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這十五年的狂歡,就像做了一個漫長的白夜夢。
我們在夢中高歌,也在夢中失落,在夢中看奇跡般的增速,也在夢中等下一個黎明。
從被萬眾追捧到唾棄詬病,再到降溫驟冷,雙十一經歷了一個完整的商業周期,很難用一種具體的觀點去定義,也不應該用一個固定的思維來看待。
畢竟它不是某一個人或者一個企業依靠自己的價值觀就能改變或者延續的。
商業世界的錯綜復雜,從來都不是一元學說就可以解釋的,也不是簡單的二元對立,它需要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里抽絲剝繭,在具體框架下分析具體問題。
阿里、京東、蘇寧、國美、唯品會、蘑菇街、拼多多都在用各自的方式讓老百姓的生活更加便捷,小紅書、抖音、快手也在用自己的優勢彌補著電商下半場的空隙。
盡管他們還不完美,還不成熟,甚至存在很多問題,有些弊端還會在客觀上給消費者帶來惡劣的消費體驗。
但放在全球互聯網領域,他們都還很年輕,偶爾會迷路,也會走彎路,卻依然值得我們用足夠的耐心和信心等待他們成長,等待他們更好的用科技服務生活。
對商業環境的包容,才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基礎動力。
2009
揭開帷幕
2009年11月11號,那是一個普通的星期三,浙江杭州漫長而濕冷的冬天才剛剛開始,真正溫暖的春天還不知道什么時候能來。
淘寶商城的CFO張勇面臨著事業部被裁撤的困境,一陣寒風刮過,張勇瑟瑟發抖,突然想到一個好主意“冬天來了,單身狗們的衣服、棉被都要換厚一點的了”。
“對呀,反正光棍們也沒事干,攛掇他們來網上買點東西吧,我可太貼心了”。張勇拍了拍腦門,我可真是個人才啊。
于是馬上聯合了27個商家搞了一次降價促銷的活動,很多商家貨不夠,就把線下門店的東西臨時拉過來應急。
要不怎么說,時來天地皆同力,運轉英雄得自由呢。
那晚一口氣賣了5200萬,不僅搞定了半個小目標,還讓淘寶商城事業部第一次實現了收支平衡。
27個商家里,來自丹麥的杰克瓊斯成為銷售額最高的品牌,不禁讓人感慨,那時候的男人,還是舍得給自己花錢的。
更重要的是,電商們嗅到了一個新模式——B2C,讓這平平無奇的一天,從此成為刻在網生代中國人NDA里的節日。
這一年起,生日、春節、雙十一,成為年輕人一年當中最期待的三個日子。
2010
初具規模
2010年,虧損八年、IPO遙遙無期的京東和如日中天的當當網打起了價格戰。
當時兵強馬壯,還未后院起火的李國慶斥資4000萬進行3C、百貨、圖書等產品的降價促銷活動。
腹背受敵、陷入困境的劉強東孤注一擲,表示京東商城寧可三年不盈利,也要死磕到底,拿出8000萬元搞促銷。
這一封書信來得巧,天助阿里成功勞。
阿里篤定了雙十一購物節的淘寶商城,先是推出手機淘寶客戶端,然后提前10天開始造勢,用鋪天蓋地的五折海報先占領網民心智。
第一次開啟0點搶購活動,13分鐘破一百萬,39分鐘破五百萬,單日銷售額9.36億,2100萬網民和711家店鋪共同參與狂歡,誕生了11個千萬級的店鋪和181個百萬級的品牌。
突如其來的驚喜,一下子把阿里給整不會了,每秒2萬元交易額,這比當時的香港經濟還要繁榮啊,尤其是網民們把淘寶上成長起來的商家叫做“淘品牌”時,高管們腦瓜子嗡嗡的響,趕緊把“大淘寶”戰略升級成“大阿里”戰略。
順利收官后,馬云跟幾個負責人在農家樂閑聊,琢磨著能不能用好玩的方式給消費者一個感恩回饋的節日。
