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中國”不僅是一個宏大的愿景,更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目標。
作為長江經濟帶的龍頭,近年來,長三角地區在踐行“美麗中國”理念上邁出了堅實步伐。通過一系列創新舉措,長三角不僅實現了區域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更在生態保護與建設上樹立了典范,促進了區域發展的全面綠色轉型,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十個方面33項措施
上海作為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近年來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建設更加美麗、更可持續的生態之城。
近日,上海市政府辦公廳印發《美麗上海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下稱《行動計劃》),按照空間、發展、環境、人居、生態、韌性、人文、科技、和合、善治“十美”共建框架體系,共安排33項具體任務。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上海面臨著環境污染、資源消耗和生態破壞等嚴峻挑戰?!苯痨`普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楊德林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為了應對這些挑戰,《行動計劃》通過系統性、綜合性的措施,提升城市生態環境質量。
楊德林進一步表示,此次提出的33類重點任務,包括空間優化、綠色發展、環境治理、人居改善等多個方面。其中,空間優化方面強調加強生態空間管控,合理劃定城鎮開發邊界,保護生態紅線;綠色低碳發展方面則建立碳排放雙控管理體系,推動能源、產業、交通、建筑等領域的綠色轉型;環境治理方面將深化污染防治攻堅戰,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人居改善方面則致力于提升市民周邊的人居品質,增加生態公共空間。
“《行動計劃》還強調了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提升,推進重點區域的美麗建設,并探索生態修復與經濟發展的雙贏模式。這些任務的實施將通過項目化、清單化、責任化的管理模式來確保落到實處?!睏畹铝终f。
在促進綠色低碳轉型方面,《行動計劃》從碳排放雙控管理、能源結構、產業結構、綠色交通、城鄉建設和資源利用六個方面著手,提出到2025年,公交車全部實現電動化、巡游出租車基本實現電動化,到2026年,實現高速公路服務區快充站全覆蓋;完成既有建筑節能改造2000萬平方米以上,新建居住建筑執行超低能耗建筑標準比例超過50%。
《行動計劃》明確到2026年要實現的若干目標,包括:全市煤炭消費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保持在30%以下,碳排放強度穩步下降;PM2.5力爭不高于28微克/立方米,重要水體水質優良比例保持在95%左右,受污染耕地和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無廢城市”建設比例達到80%左右;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9.5平方米,中心城區綠色交通出行比例達到75%以上。
在楊德林看來,通過這些目標的實現,上海市將顯著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增強市民的生活幸福感,并推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該計劃的實施也將為全國其他城市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借鑒的經驗和模式。
攜手共建美麗中國先行區
不僅是上海,從“綠色浙江”到“生態浙江”,再到“美麗浙江”,近年來,浙江在高質量發展蹄疾步穩的同時,不斷打造發揮生態優勢,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近日,浙江下發《關于全面深化美麗浙江建設的實施意見》(下稱《意見》),全領域推進綠色低碳發展。
根據《意見》,浙江將推進產業結構綠色低碳轉型。培育“415X”先進制造業集群,深化“騰籠換鳥、鳳凰涅槃”攻堅行動,推動鋼鐵、建材、石化等重點行業綠色低碳轉型。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開展清潔生產改造和污染整治提升。到2027年,建成省級以上綠色低碳工廠500家以上、工業園區50個以上。
按照計劃,到2027年,浙江危險廢物填埋比控制在5%以內,所有設區市、80%的縣(市、區)通過無廢城市評估;到2035年,全域高水平建成無廢城市。
同時,浙江提出健全美麗浙江智治體系。搭建全省數字生態文明架構,構建美麗浙江數字化治理體系。持續迭代美麗浙江綜合集成應用和生態環境“大腦”,加強人工智能技術在生態環境領域應用,建立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
“要強化財政支持力度,落實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和社會資本參與美麗浙江建設?!薄兑庖姟访鞔_,浙江要因地制宜打造生態文明先行品牌,梯度培育美麗單元。
江蘇如何在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答案是:江蘇正奮力打造美麗中國現實樣板。
江蘇此前印發的《關于全面推進美麗江蘇建設的實施意見》,是美麗江蘇建設的新起點。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廳長蔣巍表示,應實施傳統產業煥新工程,積極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加快構建未來產業體系。到2025年,美麗江蘇建設成效顯著;到2030年,美麗江蘇基本建成;展望2035年,美麗江蘇全面建成。
針對當前制約廢棄物循環利用的堵點難點,江蘇明確:到2027年覆蓋各領域、各環節的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基本建立;到2030年,覆蓋全面、運轉高效、規范有序的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全面建立,各類廢棄物資源價值得到充分挖掘,廢棄物循環利用水平總體居于全國前列。
去年以來,安徽加快建設山水秀美的生態強省,持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不斷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
以合肥為例,要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健全新型能源和綠色低碳發展機制,加快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提升“含綠量”,賦能“含金量”,以高水平保護培育綠色生產力、支撐合肥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滬蘇浙皖三省一市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不斷推動規劃藍圖變為現實畫卷。”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表示,當前,協同打造美麗長三角取得階段性成果。“水鄉客廳”等百余個重大項目加快推進,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三地同步開工元蕩岸線生態修復及功能提升工程,成為跨域河湖水生態綜合治理的生動案例。
在楊德林看來,長三角地區是中國經濟的重要引擎,但傳統產業占比仍然較高。為實現綠色發展,需要加快綠色低碳產業轉型,推動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和升級,培育壯大節能環保、清潔能源等綠色產業。同時,通過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提高能源和水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強度。
“長三角地區內部經濟發展水平存在顯著差異,尤其是安徽與江浙滬之間的差距較大?!睏畹铝址治鲋赋觯@種差異導致資源向優勢地區集聚,加劇了區域發展不平衡。如何縮小這種差距,實現區域協調發展,是長三角地區建設美麗中國面臨的一大難題。
“建議以長三角垃圾分類一體化為切入口,統一生活垃圾分類名稱、劃分標準和內涵、違法標準和處罰力度。建立長三角垃圾分類網絡平臺,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激發群眾參與治理的積極性。”曾剛如是說。
曾剛建議,通暢的信息交流是長三角共抓大保護的前提,可建立一個統一的公共生態環境服務平臺,才能將藍圖、標準落到實處。
在楊德林看來,長三角城市群范圍廣泛,涉及多個城市和地區。應提高城市群之間的合作效率,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只有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加強區域合作與協調,才能合力實現美麗中國的宏偉目標。
記者 潘潔
編輯 潘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