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真的擅長作出邏輯決策嗎?
心理學家尼基·海斯Nicky Hayes在《想:你想對了什么,想錯了什么》一書中,給了一個否定的答案。
她認為,人類在決策過程中有非邏輯傾向。作為社會性動物進化而來的我們,習慣于在小群體中做出個人決策,而當現代社會要求人們在更廣泛的領域內進行邏輯思考時,這并非人類所擅長。實際上,當我們在思考時,我們的大腦傾向于走捷徑,選擇看似合適的選項,而非最佳選項。情緒、問題陳述方式和社會腳本,也影響我們的決策。 現代盡管 AI 能進行邏輯決策,但這些決策可能不符合人類需求,因為它們忽略了人類情感和個人特定背景。
最近Edu指南和這位心理學家聊了聊上述關于我們如何決策,決策過程如何被影響的話題。此外 Nicky 還分享了更多有益于我們思考、提升學習效率的方法和視角。
以下,enjoy:
Edu指南:當我們思考時,有很多捷徑,讓我們做出錯誤的決定。這意味著什么,它們是如何影響我們決策的?
Nicky:問題在于我們的思考出了什么偏差。我們需要理解的是,我們是在社會群體中進化的動物,在村莊和城鎮等等。在很多方面,現代社會是最近的。所以直到最近,我們所做的決定都是關于人、工作或做事,但它們是個人決定,主要受到我們認識的人影響。例如大約250人在一個典型的村莊里,我們做出的決定,是基于這樣的人群規模決定。在現代社會,人們會做出投資決策、商業決策、計算機決策,各種各樣的事情,他們更注重邏輯。
但這我們并不擅長邏輯思考。盡管教育教導我們邏輯是做事的最佳方式,但當我們真正做決策時,它并不總是如此,這意味著我們會做出完全不同或錯誤的決策。有時候它們是錯的。例如我們不太擅長計算賠率。有時候它只是捷徑的選擇。例如在令人滿意的事情,如果給計算機處理,它會面臨很多選擇,它會查看所有選擇并決定哪個是最好的。而人類通常會選擇似乎符合所有標準的第一選擇,并認為那是令人滿意的事情。一旦我們滿足了所有的基本條件,那就足夠了,我們就不會費心去尋找其他選擇了。所以這是一個很大的區別。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不合邏輯的,但這是非常人性化的。
我們也受到問題陳述方式的影響。人們會傾向避免感覺更糟的那個。我們選擇感覺更好的那個。但事實是一樣的,只是我們的感受不同了。
Edu指南:正如你所說,有時候我們不擅長邏輯思考,我們會對敘述進行選擇性關注,這是否意味著我們無法作出完全理性的思考?
Nicky:我們需要做的不是完全符合邏輯的思考。現在我們有很棒的技術,你可以看到AI正在被人們使用,以計算機的方式解決問題,做最符合理性邏輯的決策。但這些決策,其實不一定是最符合人類需求的。
例如你想搬家,對你來說最好的決定,不僅僅是經濟決策,不僅僅是完全可以量化的理性因素。而對人類來說,還有很多關于其他事情的影響。關于社交的,你會那里能否和你的朋友在一起,你在那里對工作的影響,還有很多諸如此類的個人事情會影響最好的決定。它們不是計算機可以封裝的東西,因為計算機并不以這種方式了解你個人。我的意思是,科技公司例如谷歌收集了大量的個人數據,但它仍然不能預測你想要什么,也不知道你的意圖、你的感受或情緒。它只是知道你的購買力。
Edu指南:你提到一個心理學概念“模式”,這個概念在我們認識新事物及做決策有直接影響。我們怎樣理解“模式”以及它們如何影響我們理解事物?
Nicky:模式是我們存儲我們擁有信息的方式。一個日常生活的例子是,如果你去一個市集,尋找咖啡館或市場。你會選擇你喜歡去的地方,你大腦搜索的市集的信息不僅僅是客觀認知的。不僅僅是一個在這個位置、銷售這些東西的市場。這也包含其他事情。例如你對這個時機的印象,那里是否有社交事物,你可能在那里遇到的人,你可能相處融洽的攤主。那里的氣味,聲音,各種與你的記憶有關的東西,這是你對那個市集里所有物理東西與感受的看法。
它不僅僅是一個概念或一組信息。這也包括你的經驗、想法和意圖。這就是模式。我們用它來描述我們思考時發生的事情。它也使我們能夠遇到新事物并理解它們。
我們也有不同種類的模式。最常用的,我們最能理解的模式之一,是社會腳本的概念。這也是一種模式,當我們要去做某事時,如果你去地鐵,你有一個腳本,有一種你必須表現或執行的方式。它告訴你做事的順序。
Edu指南:你認為情緒因素會影響我們思考某事嗎?當我們做出決定時,我們在生活中有很多種情緒。
Nicky:我們確實傾向于選擇讓我們感覺更好的選擇。但有時候人們可以選擇一種更困難或更痛苦的做事方式,因為他們覺得最終會有回報。我的意思是,看看運動員訓練芭蕾舞者的方式,他們在做事方面經常經歷相當多的痛苦。他們選擇了一種更艱苦、更困難的做事方式,以獲得最終的回報,這些回報可能會發生,也可能不會發生。我花了一些時間觀看奧運會和令人驚嘆的中國跳水運動員。他們非常令人驚嘆。那些人接受的艱苦培訓并不是為了簡單的選擇,也不是為了情感愉悅的選擇。這是為了未來的長期回報,這是有目標的,但不僅僅是情感上的。
Edu指南:這是長期決策和短期決策的區別。人們有時會感到不那么愉快,但他們仍然進行培訓、學習或工作,以足夠的努力來實現他們想要的目標。
Nicky:這也是 AI 和人的另一個區別。因為 AI 會看眼前和過去的情況,而人類也會考慮未來。這是一個驅動我們思考、意圖和動機以及我們希望未來事情如何發展的因素。任何想要接受基礎教育以外的教育的人都會考慮到這一點。他們會展望他們的未來,他們正在這樣做,他們現在可能不太喜歡,但他們知道這將在未來得到回報。所以這是延遲獎勵。我們可以運用我們的想象力、我們對社會的了解、我們對經濟的認識以及所有這些東西,去制定我們的意圖。這和我們的動機,驅使我們的東西,都是思考的一部分,這就是為什么我們使用“模式”的想法而不僅僅是單個概念的想法,因為當你在思考時,你不僅僅是在思考眼前的事情,遠不止如此。
Edu指南:在學校工作中,如果心情好,更快樂,人們可能會有更好的學習效果,這是如何發生的?