隨從們當然馬上附和,一通彩虹屁決定了往后十多年的電商格局。
“對對對,確實有必要”
“最好能做成個品牌活動”
“最好變成整個行業的盛會”
“還要申請注冊商標”
當時的市場策劃人應宏三年后回憶起那一幕時,眼神里還依然閃爍著光芒。
2011
諸侯入場
2011年11月1日前后,京東、蘇寧易購、當當、樂酷天、拍拍等電商平臺為了搶奪流量,爭相壓價,甚至進行虧本促銷。
京東:4折4折,全場4折。
蘇寧:0元售書24小時,碰。
當當:滿100返200,杠。
阿里坐在不遠處,嘴角露出反派般的笑容。
接著奏樂,接著舞,接著降價,接著懟······
淘寶和天貓的2200多家入駐品牌,以及支付寶的6.5億注冊用戶,再加上剛剛拿下的《支付業務許可證》,顯然,阿里拿的是天胡牌。
微信才剛剛崛起,小米降價也賣不出去手機,凡客已經落寞到需要開辟越南市場。
放眼當時的電商,盡是阿里的天下。
這一年,阿里要打十個。
全網52億的單日銷售額,為這個百年一遇的世界光棍節交上了滿意的答卷。
其中,阿里獨占33.6億,8分鐘破億,1個小時破5億,10個小時破10億。女裝、時尚、居家、休閑、鞋包類產品霸榜,女性用戶以壓倒性優勢成為雙十一狂歡購物節的主流,并在此后的數年里愈演愈烈,成為電商平臺競相討好和追捧的客群。
畢竟電商打架,瘋狂燒錢補貼的背后,真正受益的是消費者。
當然,天胡的牌也不是沒有意外,這年的“午夜驚魂”,讓張勇多年以后回憶起來都心有余悸。平臺系統出現技術問題,使得大量的商家庫存出現了超賣,技術團隊徹夜奮戰,終于在黎明之前修復了。
另外,巨大的交易量帶來的快遞壓倉,黃牛掃貨等電商弊端也開始初現端倪。
2012
神仙打架
2012年,楊冪、李晨、王耀慶、高圓圓、夏雨等一眾明星站臺,拍攝了《天貓2012雙十一購物節》宣傳短片,淘寶商城正式改名天貓,獨立拓展在線零售業務,雙十一儼然成為全民狂歡的購物盛筵。
騰訊進軍電子商務領域,馬化騰將電商拉到公司戰略高度。
國美整合了國美在線與庫巴網,希望能完成既有電商格局的大洗牌。
曾被淘寶打敗的Ebay卷土重來,與走秀網合作,沖擊國內時尚品牌。
沃爾瑪并購中國最大的網上超市1號店,進軍中國電子商務市場。
京東電器正面硬剛國美、蘇寧、易迅,高呼“將價格戰進行到底”。
唯品會登陸美國紐交所,打破多年來中概股赴美上市的僵局。
另一方面,國美聯手當當、蘇寧拉攏凡客、京東招攬團購網站、當當入駐天貓、阿里重組事業群、騰訊整合QQ團購和高朋······
這一年的雙十一,更像是消費者的精神寄托,重視程度堪比春晚。
電商平臺、品牌商家、物流快遞、金融支付、代運營、第三方服務等上下游行業的從業者超過百萬。
大廠工作人員連續熬完幾個通宵后,滿懷期待的坐在各自的工位上忙碌著,仿佛敲擊鍵盤的聲音,就是獎金到賬的優雅和弦樂。收工后第一件事不是回家補覺,而是就地擺酒慶功,為數據干杯。
杯子一響,凈是夢想成真的聲音。
電商運營們通宵達旦,一邊死死盯著屏幕上不斷上漲的交易額,一邊拍打著打印單號的機子,看起來毫無困意。
一線派單人員為了節約幾分鐘的泡面時間,把加班餐從方便面換成了包子,但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樸實而又幸福的笑容。
經濟蒸蒸日上、大家都有錢可賺的時候,打工人根本不在意被剝削、被內卷,也不擔心被優化、被畢業。
超過1億的消費者自愿剁手,不需要被提振信心、刺激消費,就算不搶消費券,也有一種沒買到就吃虧了的狂歡心態。
1000億的訂單量和191億元的交易額,擲地有聲地回應了所有從業者的努力和付出。
