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創新的賽道上,沒有永恒的領先者,它更像是一場接連不斷的競逐大賽。
步入2024年,全球科技領域的巨頭們正展開一場場白熱化的較量。從AI大型模型、新能源技術,到自動駕駛、芯片研發,中國科技公司與國際領先企業的比拼已在多個戰線全面鋪開。
而近期小米汽車與國外同款類型的車型有一拼。
10月28日,小米汽車傳來捷報,其SU7 Ultra原型車以6分46秒874的優異表現,力壓保時捷Taycan,奪得紐伯格林北環賽道最速四門車的桂冠。這一成就標志著,中國汽車企業已強勢挺進西方汽車產業的核心領域。
盡管這只是整體競爭中的一個小小片段,但它已清晰透露出,中國的科技公司正積極爭取行業話語權,向傳統科技巨頭的霸主地位發起挑戰。
01小米汽車嶄露頭角
近兩年來,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是:眾多海外巨頭在中國消費市場的競爭力似乎正在逐漸褪色。
以小米在紐北賽道擊敗保時捷Taycan這一事件為例,紐北賽道——這條位于德國科隆紐博格小鎮、全長20.832公里的賽道,因其極高的難度被譽為“汽車性能的試金石”。保時捷,這家擁有近百年歷史的西方汽車工業巨頭,歷來以卓越性能聞名。然而,小米這位汽車行業的“新晉選手”,卻在核心領域實現了對這位行業老將的超越。
10月29日晚,小米創始人雷軍在發布會上難掩激動之情,透露了比賽背后的故事:由于天氣原因,小米SU7 Ultra原型車僅獲得了一次參賽機會,但正是這次首秀,讓它一舉成為全球最速四門車。
隨著電動化、智能化技術的飛速發展,新能源汽車正逐步取代燃油車,汽車工業正站在新舊時代的交匯點上。
長期以來,西方汽車工業憑借發動機、變速箱以及燃油噴射等核心技術,在全球市場中占據領先地位。然而,如今以小米、比亞迪為代表的中國車企,正憑借新能源汽車的強勁勢頭實現超車,西方汽車工業曾經的核心優勢正逐漸瓦解。
保時捷、BBA等傳統豪車品牌,正面臨銷量下滑的困境。為了搶占市場份額,這些品牌不得不投身價格戰。據報道,保時捷Macan2.0T的裸車報價已降至40萬以下,與廠商指導價相比打了六折。銷量數據也顯示,保時捷、BBA等傳統豪華車企在中國市場的表現集體“崩塌”。
不僅如此,在新能源汽車的強勢增長下,就連“新勢力鼻祖”特斯拉也一度在中國市場失利。2024年上半年,特斯拉中國累計銷量同比下滑10.47%。
類似的情況在手機行業也已上演。9月發布的iPhone 16因創新不足而備受消費者吐槽,在“雙11”期間,蘋果官方更是對全系產品進行了降價促銷,最高降幅達1600元。市場調研報告顯示,2024年第三季度,iPhone銷量下滑,已跌出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前五名。蘋果最新財報也顯示,在大中華區的營收同比下滑。
面對蘋果“擠牙膏式”的創新,國產手機正在加速趕超。最近發布的小米15系列不僅在性能上超越了蘋果A18 Pro,還在手感、外觀、質感、續航等方面實現了對iPhone 16系列的全面壓制。
從汽車到手機,中國消費者越來越青睞國產品牌。種種跡象表明,海外品牌在中國市場的吸引力正逐漸減弱。
02國內頭部科技公司從多方面崛起
中國科技公司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而全球巨頭們在中國市場的失意,似乎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這一現象的背后,得益于中國強大的產業鏈配套能力和其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
在汽車行業,中國不僅穩坐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和汽車生產國寶座,更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實現了技術上的彎道超車。曾經,中國在燃油車時代的核心技術上稍顯落后,但如今,新能源車的興起讓這一局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中國在動力電池、驅動電機以及車用操作系統等關鍵技術領域取得了顯著突破。寧德時代憑借其持續的技術革新,已成為動力電池行業的領軍者。而小米SU7 Ultra原型車在紐北賽道上的亮眼表現,正是得益于小米自研的超級電機和三電機扭矩矢量控制系統等核心技術。
此外,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已構建起一條從基礎材料供應、零部件制造到整車組裝和銷售的完整產業鏈。在規模經濟效應下,中國產業鏈展現出強大的成本優勢。
從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成熟度來看,中國新能源行業發展較快。
再將目光轉向手機行業,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國產手機廠商與國內供應鏈之間并無太多交集。國內供應鏈廠商多為海外品牌代工,而國產手機廠商則依賴國外核心零部件。
然而,過去十年間,國產手機供應鏈實現了飛速崛起。從最初的基礎薄弱,到如今上下游產業鏈的全面發展與升級,中國手機供應鏈已構建起完善的產業生態。
03中國科技企業站上世界潮頭
回顧中國科技發展的四十年歷程,中國企業曾長期為海外品牌代工,利潤微薄,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并因此獲得了“世界工廠”的稱號。但進入21世紀以來,眾多企業成功轉型為自主品牌,實現了從跟隨模仿到全面國產替代的跨越。如今,國產品牌更是步入了自主創新、全面迭代的趕超階段。
在這一趕超過程中,連海外巨頭也開始學習中國的經驗。例如,福特汽車CEO近期透露,他過去六個月一直在駕駛中國的小米公司制造的SU7電動汽車。而日本學界的拆車專家也表示,已開始拆解小米SU7,并計劃于明年1月底公布詳細拆解內容。
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的華麗蛻變,不僅是中國產業升級的生動寫照,更是中國科技創新能力持續增強的有力證明。這一轉變深刻表明,中國已從過去的“仰視世界”穩步邁向了“平視世界”的新時代。
去年,華為、小米、比亞迪、寧德時代因其卓越的科技創新能力和對產業轉型的推動,被譽為“中國四大硬核科技公司”。其中,小米作為“四大硬核科技公司”之一,這家成立僅十四年的企業,已在汽車、AI、智能制造等多個前沿領域展現出強大實力,正朝著“全球新一代硬核科技引領者”的新十年目標穩步前進。
在全球科技版圖上,中國的地位日益重要,影響力不斷擴大。這些敢于“平視世界”的科技巨頭們,已經成功站在了世界舞臺的中央,引領著全球科技發展的潮流。
免責聲明:文章部分內容援引市場公開信息。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所提供內容僅供參考,不對任何人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實際建議。若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