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集智俱樂部聯合國內外多所知名高校的專家學者發起神經、認知、智能系列讀書會第四季——。從2024年10月15日開始,預計每周進行一次,預計8-10次,歡迎感興趣的朋友報名參與,深入梳理相關文獻、激發跨學科的學術火花!
本次分享將聚焦神經形態傳感和處理技術,延續讀書會從昆蟲神經系統與輕量智能算法中獲取仿生系統靈感的主題,為在資源受限環境中的智能機器人設計提供新方向。
背景
微型無人機體積小,能夠在狹窄區域內飛行,具備在搜索救援、溫室監控和倉庫庫存管理等領域的廣闊應用潛力,其輕量化設計還使其在人群周圍飛行更為安全。然而,實現這些無人機的完全自主飛行仍是一個巨大挑戰。
簡介
大多數機器人人工智能方法是為自動駕駛汽車或其他大型機器人設計的,而這些機器人可以攜帶多個傳感器并進行大量的處理。本次分享將聚焦微型無人機的自主飛行技術,探討如何從飛行昆蟲的智能中汲取靈感,為微型無人機賦予高效的導航與決策能力。Guido de Croon教授將結合實驗室的最新研究成果,重點介紹如何應用神經形態傳感和處理技術,解決微型無人機在動態環境下的導航難題。
大綱
一、生物啟發的神經形態AI—從昆蟲到微型自主無人機(Guido de Croon)
二、圓桌討論(宋卓異、梁希同、吳嘉寧、孫學龍、傅沁冰、鄒卓、魏天騏)
三、分享總結(宋卓異)
主講人
Guido de Croon教授在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大學獲得人工智能(AI)領域的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目前,他是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正教授,并擔任微型飛行器實驗室(MAVLab)的科學負責人。
研究方向:他的研究興趣集中在用于自主輕型飛行機器人的計算高效、生物啟發的算法,尤其關注計算機視覺領域。
圓桌主持人
宋卓異,復旦大學類腦科學與技術青年研究員,入選2020年度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并受2021年上海市千人計劃支持。宋博士背景自動化,從事神經元建模與昆蟲視覺方向的研究十余年,構建的模型幫助科學家解決昆蟲復眼感知領域的若干難題,相關成果發表于Current Biology,eLif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etc.。
研究方向:宋博士目前研究興趣主要集中在構建與分析昆蟲神經環路模型,解析神經編碼機制,并應用于構建類腦仿生視覺系統。
擬邀請圓桌嘉賓
梁希同,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北大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長期關注動物行為多樣性的神經和演化機制,特別是發掘無脊椎動物中所蘊藏的豐富而獨特的神經算法資源 ,相關成果發表在Nature、Science、Neuron、PNAS、Current Biology等期刊。
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頭足類(包括烏賊和章魚)的行為、智能與仿生,通過開發基于機器學習的行為定量分析技術和大規模神經活動成像技術,研究變色偽裝和觸手運動的神經與演化機制, 為類腦計算、圖像生成、與仿生軟體機器人提供獨特的神經算法借鑒與運動控制理論。
中山大學先進制造學院副院長,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中山大學“百人計劃”引進人才。
目前的研究方向包括:動物行為智能及仿生界面/機器人,關鍵機械部件的性能退化機制及動態可靠性評估。
廣州大學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共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其中包括IEEE Transactions期刊、Neural Networks等知名期刊。
研究領域:計算神經科學、神經網絡、運動感知、機器人
2016獲得重慶大學工學學士學位,2021年獲得英國林肯大學(University of Lincoln)計算機博士學位。2024年4月加入廣州大學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任副教授,并任職廣州大學機器生命與智能研究中心。
研究方向:主要在昆蟲導航、類腦智能、群體智能,神經網絡、生物機器人學領域從事生物學、數學、計算機科學與機器人學的交叉研究,聚焦于運用數學和計算機學為工具,機器人為實現手段,探索昆蟲導航等認知行為的內在神經結構和功能機理,拓展人工智能的發展途徑,首次提出了昆蟲導航多模態信息融合的計算神經機制和生物似然自主導航算法。
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海外高層次青年人才計劃入選者。2012年獲瑞典皇家理工學院博士學位。
研究方向:主要從事面向智能物聯網芯片與系統的研究,內容包括低功耗專用集成電路、片上系統芯片、智能系統集成等,近年來聚焦于事件驅動的神經擬態電路與系統研究及其在分布式物聯網中的應用。
中山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2013年6月畢業于北京理工大學機電學院,獲得學士學位,2019年7月畢業于英國愛丁堡大學信息學院,獲博士學位。2021年10月入選中山大學“百人計劃”青年學術骨干,并于2022年2月加入人工智能學院,擔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研究的核心方向是類腦機器人,涉及計算神經學,類腦計算,機器人學習,強化學習,復雜系統,軟體機器人,機器人系統設計,高斯過程等。
直播信息
時間:
2024年11月13日晚上19:00-21:00
掃碼參與,加入群聊,獲取系列讀書會回看權限,成為昆蟲智能與AI社區的種子用戶,與社區的一線科研工作者與企業實踐者溝通交流,共同推動昆蟲智能與AI社區的發展。
報名成為主講人
讀書會成員均可以在讀書會期間申請成為主講人。主講人作為讀書會成員,均遵循內容共創共享機制,可以獲得報名費退款,并共享本讀書會產生的所有內容資源。詳情請見:
參考文獻
1. De Croon, G. C., Dupeyroux, J. J., De Wagter, C., Chatterjee, A., Olejnik, D. A., & Ruffier, F. (2022). Accommodating unobservability to control flight attitude with optic flow. Nature, 610(7932), 485-490.
2. de Croon, G. C., Dupeyroux, J. J. G., Fuller, S. B., & Marshall, J. A. (2022). Insect-inspired AI for autonomous robots. Science robotics, 7(67), eabl6334.
昆蟲智能與AI讀書會招募中
對簡單模式動物的系統研究可以幫助我們看清樹叢中的路線,定義和發現關鍵問題,是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十分必要一環。昆蟲智能的研究在國內尚屬小眾,為了促進來自神經科學、系統科學、物理學、數學以及計算機科學等不同領域,對昆蟲智能、仿生機器人、類腦智能與計算、人工智能感興趣的學術工作者的交流與合作,集智俱樂部聯合復旦大學宋卓異、西湖大學孫一、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司光偉和北京大學的梁希同老師,發起了神經、認知、智能系列讀書會第四季——。
詳情請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