這個雙十一最大的貢獻在于,讓網購成為了一種生活習慣。
當淘寶摸著石頭蹚出一條路之后,京東、蘇寧、當當、唯品會沿著淘寶來時的路,繞過泥濘和坑洼,踩著電商前輩帶血的手,顫顫巍巍站穩了腳跟。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2013
革故鼎新
2013年,傳統商業基本開始萎靡,電子商務平臺開始精細化運作,從文案營銷到品類管理,從訂單分倉到包裝質檢,從冷鏈儲存到保鮮配送,從物流運輸到打通最后一公里,從客服售后到退換貨款,從會員點評到店鋪推薦······直接或間接從業者超過1600萬,完善的電商運作模式已經成型,為這一年雙十一再創新高,奠定了堅實的體系基礎。
商貿流通平臺,一方面在需求側連接著廣大的中國消費者,一方面在供給側連接著千萬級的商家和多樣化的服務生態。
雖然消費者依然瘋狂,但是對喧囂浮夸的洗腦廣告已經開始反感,折扣不再是消費決策的唯一衡量指標,消費者開始影響甚至反噬平臺商家的話語權,雙十一被迫開始從促銷走向營銷。
這是電子商務的一小步,卻是商業發展的一大步。
從此中國人看的廣告,不再是“清倉大甩賣,件件五折”,也不再是“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
也是從這一年起,平臺方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賣方,轉而以一種討好和服務的心態來看待消費者,品牌方不再是趾高氣昂的商家,自覺得開始迎合消費者喜好。
與此同時,倒逼著線下實體店開始改變服務態度,中國老百姓買東西,終于不用看人臉色了。
現代商業發展了幾十年,中國消費者第一次有了被當作上帝對待的感覺,盡管那時候,這種體驗還很微弱。
這一年雙十一,阿里第一次啟動全球媒體直播,最終取得350億的交易額。小米旗艦店率先破億,最終憑借5.5億的銷售額,成為這一年最大的黑馬。
為了應對挑戰,阿里開啟了史無前例的跑馬圈地,并購與投資名單包括:蝦米、友盟、微博、高德、UC、日日順·····
2014
跑馬圈地
2014年,支付寶與微信在紅包大戰中失利,騰訊拋棄原來的電商戰略,一邊扶持微店,一邊入股京東,建立起自己在電子商務領域的護城河。
于是阿里提高嗓門:朝全球化邁進。
沒過多久,阿里登陸美股上市,聚美優品和京東也在這一年接連IPO,國際商家和國際消費者擁有中國電商平臺,中國互聯網企業第一次對全世界產生了影響。
支付寶的紅包大戰雖然敗北,但紅包營銷,卻成了電商平臺的新式武器。
隨著移動電商如雨后春筍般崛起,參與雙十一的商家史無前例的大爆發,僅是天貓就達到了2.7萬家。阿里投入超過1萬個員工,與商家的近百萬客服,聯手護航雙十一,順豐和三通一達出動一百多萬快遞員,保障物流通暢。
1分鐘破億,3分鐘破十億,38分鐘破百億,消費者的熱情創造了中國零售的新紀錄,最終斬獲571億的成交額。
驚人消費力背后,是7.4%的GDP增速和60萬億的GDP總量,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背景下活躍的經濟浪潮,是每個消費者對未來預期的無盡遐想空間。
這份雙十一電商成績單就像一把懸著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一個時代的開啟往往意味著另一個時代的衰微,移動電商的崛起對實體經濟的擠兌,究竟是天若無霜雪,青松不如草,還是死生元是開闔眼,禍福正如翻覆手?
