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揭陽揭西縣有三個很有特點的鄉鎮:錢坑、鳳江和陽夏。
這三個鎮,約有15萬林姓人口。可以說,除了少數外來人口,原住民均姓林。
這其中,錢坑一鎮一姓一祖宗,四萬八千多姓林,
鳳江林姓占七成,全鎮七萬多人,姓林的五萬人。
陽夏轄五個村委會,一色姓林四萬六千多。
林姓,源自子姓,始祖是林堅,商朝王室后裔,比干的兒子。
在民間,比干一直被尊為“文財神”。
因為犯顏直諫,比干被紂王殺害。
比干的妻子陳氏,當時已經懷孕,她逃入山林之中的仙人梯躲了起來,生下了兒子。
因為仙人梯周圍都是堅硬的青石,于是孩子被起名為堅。
周王朝建立后,武王非常佩服比干的堅貞不屈,得知堅的存在后,賜予了林姓。
如今,在淇縣朝歌城內,保存有殷商遺址摘星臺,至今有3000年的歷史。
傳說,這里就是比干被殺害的地方。
在朝歌城南面30公里的衛輝市,有一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比干廟,里面有許多皇帝留下來的碑刻,有比干墓,墓前是一塊殘缺不全的石碑,刻有四個大字,“殷比干莫”。
據說,這是孔子用劍刻上去的。
數據統計:林姓全國人口約為1420萬,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廣東三省,占林姓總人口的85%。
這其中,廣東的林姓大部分為福建莆田“九牧林”的后代,開派始祖是林披。
林南山是宋進士大理寺評事大塘君之子,錢坑、陽夏、鳳江鎮林氏一支的開基始祖。
據《錢坑林氏族譜》記載:錢坑林氏開基始祖林南山。元世祖至元年間,自閩避戰亂遷潮。
南山公的古墓位于錢坑鎮錢東村仙徑山系虎地山南坡,這里形似虎地之穴,因此古墓被當地人俗稱“下山虎”。在南山墓園,我們看到的墓道是:“宋進士大理寺評事大塘君之子,元處士錢陽開基始祖南山林公”。
關于這一段歷史,在《崇本堂奠基序》中有記載:“始祖南山公恥臣胡元,由因遷粵,族啟錢陽。始祖壽終于元,葬于虎地山。墓修建于明。”
錢西村,地處錢坑鎮西部,村落始建于宋,歷經元、明、清、民國時期,是錢坑、陽夏林氏族人的發祥地。
村子里的四點金、下山虎、五間過、駟馬拖車等具有潮汕建筑特色的古民居,與名剎、古廟一起組成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尤其是不到200米左右的街巷中,賡公祠等五座祠堂連在一起,充滿歷史印記。
日出沙隴鄭,日落錢坑寨。這句流傳許久的俗語,標明的是一個富甲一方又民風強悍的古寨。
這句俗語意思是:有清一朝,錢坑林姓富甲一方。
當時的交通運輸,榕江是要道,汕頭、揭陽至河婆、五華的船舶至錢坑均夜宿于此,而下行之船也剛好是日落時分,在此停靠。
為了保護過往商家的安全和利益,同治十二年(1873),錢坑寨立界碑:“如有搶劫事,唯該鄉紳耆是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