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一部浙東運河宏偉史詩,一篇越地文化璀璨華章,一幅寧紹山水風物畫圖。2024年9月,紹興市社科聯主編,紹興市鑒湖研究會承編的“浙東運河文化研究”叢書10部,已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約450萬字。“叢書”是浙東運河第一部以水環境、水歷史、水文化為基礎的百科全書。現將叢書逐一介紹,以供讀者參考。
《浙東運河詩路文化》
張環宙 陳鵬兒 鐘小安著
《浙東運河詩路文化》全書約45萬余字。在質量上,進行了以下三方面的努力探索,取得了可喜成果。
第一,努力進行多學科研究。該課題屬于自然科學結合人文科學的研究項目。涉及學科包括:自然科學的水利史、歷史地理、城市學,人文學科的歷史學、文學、管理學、經濟學等眾多領域。多學科研究,既能夠拓展研究的視野,又能夠加大研究的深度,有利于提高研究成果的質量,同時也增加了不同學科之間的整合難度。
第二,努力進行多文化研究。包括堯舜禹文化、越國文化、孝德文化、梁祝文化和詩路文化等,拓展了運河詩路文化的廣度、深度和空間。
第三,努力進行多創新實踐。除上述多學科研究運河詩路文化本身就是創新外,本課題還致力于以下三方面的創新實踐。
一是首次提出了“運河詩路文化”這個新的學術概念。現在學界流行認可的運河與詩路關系的學術概念,只有唐詩之路或浙東唐詩之路。唐詩之路以詩人、詩歌為主體,運河(包括其他水道及陸道)為載體,是主體與載體關系,簡稱主載關系。而運河詩路文化,以運河文化為母文化,詩路文化為子文化,是母文化與子文化關系,簡稱母子關系。從目前掌握的資料看,中國大運河三大組成部分的隋唐運河與京杭運河,至今還沒有提出“運河詩路文化”(以專題學術會議和學術專著為標志)的學術概念,所以我們浙東運河詩路文化是一個從浙東運河文化派生出來的創新概念,是一個新生嬰兒,需要我們共同來關愛、呵護、幫助它茁壯成長。
二是首次進行了從越國“候人兮猗”南音之始,到當代文化旅游線形成的2500年浙東運河詩路文化歷史的比較系統研究。
三是首次提出了“海上詩歌之路”的觀點。海上詩路起始于唐代日本空海與侄子圓珍兩代高僧,他們分別于貞元二十年(804年)、大中七年(853年)來大唐求法,與越地詩人結下深厚友誼,在越州和日本跨洋過海,留下詩作,形成海上詩路。同時留存至今的還有見證這段歷史的唐代越州都督府簽發的“過所”(通行證),它歷經1160多年的歲月滄桑,印證著大唐王朝開放的自信和法典的威嚴。2023年5月,該“過所”等唐代相關文獻,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名錄》。
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程雪婷
審核:戴秀麗
總期:第801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