亦或者是,答案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各類商業體積極適應變局,找到自己最適合的生產方式。
2015
繼往開來
2015年,流量成為電商繞不開的話題,大小平臺為了爭奪流量打的頭破血流,面對無底洞的流量投入,有的平臺破產重組,有的被收購兼并。
為了爭取更多的商家品牌,電商平臺做出了一個當時看起來并不出格的決定——強制商家二選一。
我們看待過往,犯不上用今天的視角去評判當時的選擇,這世上從來沒有開了上帝視角的領導者,只有在彼時彼刻的環境下做出最優選擇的決策者。
對創業者的寬容,就是對商業的尊重。
艱難存活下來的幾大巨頭,雖然形成了寡頭壟斷,卻有一種莫名的無力感,以至于不得不另辟蹊徑,將線上娛樂和線下體驗結合起來,共同對抗扭曲的畸形競爭。
阿里與湖南衛視請了馮小剛,在北京水立方合辦雙十一晚會,邀請陳奕迅、張靚穎等巨星助陣,用錢來砸眼球。
京東啟用《中國好聲音》團隊,在騰訊視頻直播“京”喜夜晚會,孫楠、齊秦、沙寶亮親臨獻唱,用京騰計劃點燃雙十一。
蘇寧邀請跑男團進駐總部大樓,0點狂歡夜舉辦十城聯動大Patty,開啟線下狂歡,營銷費用一點點都沒有吝嗇。
這一年,民間關于新興電商和傳統零售的爭論已經勢同水火,大佬們也紛紛為自己的行業站臺互懟。
王健林與馬云在CCTV關于電商和實體商家的經典論戰,以王健林承認失敗告終,小米雷軍與抵觸電商的格力董明珠的十億賭約,也在這一年基本分出勝負。
但贏了賭約的雷軍并不高興,甚至有點后悔。
因為這兩場論戰的作用,應該是幫助十字路口的創業者和消費者理清轉型思路,兩者應該是相互包容和彌補的關系,共同探討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契合點,延展各種模式的長處,共同打造新經濟。
打贏王健林和董明珠的不是互聯網創業者的口才,而是這一912億的雙十一交易額。
京東35分鐘破億,同比上漲140%,這意味著,京東從此坐穩了中國電商第二把交椅。
2016
枝繁葉茂
2016年,算法成為流量的勁敵,直播開啟了電商新時代。
為了對抗流量,在夾縫中求生,以女性市場為賣點的美麗說與蘑菇街合并,創始人陳琪選擇了那條少有人走的路——直播。
直播業務沒有辜負她,第一季度就貢獻了40%的業績。
其他電商平臺對此漠不關心,覺得細分賽道的小眾玩家,上不了臺面的。
但淘寶不這么想,在互聯網江湖廝殺多年的阿里系敏銳的感覺到了一個巨大的風口,于是兩個月后,淘寶直播上線。
這一次,淘寶押注了一個模特出身,拍過廣告做過主持,始終不溫不火,靠賣衣服做副業養活自己的女孩。
那幾年的她非常落魄,跟朋友聚會時,老朋友的話語驚訝中帶著一點嘲諷:都虧了幾年了,還沒虧完?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淘寶的橄欖枝改變了她,而她,改變了電子商務的業態。
這個女孩就是后來被稱為直播一姐的V婭。
從第一場只有200個觀眾到單場成交1億,V婭只用了四個月。
另一邊,月薪4000的美妝店柜臺員工李佳琦買口紅時銷量太差,顧客看到這個賣化妝品的男生時,都有一種說不出的鄙夷,于是被老板逼著做了一期直播,效果十分慘淡。
