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蘇聯太平洋艦隊,在60-70年代翻譯的一批內部參考書刊中就有所涉及,例如C·E·扎哈羅夫撰寫的《紅旗太平洋艦隊》。
陳曦的走向大洋這本書寫的也不錯,主要是講蘇聯二戰后水面艦艇發展史的,不過看的時候如果沒有耐心,那么讀這本書是會很痛苦的。蘇聯海軍基本路線和沙俄幾乎是完全不同的,因為沙俄海軍是注重大型水面戰斗艦艇的,是屬于典型的西方海軍戰術戰略邏輯體系的,而蘇聯則幾乎完全不同,這是現實和理念發展的結果。雖然沙俄也重視陸軍,但他們實際上并不將海軍視作陸軍的助手與輔助,而是兩條并行不悖的線,沙俄海軍協助陸軍作戰的例子也很少。而蘇聯接手沙俄的時候,海軍和其他部門一樣,都是極其殘破的,為數不多的戰列艦還發生了一系列類似喀瑯施塔得兵變的事件而損失,或者撤往法屬突尼斯的比賽大等協約國北非殖民地的港口,后來被拆除了。沙俄海軍與沙皇俄國一起解體了。蘇聯海軍就是在這樣幾乎完全覆滅的基礎上重建的。有一句話叫十年陸軍、五十年空軍、一百年海軍,海軍幾乎是所有兵種里最燒錢的一個,對于1921年時給外賓吃飯都只有幾片黑面包,一兩塊方糖和少得可憐的豆芽菜與咖啡的蘇俄來說,養一支舊式海軍對他們來說既不劃算也不現實。
另外,海軍也存在一步落后步步落后的尷尬問題,所以投入大量資源進去,短時間也很難出成效。蘇俄當時薄弱的工業基礎也導致其很難自行建造一艘完全國產、符合國際先進標準的戰列艦,別說戰列艦了,就連二戰名艦“紅色高加索”號巡洋艦都是斷斷續續造了若干年,一戰前開始造,一直到1932年都沒徹底完工。一戰前造無畏艦的時候,雖然沙俄撥的款子多,但很多精密零部件都需要從西歐諸國進口,例如軸承,原先進口德國的,但戰爭爆發,無法繼續進口,而英國能造,但運不進去,達達尼爾海峽也封鎖了,瑞士吧,說自己能造,實際上既不想造,也沒能力造,所以搞得俄國的無畏艦上不去下不來,非常尷尬。
被擊沉的奧斯利亞維亞號
再者,即便東拼西湊造出來,技術上還是落后的,就像印度的“光輝”戰機和蛙島的“雄風2E”之類的東西,結果就和日俄戰爭期間的幾場慘敗海戰一樣,又有啥用呢?除非是那種連海軍都幾乎沒有,或者可以忽略不計的小國弱國,可以開到他們海岸線上用艦炮轟一頓,但實際上這種地方已經不多了,何況蘇俄真這么干,自己的意識形態不允許,而列強也不會給它這種機會。對于近海防御,太大的戰艦反而容易遭到敵方集火打擊,特別是例如旅順口之戰中,日軍再度學習威海衛之戰,繞到艦隊母港背后的高地上炮擊港內艦艇,而在海口被堵住的情況下,這種處境無異于滅亡。因為雖然陸炮很難能夠與大口徑艦炮對射,但是被封鎖在港內,也意味著他們被港外的敵艦肆意炮擊,港外敵艦可以機動躲避炮擊,但是港內的軍艦只有挨炸的份。這也是當時為什么俄軍艦隊要從旅順口突圍到符拉迪沃斯托克。
對于當時的蘇俄軍隊來說,與其把有限的財政投入到如此不靠譜且可能造成巨大損失的項目上,不如讓海軍變成陸軍的一支輔助力量,這樣反而更有利。因此,直到50年代初,蘇聯海軍基本上還都是主打“空潛快”,僅有的幾艘戰列艦,幾乎都是從意大利手里拿走,作為賠款用的戰利品。莫斯科號載機巡洋艦這種畸形的直升機航母是后來的事情了。基輔號航空母艦則是繞過赫魯曉夫的導彈夢的一種折中方案,但隨著勃列日涅夫在軍事領域的投資擴大,與赫魯曉夫在軍事上的話語權隨著他下臺而湮滅,例如第比利斯號的這種滑躍式航母也就開始大行其道了。但是,蘇聯海軍即便到勃列日涅夫時期,也還是一直注重火力投射與陸權延伸的力量,因為海軍中最重要的不是航母或卡拉級巡洋艦,而是核潛艇,特別是彈道導彈核潛艇,以及打擊對方核潛艇的攻擊型核潛艇。前者承擔海基核力量,對敵二次核反擊或一次核打擊的任務,后者則作為威懾力配合伊爾-38反潛機等設備進行反潛,當然,隨著錢多闊綽,蘇軍也不再習慣于將反潛、防空和反艦功能整合到一艘船上,而是發展出了“無畏級”大型反潛艦這種特殊的東西。
光榮級
在這個過程中,太平洋艦隊體現得最明顯,雖然光榮級、無畏級和現代級這些標配都存在,甚至還有大型戰斗艦艇如納西莫夫號核動力巡洋艦、“明斯克”號和“新羅西斯克”號2艘四萬噸級的航母的部署,但是總的來說,太平洋艦隊的這些布置,也仍然是服務于核潛艇對美國的核打擊的外圍,而非真正的主力。他們的空中掩護主要由陸基戰斗機負責,當然也有如圖-22M逆火之類的戰略轟炸機的輔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