設色 90×160cm 2024
張孫哲《翱游》
絹本設色 178x110cm 2024
張孫哲生于1991年,2008年至2015年在中國美術學院攻讀中國畫專業的本科與碩士,之后在中央美術學院攻讀博士。畢業后重返南方,在浙江大學工作兩年,如今在南京藝術學院任教。從南方到北方,又回到南方學習和工作,張孫哲一路周游,豐富的求學與生活經歷,跨學科、跨地域的復雜背景,開闊了他的藝術視野與思考緯度,讓他的畫面更具開放與包容的特性。
藝術家張孫哲
展覽聚焦于2022年至今的一批新作,從2022年的海景作品《涌入沙灘的暮色》《海的奏鳴》《退潮》等,到2023年以虛擬色彩為工業制品賦予復古魅力的《駛向黎明·向Marcello Gandini致敬》《逐霞》等,再到2024年《遨游》《暗流》《泊》《鏡中游》等將題材進一步打開,在自己的語言系統里,藝術家不斷拓展創作的疆界。
張孫哲個展“今日揚塵處”
2024.10.26-11.24 南京逸空間
敏銳的觀眾或許可以感受到作品中的變化——相比過去他對汽車、電視、飛機等“時髦”物象與時代符號的迷戀,他開始將目光移向空間。在張孫哲看來,無論物象還是空間,都是可供他使用的圖像切片,他摘取的標準,在于這些切片能否立即喚醒人們的聯想。
他描繪的老式復古汽車,直接讓人關聯到某種現代生活方式與既定觀念。恰如本次展覽中的新作,現實與想象,過去與未來,在空間中紛紛跨越了模糊的邊界,甚至合為一體。
張孫哲《駛向黎明·向Marcello Gandini致敬》
絹本設色 90x160cm 2023
曾參加2024年度水墨提名展
張孫哲《幻途》
50x70cm 絹本設色 2022
曾參加2024年度水墨提名展
“今日揚塵處,昔時為大海。”這是唐代僧侶詩人寒山子的著名詩句,被引用在展覽的標題里。張孫哲喜歡寒山子的詩,藝術家在寒山子如偈如謎的詩作中,感受到一個當代的心靈與詩人跨越時空的共鳴。
這句詩中包含某種剎那間滄海桑田變幻,如電影蒙太奇般違背了線性時間的觀念,已具備了某種當代意義上的時間性,這與張孫哲試圖在畫中傳遞的核心不謀而合。藝術家意在構造的視覺切片世界,散發著如本次展覽策展人林書傳所說“對時間的悲愴之感”,將觀眾引入一個模糊了虛幻與真實、過去與未來,帶有些許失落的世界中。
源于現實高于現實
以傳統技法表達當代景觀,這是中國畫經歷“85新潮美術”后,逐漸踏出的一個當代水墨與工筆創作的工作方向。在90后藝術家張孫哲的探索中,既有對于這種創新模式的延續,也展現出成長于數字時代的創作者特有的美學想象與思維方式。
張孫哲《坐·望》
絹本設色 68x124cm 2024
張孫哲繪畫中所呈現的視覺切片,來自他有意截取的瞬間。那些散發奇異熒光的復古老爺車,以優雅姿態躍出海面的鯨魚,停在橋下的皮劃艇,又或是停留在沙灘上的鋼琴與鱷魚,似乎都與現實保持了距離感。
然而,他的畫面并不是超現實的:“我的超現實跟通常意義上的超現實主義繪畫不同,并不是馬格里特式的超現實。我的畫面看似不能實現,卻在現實中似乎都能夠被復現?!?/p>
張孫哲《逐霞》
絹本設色 90x160cm 2023
曾參加2024年度水墨提名展
除了圖像上以現實為基礎,那些看似“魔幻”的色彩也基于現實。就像盛夏臺風來臨前一天的晴空黃昏時,天空呈現出玫紅、紫色的晚霞,畫作對顏色進行重組,形成畫中看似非真的色彩。
藝術家希望捕獲在1990年代的成長過程中,來自電影、動畫、電子游戲等新興媒介中收獲的視覺體驗,來為當下的中國畫創作注入時代性的色彩。
張孫哲《海的奏鳴》
絹本設色 50x70cm 2022
曾參加2024年度水墨提名展