但京東的觸覺足夠敏銳,緊急上線直播功能,雙方接連發布直播達人扶持計劃,投入資源數以十億計。
盡管那時候抖音和快手還沒有下場攪局,但To C業務沒有暴發戶,所有的成功都來自于一次次艱難而正確的選擇。
這年的雙十一,直播導購極大的刺激了交易量,52秒突破十億,7分鐘突破百億,最終以1207億再創新高,延續了又一個雙十一神話。
收官后,馬云在媒體簇擁之下進入現場發表演講:“雙11的意義在于推進整個中國基礎設施的完善,今年的雙11為未來的新零售和新制造帶來更多的暢想”。
何等慷慨激昂,何等豪情萬丈。
雙十一那天,是騰訊成立18周年紀念日,深圳總部大樓里,馬化騰大手一揮,給員工發了15億的獎金,不少騰訊員工拿著這筆錢,在天貓瘋狂剁手。不知道馬化騰有沒有后悔,要是晚一天發獎金該多好啊。
因為大家都很好奇,今年的雙十一,薅不到羊毛了。
無止境的流量投放和高昂的宣傳營銷,再加上明星和KOL兩頭通吃,不僅極大的提高了運營成本,也消耗了平臺的大量資金,于是不得不提高商家傭金。
商家們無力抗衡,也不愿意放棄這塊巨大的蛋糕。
巨大的利益面前,有些商家的小腦袋開始轉動了,很早就把價格調高,然后再進行降價來進行參與雙11活動。
這一年開始,消費者得不到普惠了。
2017
探索變革
2017年,電子商務已經成為“傳統行業”,新興的短視頻購物和興趣電商逐漸開始挑戰、甚至擠兌電商平臺的江湖地位。
無人售貨開始嘗試線下零售店,新零售元年的帷幕緩緩拉開,到底是科技的進步,還是服務的升級?已經無從考究,但從當年被丟棄在臭水溝里的小黃車和滿是污垢的超市共享按摩椅中,可以窺見一斑。
從現在的結果來看,顯然當時是高估了中國消費者的商業素質。
菜鳥驛站和豐巢快遞柜都打著用戶信息安全的旗號朝對方開撕,從口水罵戰到切斷信息入口,打的不可開交。
雙方的吃相都不那么好看,但又看似合乎情理。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新興電商和傳統電商的此消彼長、三通一達之間的離心離德、騰訊阿里的明爭暗斗、實體店鋪與虛擬店鋪的水火不容······最終損害的,是消費者的利益。
無論是內耗的成本,還是外戰的資本,平臺與商家的損失都需要消費者買單。曾經吃慣電商紅利的消費者們,需要被動承擔這一切。
先漲價后降價、虛構“原價”、隨意標注價格、以次充好等問題已經是擺在桌面上的頑疾,平臺無力改變,商家無法改變。
理性、節制消費的呼聲開始蔓延。
3分鐘破百億的交易記錄,25.6萬元/秒的支付峰值,更多的得益于網生代80/90后收入和消費力的雙重提升,以及常年累月養成的消費習慣。
雖然最終以1682億交易額收官,但這看似繁榮的數據背后,已經為往后幾年的慘淡埋下了雷。
因為大家明確感受到,買完東西之后,周圍朋友抱怨和后悔的聲音多了起來,越來越多的產品被消費者吹毛求疵般的挑剔。
后來劉強東抱怨說“中國消費者是全世界最挑剔的”時,可能沒有想過,是初心變了。
就跟越來越被嫌棄的春晚一樣,不是那個味兒了。
再后來,不努力的員工,就不是強哥的兄弟了。
天還是那片天,城還是那座城,為何在我的眼里,越變越陌生?
