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
1、為什么我不認為82條中的其人仍發熱是虛陽外越所致?
答:
第 61條條文,下之后,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干姜附子湯主之。第 61 條明顯有虛陽上越的無表證的身無大熱的情況,雖然身無大熱,但是仍然有發熱,卻不是表證,干姜附子湯能夠治療虛陽外越的發熱。方劑組成是干二兩,生附子一枚,請注意是生附子。第 69 條條文,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茯苓四逆湯方:茯苓四兩,人參一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兩(炙),干姜一兩半。茯苓四逆湯也能夠治療虛陽外越,出現了發熱,用的還是生附子而且里面有干姜。第 314條,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白通湯方: 蔥白四莖,干姜一兩,生附子一枚。白通湯是在干姜附子湯的基礎上加了蔥白,這個方子仍然可以治療虛陽上越的發熱。第 315條,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第 315 條有白通加豬膽汁方,白通加豬膽湯方是在白通湯的基礎之上加了人尿五合,豬膽汁一合,也就是說它仍然有生附子一枚,干姜一兩。第 317條,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通脈四逆湯方: 炙甘草二兩,生附子大者一枚,干姜三兩強人可四兩。用的是生附子,還有干姜,也能夠治療虛陽上越的發熱。舉了這么多例子,發現張仲景治療虛陽外越,基本上都是用生附子來配干姜。真武湯的組成成分是茯苓、芍藥、生姜各三兩,白術二兩,炮附子一枚。第一用的是炮附子,第二沒有配干姜。因為干姜守而不走,配合附子能夠回陽救逆,治療虛陽外越。而真武湯里的生姜,具有走而不守的特性,能解表!但是干姜卻不解表。不過干姜配附子是回陽救逆的絕配,可以治療虛陽外越。我們把成分剖析后就發現,真武湯治療虛陽外越的發熱力量是不夠的,而用生姜能夠起到解表的作用。所以我個人更傾向于其人仍發熱是表邪未盡,仍然有表證,而絕對不是虛陽外越的發熱,張仲景絕無此意。
問
2、82的原文及翻譯?
答:
第 82 條條文,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矚動,振振欲瓣地者,真武湯主之。把它翻譯過來就應該是,太陽病,用了發汗,汗出而并沒有得到解除,病人仍然有發熱,并伴有心慌,頭暈.可以說頭目眩暈,全身肌肉跳動,身體震顫搖晃,站立不穩,向地面傾斜好像要跌倒一樣,這種情況是腎陽虛弱,水飲泛濫所致,用真武湯來治療。所以這條條文應該是太陽病發汗后,太陽表證未罷,但是他證已經出現,產生其他變證的病機是過汗傷陽而導致腎虛水泛。腎虛水泛,水氣凌心就可以出現心悸,清陽不升則眩,水氣泛濫,清陽不能輸四肢,就會侵犯四肢經脈,因而出現身體動,嚴重的可以出現振振欲僻地。
問
3、真武湯與五苓散之間有何區別?
答:
真武湯證是患者本身就有腎陽虛,內面可能也有一些水飲,發汗之后把腎陽給傷了,腎陽傷了之后,就控制不了體內的水飲了,這些水飲就會泛濫成災到處跑,跑到心下就心下悸,跑到胃里就嘔吐,跑到皮膚就水腫,清陽不升則頭眩,阻滯經絡直接就可以出現振振欲僻地。而五苓散就不同,五苓散沒有到腎陽虛的程度,僅僅是一部分邪氣循經入腑,通過太陽經到了太陽腑,制約了膀胱的氣化,導致膀胱氣化不利,水濕內停于膀胱下焦,膀胱氣化失司,津液不能上承,而出現口渴,由于也有表證,所以也會有發熱,所以五苓散是外解表而內治里,經腑同治,只是沒有達到腎陽虛程度,不足以出現陽虛水泛,只是出現了膀胱氣化不利而已。
五苓散應該是太陽病經腑同病的情況,真武湯是太陽病與少陰病并病的情況,太陽表證未解完,而少陰病又出現了,所以是太陽少陰并病。
把真武湯和五苓散比較的話,五苓散的里證在膀胱而已,只是氣化不利,比較輕微;真武湯的里證,它在少陰腎已經不在膀胱了,因為膀胱與腎相表里,即太陽與少陰相表里,所以它是由太陽腑到了少陰臟了,已經由陽入陰了,所以它比五苓散程度要重。雖然程度重,但是并沒有重到虛陽外越的地步。如果重到虛陽外越,就要用生附子,不用炮附子。實則太陽,虛則少陰,剛好說明了真武湯、五苓散之間微妙的關系,太陽與少陰相表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