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的北方,夜間氣溫已經在十度出頭徘徊。對大多數戶外活動來說,這個季節已經進入了一年中的冷淡期。
但騎行卻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再次出圈。如果說今年夏天的騎行熱還有些圈層話題的意味,那么11月初的開封夜騎事件已經成了今年騎行相關的最大公共話題性事件。
11月伊始,河南鄭州陸續有成群的大學生在晚上騎著共享單車前往50公里開外的開封。他們以一句“青春沒有售價,夜騎開封拿下”的激情口號迅速點燃了社交媒體與當地大學圈。據悉,參與夜騎開封的人數從幾百、幾千到11月8日晚的超過10萬人。
這期間,開封各景區迅速響應出臺了針對夜騎人群的優惠政策,頗有準備好做下一個淄博和哈爾濱的架勢。但隨后情形卻迎來明顯轉變,11月9日,鄭州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開封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先后發布交通管制通告,決定自11月9日16時至10日12時,對鄭開大道鄭州段、開封段非機動車道實行禁行措施。
夜騎狂潮被迫摁下了暫停鍵。強制降溫之余,我們也想看一看,在一次現象級的集體騎行事件中,除了passion(激情)之外,還有什么值得被看到。
撰文|朱鵬
編輯|萊克
設計|Manny
圖文來源 |(除特殊標注外)網絡視頻截圖
· 本文為「戶外探險OUTDOOR」原創內容 ·
在網上流傳的諸多現場視頻中,連接鄭州市和開封市的東西向道路“鄭開大道”在夜晚中一半都是烏泱泱的單車與人群。尤其是11月8日晚,據稱有超過10萬人從鄭州騎行前往開封。
一位網友發文講述了自己在11月8日晚想開車去開封,最終在被堵5小時后,選擇返回鄭州的經歷。當晚,鄭州官方曾發布消息,對部分路段實行機動車限行,以保障夜騎隊伍安全。該網友在鄭州市官渡鎮一度半小時行進了500米,無奈之下發朋友圈戲稱“上一次官渡有這么多人,還是東漢末年官渡之戰那次”。
夜騎隊伍到底有多少人?有數字表示一度逼近20萬人。該網友表示,因為人太多,他在堵車的同時發現手機已經搜索不到網絡信號。
開封也密切關注著這輪天降流量。早在11月3日,開封各景區就陸續出臺了優惠政策。據悉,市內清明上河園、萬歲山武俠城兩個景點連夜宣布凌晨開園,翰園碑林、開封城墻景區、開封大相國寺、啟封故園等各大景區也紛紛宣布對大學生免收門票。開封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此前則表示,除了騎行的大學生,全國所有在校大學生均可享受免費入園政策。為了迎接流量帶來的人潮,開封全城聯動,團市委、文旅、交警、城管、志愿者協會等多部門配合,為騎行大學生提供安全、引導等全面保障,還設有騎行驛站提供熱水、休息、早餐等服務。
但或許開封也沒想到夜騎帶來的交通壓力與人員需求呈指數級上升。據網絡流傳的現場視頻,11月9日晚,開封交通執法人員在道路沿線不斷用喇叭向騎行人群喊話,稱“開封已形成交通堵塞,吃飯住宿已無力接待,大家可乘免費大巴返回”。
資深的法律從業者和戶外愛好者,公眾號“法與巖”的主理人靳毅在接受《戶外探險》采訪時表示,如此大規模的集體出行其實很多地方都沒辦法承接,“我們的很多基礎設施看起來很好,比如馬路很寬,但我們的國情現實就是人也很多。一旦聚集,一個地方很容易就爆掉和超載。就像很多的戶外地也一樣。”
除此之外,靳毅也關注到了當地超出承載能力后的衍生問題,比如個人與他人之間的自由與權利的邊界平衡問題。
除了上述網友被騎行大軍夾在道路中進退兩難的堵車經歷,網上也不乏有送貨的卡車司機被堵、鄭州當地人找不到共享單車、開封當地人上班出行交通受阻,甚至還有救護車接送患者受影響的帖子。“這其實是公共資源被擠兌的問題。當出現擠兌時,誰有權使用有限的公共資源?比如道路資源,接待的資源等。這時候可能就要求當地管理部門結合各方利益訴求,包括自身管理的需求,作出一個平衡的決策。”靳毅告訴《戶外探險》。
一個容易被忽略的潛在隱患則是,如果一輛救護車因為騎行熱潮造成的交通堵塞耽誤了將病人送抵醫院而產生不好的后果,當事人大概率也很難借助法律依據,找到追責方進行維權。“這就像是一種極端壓力測試。如果真出現這種情況,可能就是不同方站在不同的角度說,都會覺得自己是正確的。”靳毅說。
《戶外探險》詢問了幾位騎行愛好者關于數萬大學生夜騎開封的看法,其中較為一致的看法是認為這次夜騎事件已經超出了常規騎行運動的范疇。的確,在此之前,或許大家很難想象會有十數萬人在秋冬季同時參與一項騎行活動。
除了規模,某種程度上,這次夜騎更多地籠上了“釋放青春”“激情人生”的情緒標簽,而少了些騎行作為戶外運動的訴求。