2018
行業洗牌
2018年的雙十一,淘寶和京東依然霸屏,天貓、國美、蘇寧、網易考拉緊隨其后,逆勢崛起的拼多多和步入第三梯隊的快手、小紅書,憑借增速和漲幅,開始沖擊兩極爭霸的格局。
老同志遇到了新問題,冷靜思考如何將企業的輝煌延續下去,是淘寶和京東共同面臨的困境。
不知道哪個大聰明想出的辦法——將雙十一戰線拉長。
雖然有利于占領更多消費者注意力與決策鏈條,拉高銷售額,但是一定會消耗消費者的購物熱情,雙十一促銷的出發點,本來就是沖動消費。
更重要的是,拉長的戰線讓各大電商平臺陷入瘋狂內卷。
10月1日,卷王天貓就啟動了雙十一種草板塊,抽獎和優惠券在直播間里長時間預熱,拼盡全力為雙十一蓄水。
搞得其他平臺不得不耗費大量宣傳成本,提前進入雙十一宣傳期。
雙十一購物節第一個十周年,當初網購的懵懂少年頂著生活的壓力,想為情懷買單,以天貓為首的各大平臺順勢推出十周年感恩預售,在一二線城市的核心商圈下起了紅包雨,一邊加速線上線下的融合,一邊挖掘新的客戶群體。
得益于運輸工具、物流網點的升級和從業人員的增多,包裹簽收時間從8年前的9天縮短到2.8天,三四線城市居民和農村鄉鎮居民史無前例的被納入雙十一狂歡。
這一年3143億交易額背后,是新興電商和傳統電商咬緊牙關拼盡全力,共同提交的答卷。
盡管如此,但交易額增速下滑,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電商洗牌,也在這一年尤為明顯。
先是拼多多熱度上漲,又是快手、小紅書直播興起,江湖里即將又是一場血雨腥風。
第一次參加雙十一的快手主播散打哥,拿下了1.6億的交易額。
初代帶貨網紅張大奕的直播間,28分鐘銷售額破億,從短視頻帶貨到直播間爆火,已經消耗了整整五年時間。
生活就是這樣,三四月時,你只管耕種,八九月份,自有答案。
新諸侯已經圍堵到家門口了,老巨頭的想法依然不是應對危機,而是搶奪雙十一商標歸屬權。
撇開道德和情緒,就商業而言,這才叫高瞻遠矚。
剛剛部署完雙十一,京東和阿里就在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展開“雙十一”歸屬權的論戰。
因為他們非常清楚,反對強制商家二選一的指導意見下發后,誰掌握了雙十一的商標歸屬權,誰就可以“挾商標以令諸侯”。
2019
新貴入局
2019年,新興電商們已經不在乎老前輩里誰搶到了商標歸屬權,因為他們找到了自己的玩法,并且商業閉環完全成熟,可以獨立支撐互聯網電商下半場了。
賣貨新戰場開始轉移,電商+直播模式創造了千億級的市場。
“OMG,買它”成了洗腦神句,無論什么時間,什么地點,聽到這句話,女孩子們就想點擊付款,或者把代付鏈接發給曖昧的男性朋友。
更有價值的是,電商直播成了線上實體店從天而降的救命稻草。
商場的柜臺小姐姐、服裝店的中年阿姨、積壓滯銷的企業老板·····紛紛化身主播,就地賣貨。
一個個直播基地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各類孵化機構上市敲鐘,就連田間地頭,都能看見皮膚黝黑的老農民一邊唱歌一邊推銷自己的產品。
品牌自播,第一次讓商家有機會對電商平臺說“不”。
為了再創新高,淘寶總裁蔣凡將花唄分期提升到24期,京東白條給新用戶瘋狂提額。
“雙十一”當天,雖然薇婭直播間觀看人數4315.36萬,李佳琦直播間粉絲數量也有3683.5萬,占據著頭部流量,但快手的“源頭好貨”計劃帶動三四線市場,抖音直播開通購物車,拼多多“百億紅包補貼”將用戶下沉到底。
最終4101億的交易額,讓消費者不禁開始猜測,雙十一購物狂歡,是不是到天花板了?