這種方法在2022年以來的新作中尤為明顯。張孫哲在電子熒屏的色調中,滲入更多自然的顏色,在現實與虛擬、自然與非自然之間尋找色彩實驗的平衡點。另一方面,他的作品與中國古典繪畫文脈的內在連接從未斷開,只是以極為隱晦的方式并存著。
《涌入海角的暮色》中,鱷魚兀然地停留在被夕陽染紅的沙灘上,天空中海鷗飛翔,右下角寫著“海角天涯”四個大字的霓虹燈牌,幾乎不會有人把這與古典繪畫直接地聯想在一起。
張孫哲《涌入海角的暮色》
絹本設色 170x270cm 2022
曾參加中國當代水墨年鑒七周年學術邀請展
藝術家實則參考了北宋畫家崔白《雙喜圖》著名的構圖——兩只喜鵲在空中停滯,與地面上的兔子遙相呼應,“海角天涯”四個字采用瘦金體書寫。相較于表面化的借鑒,藝術家更希望以內在化的連接,表達對中國藝術傳統的尊重與回溯。
畫中具體的物象,直接地來自張孫哲從日常中提取的視覺經驗,即使是在他最具幻想性的作品《暗流》里,同樣基于現實的瞬間。畫中泳池被夜色包圍,落地窗外卻顯現出仿佛從科幻片里借鑒而來的奇特景觀。
張孫哲《暗流》
絹本設色 45x81cm 2024
張孫哲與《藝術栗子》分享了這幅畫的創作由來:藝術家經常去健身房的泳池里夜游,每當臨近深夜時,他能夠在空無一人的泳池里徜徉。實景與想象經過藝術加工,最終形成展覽中具有超現實意味的作品。
林書傳在展覽前言中寫道,在張孫哲的作品里,有一種介于超現實與現實,過去與未來,傳統與當下之間的別樣趣味,這或許來自藝術家“用自己的方式敘述著一種真實卻從未存在過的關系”。這樣看來,畫家畫面中看似不合理的感覺,或稱之為超現實感,恰恰源于他在畫中的表達。這已經溢出了大眾對中國畫的“刻板印象”。
去未來奏響對今日的挽歌
張孫哲《寒山詩意I》
石板 50x40x2cm 2024
《寒山詩意I》局部
張孫哲的新作石碑系列,將過去與未來的張力濃縮到一系列50×40cm的石碑拓片上。藝術家描繪了由未來寄給現在的奇異場面——螺旋槳飛機擱淺在荒野,老式游戲機安置在山水間,游戲機又往天空中投射出恐龍的巨大影像。
張孫哲《寒山詩意I》
拓片 50x40cm 2024
在這個幾乎象征數據、算法與技術的世界盡頭,高古與未來感耦合于一體,藝術家想象著人類世已經時過境遷時,某個不確定的視角正屏息凝視著這個走向荒蕪的世界。
張孫哲用石碑形式為作品賦予歷史性的崇高與肅穆感。石碑、線刻、恐龍、飛機和游戲機,這些曾經在時代中行走的事物,正是與其所在時代緊密關聯的事物,被藝術家提取成為符號??上攵谖磥淼哪硞€時刻,他們必然成為逝去的形象,甚至成為對過去某段時代的物質性或圖像性的祭奠??此茟压牛瑓s是指向未來某一時間點的深沉悲歌。
張孫哲個展“今日揚塵處”
2024.10.26-11.24 南京逸空間
藝術家在石刻的題跋上引用了寒山子的詩句“游戲不覺暮,屢見狂風起”,古人與今人的處境或許并不遙遠,張孫哲用類似考古遺跡中才有的石刻質感,在反差中增加觀者內心對于時間感知的張力。
從語言到圖像,張孫哲甚至從畫幅層面,就為觀看設定了限制。很多畫鎖定了9:16的比例畫幅,這與大多數電影的畫幅比例大致相同;《湖泊中的暮色》《泊》等作品,則采用了手機屏幕的常規尺寸。他試圖將這種直覺性的、潛移默化的視覺切割納入創作中,這是對當下視覺習慣和畫幅秩序的回應。
張孫哲《泊》
絹本設色 48x36cm 2024
中國畫強調“臥游”,強調在凝固的繪畫中讓觀者感受動態與時間線性的流動,而今天,一部手機便可讓我們游走世界。對張孫哲來說,能讓他自己與觀者愿意進入一個境地停留、徘徊,在他創造的視覺情境中獲得片刻珍貴的專注與寧靜,也許就已經達到他造境的初衷了。
文字|羅雯
圖片|逸空間、張孫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