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從鄭州集體騎行到開封的大學生們,引起了巨大的爭議。
看到在一起騎行的那些年輕人,我也仿佛年輕了一回,穿越到了20年前,那些傻氣但充滿銳氣的年代。
畢業后幾年,開始流行一句話:再牛逼的當下,也比不上曾經一起傻逼的歲月。
很多時候,人唯有置身事外,才能真正理解自己。身處青春當中的時候,感覺不到青春的意義,只覺得迷茫、沖動卻又渾身充滿莫名其妙的力量。
畢業那年,大四的學生們開始做一些瘋狂的事:將大量的磁帶拆開,用無數根磁條掛滿了整座宿舍樓的天井;往宿舍樓下扔暖瓶,一晚上“砰”、“砰”響個不停,宛如一長串激昂的畢業禮炮,地上厚厚一層暖瓶的碎片……
保衛處領導在樓下大喊:“誰還在扔?給我小心點!”
“砰!”一個暖瓶掉下來,作為回應。
年輕不需要那么多理由,他們做一點漫無目的的、無用的事,適當打破打破規矩,社會最好能多加一些包容。一個社會除了規矩之外,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活力。如果無時無刻只強調規矩,還有什么意思?
“我還年輕,我渴望上路。”杰克·凱魯亞克《在路上》里面的這句話,永遠能讓人熱淚盈眶。
凱魯亞克是美國“垮掉的一代”之代表人物。他們這一代,是二戰后的一代,他們無拘無束、進行各種精神探索,對美國和東方宗教(如印度宗教)進行體驗。
他們十分反叛、對規定好的價值觀嗤之以鼻。他們也反對物質主義、關心人類的精神追求。
《在路上》這部小說中的主人公薩爾與迪安、瑪麗露等幾個年輕男女沿途搭便車或開車,多次橫穿美國,到達墨西哥。一路上他們狂歡飲酒,探討東方禪宗,夜宿村落,與女人調情。他們從紐約游蕩到舊金山,最后分散。
主人公迪安離經叛道,小說的反叛主題在他身上也體現得最為充分。因此,集反權威、反傳統、平民化和神秘主義于一身的迪安,無疑是“垮掉一代”精神的最好象征。
與迪安相比,敘述者薩爾顯然沒有那么徹底的與舊世界決裂的勇氣和行動,他處于“舊情感”與“新情感”的矛盾中。一方面,他追隨迪安一伙人,種種放蕩不羈的行為都少不了他的參與,在他身上可以看出反叛傳統道德和中產階級習俗觀念的精神。但另一方面,在這個人物身上,還可以看到他不止一次對傳統道德和習俗的眷戀,以至最終妥協和回歸。
但無論何種價值觀,都在“在路上”的過程中實現了自我的追尋和對精神價值的確認。“垮掉的一代”因此而完成了他們的成年禮,在走向無聊而規范的成年人世界之前,他們釋放了無與倫比的精神活力。
“垮掉的一代”真的垮掉了嗎?并沒有。他們后來走上各自的職業道路、家庭生活,成為美國新一代的社會中流砥柱。年輕的恣意妄為不代表不靠譜,那只是一種“釋放——回歸”的人生必經歷程罷了。
但是,如果沒有經歷過,對個人來說既是一種殘缺,對社會來說,也是壓抑的源泉和創新不足的根源。
事實上,喬布斯在創立蘋果之前,就去過印度靈修,創立臉書的扎克伯格也有過類似經歷。很多西方人都有過大學畢業前后的“瞎折騰”經歷。
1974年,喬布斯開始了在印度的旅行,在那里呆了7個月。一位“巴巴”(圣人)單獨帶到山頂的小井,把他的頭浸在水里,突然為他剃頭......
喬布斯曾說:
“在印度的村子里,人從未學習過理性思維。他們學習的是其他東西,在某些方面與理性思維同樣有價值,那就是直觀和經驗智慧的力量。在印度村莊待了7個月后再回到美國,我看到了西方世界的瘋狂以及理性思維的局限。”
這段經歷,塑造了喬布斯,也塑造了我們現代的世界。在這種直觀的智慧下,喬布斯褪去了商業社會所帶來的浮躁與繁雜,回歸了極簡主義。“咬過一口的蘋果”,這個極度簡約的形象,改變了我們的整個星球。
美國社會有一個現象,就是人的職業壽命極長,即便老了,很多人依然對事業充滿熱愛和激情。
從主持人拉里·金到奧普拉,都是干一行干到很老。投資大師芒格也是一直到90多歲還在進行工作。歐美人對工作的激情,一般來得會比較晚,很多人到30來歲還在“游蕩”,但很快他們就會在各行各業發光。
我見過很多人,60多歲了還在不斷地跳槽和尋找的新的職業可能性,如果離婚了還在尋找新的愛情……
為什么歐美人對生命的熱愛總是更明顯一點?一些人說,還不是因為富有和福利好,其實還真不完全是。主要的原因在于,他們在年輕時并沒有被嚴格的秩序壓榨所透支。
但我們的教育,從幼兒園就開始了秩序的規訓。早早地學會坐端不動,早早地開始以嚴格地要求和任務學習知識。其后又是二十年嚴苛的應試教育,現在這種嚴苛性已經到了一種幾乎變態的程度。
在這種環境下,人早就被榨干了。人的爛漫天性和自由精神像早衰的花朵一樣凋零。所以很多人上大學就已經極度厭學,徹底躺平。
這種透支,對整個社會來說都是一種快速的消耗。很多人40多歲就工作不動了,或者30多歲就失去了生命的激情。
這次的年輕人騎行,雖然表面上是又一次的“美食營銷”、“文旅局”營銷,導致秩序失控,從而引發管理者的焦慮和管制,但本質上,就是年輕人天性中的宣泄本能。
據說,很多大學這兩天都開始嚴格查寢,管理者也采取了封路之類的措施。學生引發的秩序混亂當然也是問題,比如占用道路和公共資源、亂扔自行車,等等。但我還是想說,寬容一點吧,允許年輕人做一點點無用的、出格的事。
一個社會,如果只剩下了“有用”的事,而對無用的事嚴加限制,甚至搞一刀切式的禁止,那么這個社會的活力何在?
之前有人說,中國大學正在批量制造廢物,很多人借此批評大學生。然而,該反思的不是教育和管理本身嗎?是誰在扼殺年輕人應有的汪洋恣肆、天真爛漫?
還有的人說,這次騎行事件,大學生們亂扔自行車的行為特別沒素質、沒公德心。
那我也要反問了:在我們如此高強度的嚴苛教育之下,為什么受教育者到了20多歲依然沒有學會最基本的公德心?只會應試和逃避的他們,有被教過公德心的重要性嗎?
該反思的是教育體系,而不是大學生自己。當然,在此還是提醒下他們:自由固然美好,但要注意減少對他人的干擾。
給社會留下所剩不多的一些活力吧。現在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巨大、前景迷茫、價值觀消極,他們需要一些“無用的事”,來宣泄自己的情緒,就像美國當年那些年輕人一樣,讓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完成這個特殊的“成年禮”。
如果給他們一些空間,他們當中可能也會誕生喬布斯;如果只是一刀切,再多的喬布斯也會泯然眾人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