普通消費者明顯感覺到,空氣中隱隱襲來一絲寒意。
屠龍的少年最終變成了惡龍。
雙十一已經完全變味了,一切都圍繞著流量和銷量運轉,特別是大數據算法被廣泛運用后,所有人都覺得自己的生活被監控了。腦子里想什么,APP就會推薦什么,瀏覽過什么,就會在另一個APP里看見什么······
當初那個讓我們守著0點拼手速的購物節,降價打折讓消費者在寒冬感受到一絲暖意的電商平臺,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掏空我們工資卡后還想榨干我們未來收入的吞金獸。
我只是想貪點你的折扣,你卻想透支我的未來。
消費者細思極恐,開始重新審視雙十一了,于是接下來就迎來了,史上最尷尬的雙十一。
2020
昨日黃花
2020年,因為那個人盡皆知的原因,無論電商還是實體經濟的銷售額,都在斷崖式下跌,為了積極自救,雙十一購物熱潮比往年來得早一些,各大平臺提前打響了預購戰,
吸取了幾年前的教訓,電商平臺把折扣、補貼、團購規則設置的及其復雜,購物折扣的算法比奧數題還燒腦。盡管符合商業邏輯,但口惠而實不至的促銷策略和隱藏在暗處的小聰明,讓很多消費者望而卻步。
商業規則里,真誠永遠是第一生產力。
從雙十一搶先購,到雙十一狂歡日,平臺和品牌依然在賣力演出,“尾款人”的自嘲,卻比購物節本身的熱度更高。
盡管如此這個行為并不道德,但給預售扣上“資本”的帽子,說這種對超前消費觀念的推崇、助長了部分年輕人的消費惡習、增大了其負債額度和還債壓力、降低他們生活幸福感的言論,對企業和商家來說,是絕對不公平的。
用道德的眼光看待商業問題,本身是對商業的褻瀆。
這一年雙十一5249億的交易額,就是對這種言論最好的回應。
網生代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從不以扣帽子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緒、處理遇到的問題,他們更愿意用一種理性的方式去處理問題。
就像接下來的這一幕。
被摧殘了十多年的消費者再也不能忍受智商被按在地上摩擦的恥辱了,轉而用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讓巨頭們大跌眼鏡。
天貓、京東、蘇寧易購等平臺銷售額紛紛刷新歷史紀錄的盛況下,各大巨頭的股價卻連日大跌,市值減少排名前十的公司合計蒸發21526億元。
原來今年雙十一折扣力度最大的是巨頭們的股價,全場八折。
十多年聚齊起來的人氣和口碑,就這樣散架了,消費者脫敏,是早晚的事。
雖然下跌的股價有不可描述的原因在助推,但消費者看得明白。
尷尬的雙十一,以這樣魔幻的方式落下帷幕。
2021
偃旗息鼓
2021年的雙十一出奇的安靜,刺激后口罩時代的消費,已經不是幾個電商平臺就能完成的事情。
各大平臺先于消費者離場,中小型的經銷商和企業無力繼續大幅度降低商品價格。互聯網公司沒有像以前那樣頻繁更新實時交易額,大家熟悉的喜報式成交戰報不見了。
持續了14年的熱鬧狂歡,又回到了2009年那個普普通通的日子,浙江杭州溫暖的春天,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再次來到。
電商平臺上一次這么默契,還是在上一次。
幾個頭部主播因為耳熟能詳的原因,紛紛淡出視野,回家計算交完罰款,自己還賺了多少。
京東的新任掌舵人知道當年熬夜蹲守的年輕人應該步入養生的年齡了,非常人性化的把搶購時間從0點提前了四個小時,好讓消費者不要再熬夜了。
以向上的力量,為初冬注入了一抹溫暖的京東紅。
5403億的隨緣交易額,勉強超過去年。
拼多多又毫不意外的沒有公布數據,不公布銷售數據,是低調的黃錚一貫的作風。
天貓今年同比增長8.45%,相較去年86%,已經不能用下滑來形容。
想不到合適的形容詞時,沉默就是最好的回應。
我們終究活成了當年張勇口中沒事干的人,天冷了,衣服和棉被都要換厚一點,蜷起身子,安安心心過冬。
結束語
近三年的雙十一,早已失去昔日的榮光,電商正在逐漸淪落為傳統行業。
十五年滄海桑田,電商購物節一次次在燃爆與幻滅中打造著消費奇觀。
唯一沒變的,是依然在堅守著商業精神與零售產業本質,從商家與消費者的利益出發,圍繞成本、效率、產品、價格與服務等各個關鍵環節進行提升優化。
市場從奔騰滾燙的時代巨輪變成茫茫大海的一葉扁舟,情緒就像擱淺時冒出的陣陣黑煙,大家都在回歸粗糧,重塑嬌貴的嗓子。
風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瀾之間。
當紅酥手握不住人間期盼,黃藤酒又怎飲得盡世間悲歡。
商業史系列
商業觀察系列
商業故事系列
商業人物系列
精彩內容永不錯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