Nicky:一般來看,當我們感到快樂和放松時,我們更能接受新信息。如果我們感到緊張和有壓力,我們會自動傾向于在心理上關閉一點。我們不想承受一大堆新東西的到來,因為這讓我們更加緊張。所以我們不是很愿意接受新的想法,而是選擇忽略它們。我認為這是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如果你想學習新東西,你可以背下來。我的意思是,有些學習你必須熟記于心,但很多學習更多的是關于理解事物。為此,你必須能夠退后一步,接受它并思考它的意義,當你處于放松、平靜的狀態時,你比緊張、焦慮或害怕時更有可能這樣做。
Edu指南:如果一些人相信自己,那么他們更有可能實現某些事情或完成某些事情。你認為每個人都可以擁有這種信念嗎?
Nicky:絕對的。自我效能,可以使我們有效地做事。我們過去只是談論自信,說人們更自信之類的話。有些人在某些領域很有信心,在其他方面真的一點也不自信。你知道,有時候他們會顯得外向和善于交際,例如和他們的朋友在一起時,而在其他情況下,他們會非常害羞和緊張。這取決于特定情況,取決于很多事情。而自我效能實際上可以分解這一點。自我效能感是關于你是否覺得在某種情況下能夠有效地行動。
我在書中談到了數學問題的例子,那些相信他們可以學習數學的孩子,即使他們不是很好,即使他們沒有太多的能力,他們相信自己可以學習它的事實——意味著他們不斷嘗試,直到他們做對為止,直到他們學會為止。而有些孩子一開始就認為,哦,我不會做數學。所以他們甚至不嘗試。因為他們甚至不去嘗試,它就變成了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因為他們不去嘗試,所以他們不去學習。這最終讓人信服,他們不會做數學。所以這都是一個閉環。
但是,那些相信如果他們愿意,他們可以學習的人,他們付出了努力,它可以是任何東西。它可以是各種事情,可以是木工,可以是手工藝品,可以是成功的金融家,可以是媒體名人。這是關于卡羅爾·沃克所說的成長型思維,即相信你的大腦可以成長、發展和擴展情。我想這是心理學家一直試圖傳達的信息,至少70或80年,也許100年了。人類是地球上適應性最強的動物。(與其他動物相比)我們有巨大的大腦,我們可以適應,我們可以學習,我們可以做新的事情。我們不僅僅能修復我們所擁有的,即使是最嚴格的行為遺傳學家也認可——你的行為可以改變。你能利用你的基因能力來發展自己,它賦予你潛力,然后由你來開發這種潛力,適應、學習、改變并做你擅長的事情。
Edu指南:如果我們已經為某件事或某個人設定了特定印象,為什么即使下一次或以后多次重遇,也很難改變這些印象?
Nicky:原因之一是,我們傾向于忽略或駁回任何與之相矛盾的信息。如果你有一個你真的不喜歡的人,也許他是個好人,你仍然會尋找能證實你對他已有印象的事情。所以你不知道更客觀的事實。我認為我們從心理學中學到的一件事是,每個人做事情都有自己的原因,沒有多少人真的很壞。大多數人只是以自己的方式和理解繼續他們的生活。所以理解這一點可以幫助你保持開放的心態,這樣你就不會做出固執的判斷。
Edu指南:你認為現在我們學習知識的方式更加多元化了,還是更單一了?
Nicky:我認為我們會越來越多元化。我們可以看到30歲、40歲以下的一代,比年長的一代更擅長在不同來源的信息之間分配注意力,通常而言年長一代被教導一次只關注一件事。我認為這是相當大的區別。人類需要適應新的環境變化。而分心是現代社會的需求。年輕人能夠很好地應對它,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不能集中注意力。我談的是一種完全不同的心理狀態,即專注和流暢的心理狀態,當你像運動員那樣真正進入心流狀態那樣時,這是非常有回報的。但我認為這是一項獨立的技能,不一定受到注意力多樣化的影響。我非常有信心,如果他們處于正確的情況下,許多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人,也可以以非常嚴肅的方式進入某件事情,人們使用大腦的不同方式。
Edu指南:如果想要更好的生活,幸福的生活,你會給什么建議?
Nicky:對你身邊的人和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尋找好的一面,我認為,如果你有意識地保持關注積極事物,你會自動更快樂。所以要刻意尋找它們。嘗試找到它們,即使表面上發生了不好的事情,通常它們也有積極的一面。
其他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