據悉,從鄭州前往開封,絕大多數人騎行的距離超過50公里。在11月的深夜,夜騎50公里其實并不算輕松。從社交媒體上諸多參與者發布的帖子來看,許多大學生此前幾乎沒有長距離的騎行經歷。一位女生在分享自己的夜騎經歷帖子中稱自己和同伴騎了10個小時,從天黑騎到天亮,穿得很少,又冷又餓又渴又困,渾身上下沒有一處不疼。
此次大學生們主要選擇的騎行工具為共享單車,其速度不如專業的公路自行車和山地車,上限基本在每小時20公里以內。若體力充沛且能保持高配速的勻速行駛,從鄭州到開封大約需要3小時,但這樣的配速對大多數人都很困難,于是騎行時間拉長,從天黑騎到天亮就成了常態。
騎行愛好者韓達告訴《戶外探險》,夜騎一般都需要確認視覺裝備,比如服裝有沒有反光條,頭燈戴沒戴,車尾燈開沒開,保暖裝備夠不夠等。
不過從大量現場視頻畫面可見,參加夜騎的大學生們大多穿著日常服裝,沒有攜帶任何照明設備(鄭開大道沿途路燈情況較好)。在長距離騎行中,體溫會因為持續排汗的緣故發生變化,此時如果沒有良好的保暖裝備,輕則受涼感冒,如果遇上惡劣天氣,失溫的可能性也同樣存在。此外,對于很多缺乏日常運動基礎的人而言,夜晚長時間騎行也很容易引發肌肉痙攣甚至關節損傷。
在靳毅看來,人很容易在參與集體活動時產生隨大流的心理。“就像登山,很多人會覺得這座山那么多人都去過了,我去應該也沒事。但事實上,戶外運動的風險跟參與人數的基本無關。”
▲ 戶外愛好者攀登四姑娘山二峰。圖片來源/朱鵬
回到這次的夜騎事件中,其實即使在城市這樣看起來相對安全的環境里,很多潛在隱患也會因為參與的人多而被忽略。“比如踩踏、擁堵導致的碰撞連環追尾等等。有時候人多了反而會有重大的危險隱患。”靳毅說。
據悉,這場聲勢浩大的萬人夜騎活動最早源自今年6月,幾位大學生突發奇想決定從鄭州夜騎至開封夜市吃灌湯包。這趟經歷被其記錄下來后發在了社交媒體,隨后開始被人效仿并逐漸發酵直至引爆流量。
不論是登山徒步,還是跑步騎行,戶外運動在過去兩年已經成為很多人挖掘內心需求和探索外部可能性的時髦選項之一。
在韓達看來,騎行時完全暴露在周遭環境中會讓人獲得一種更自由的感覺,“騎摩托雖然也可以感受環境,但它是靠機械驅動,而自行車是靠人力,所以騎行既是一項運動,也可以是一種旅行方式。”
十幾年前,韓達在大學剛開始騎行的時候,他覺得自己像找到了新世界。很多以前看似到不了的地方,那些需要央求父母帶著去,抑或是得坐車前往的地方,都可以憑借自己的力量到達了。韓達看重騎行帶來的自由,這種經由改變出行方式獲得的出走的權利是珍貴的,“我之前看過一個紀錄片,里面講到自行車的發明也間接推動了兩性平等的發展。因為原來女性被束縛在一個相對較小的活動范圍,有了自行車后,她們可以憑借自己的力量去更遠的地方了。”
這是騎行的魅力,也是戶外運動的魅力,給人以重新構建世界、理解世界、抵達世界的渠道與方法。但自由從來也都是有邊界的。
在持續擴大的騎行熱潮下,當地管理方對數萬大學生們“青春沒有售價”的呼號從鼓舞、保駕護航開始調整為引導和約束。11月9日,除了鄭州和開封兩地先后發布交通管制通知,美團單車、哈啰單車、青桔單車運營公司發布了鄭州共享單車使用聯合公告。
公告劃定了鄭州市共享單車的運營區域,并再度明確表示不得超區騎行,超區騎行后會持續進行語音提醒,連續提醒三分鐘后將強制鎖車,并依規收取調度費。上述女生在自己的經歷帖中也提到所騎的共享單車被鎖兩次,總共騎了四次車才抵達開封。
在浩浩蕩蕩的夜騎途中,騎行大軍們經過諸多路口,變換道路,由于人數眾多,在情緒和氛圍的雙重疊加下,不少規則被忽視甚至集體打破。“在執法層面,的確面臨一些客觀事實,像法不責眾,沒辦法追究每一個人的責任。比如闖紅燈,但這么多人闖,別說幾十萬,就是幾百人的執法成本都很高。就算要執法,也只能抓一些典型。”靳毅表示。
不過靳毅也認為,在沒有出現重大事故的前提下,執法或許還有抓典型的形式,但一旦出現重大事故,例如安全事件造成的人員傷亡,那么百分百得按照交通法去做裁決,“以這次夜騎為例,如果出現機動車和自行車相撞,我相信機動車司機可能會有一定的責任,因為咱們國家的交通法在制定時其實對于非機動車一方的權益保護有更多考量,但就算如此,大比例責任應該還是會在騎車方,因為違反了交規。”
如果把情境推向極致,這么多人一起在機動車道上騎行,執法層面沒能有效阻止會成為減輕騎車方的法律責任嗎?“如果打官司,這一條在辯解中是站不住的。因為道路交通的法律法規是每一個公民應當遵守的義務,這個義務并不因有沒有人來指揮而發生改變,這就是每一個公民的責任和義務。”靳毅說。
隨著約束的落地,夜騎狂潮已有降溫之勢。不過據了解,不少當地大學生開始采取徒步的方式繼續他們的青春無價口號。在法律的框架內,每個人都有自主表達和選擇踐行生活的權利,但責任也如影隨形。
對地方管理者而言,流量文旅的模式已經有過不少先驗經驗,但不論如何渴求天降的富貴,理性地衡量自身能否承載和把控好流量仍是第一要義,否則在狂喜與慌亂中,初衷走向變形往往帶來沒有贏家的局面。
你怎么看萬人夜騎開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