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九陰又名燭龍,乃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最強異獸,出自《山海經》!
在《山海經》中,燭九陰的外貌與能力已經超越了“異獸”這個詞所能涵蓋的范圍,甚至達到了“神”的境界。燭龍作為鐘山之神,擁有操縱四季,分辨晝夜的能力,睜開眼便是白天,閉上眼便是黑夜,呼吸之間,便是春夏秋冬。身赤色,長千里,在極北之地。
《海外北經》曾這樣描述它:
鐘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里。在無綮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鐘山下。
這里的鐘山之神燭陰,其實指的就是燭龍,這一點我們可以在《大荒北經》得到求證,里面的描述的燭龍特征,與燭陰幾乎是沒有區別。
西北海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
其大概就是說燭九陰生活在赤水之北的章尾山上,并且有著人面蛇身的奇怪外貌。燭九陰身長千里,一身赤紅,如滴了閃亮滴眼液一般,眼中光芒四射,整體造型就像是一輛潑了紅色油漆的高鐵。
此外,燭九陰有一雙“明亮的大眼睛,尾巴粗又長”,他的體型巨大,身長千里,睜眼時天地一片光明,閉眼時世界將會陷入黑暗。不吃喝不休息,風雨無阻,冬天吹風,夏天呼氣。
燭九陰的能力與他所生活的地方有著很大的關聯。燭九陰生活在“赤水之北的章尾山”,北譯為“北冥”,章在漢字中有“數之終也”的含義,尾則是“末尾”的意思, 所謂“章尾山”就是“北冥之地的終末之山”。 那里乃是幽冥之地,沒有太陽的照耀,需要有燭火釋放光明。
兩晉時期的風水學家郭璞先生在《詩含神霧》中說過
“天不足西北,無有陰陽消息,故有龍銜火精以往照天門中也“
意思是遠古時期的西北幽冥之地并沒有太陽,所以也沒有陰陽之分,所以有一只能夠照亮天地的燭龍在掌管著那里的陰陽更迭。由此可知,燭九陰不僅僅只是一個造型怪異的“巨型手電筒”,還是一尊掌管著陰陽的混沌之神。
當然了,這里也說明,燭九陰并不是大家所理解的那種敢與日月爭輝的超級存在,他雖然能夠分辨白晝黑夜,但范圍是有限制的,僅僅是在尚處于餛飩之中的西北幽冥之地。
對此,我們可以結合燭九陰的名字來理解。燭者,微弱之光也,在“燭九陰”的命名中,燭字象征著“微弱的光芒”,因為燭九陰畢竟不是太陽,它所發出的光芒雖然能照亮北冥之地,但與太陽相比卻僅僅只是“燭火之光”。
關于燭龍的形象,其實很大程度上源于古人對“生殖繁衍”的崇拜
燭九陰的形象與女媧、伏羲非常相像,都是人面蛇身。
眾所周知,蛇是人類神話史中最普遍的形象之一,在古埃及蛇象征著最高權力的法老,在古印度蛇象征著無所不能的神,在古希臘蛇又化身為美艷危險的美杜莎。
蛇文化之所以能夠貫穿人類文明,是因為蛇擁有著極高的生育、繁殖能力,古人將蛇看作是“生殖之神”。《山海經》中記載的“上古大神”大多都是人面蛇神的形象,由此可知燭九陰在中國神話體系中的地位是超越炎黃二帝的存在,他的存在代表了人類最原始的“生殖崇拜”。
值得一提的是,現代學者推測,燭九陰其實是古人看到極光之后,通過豐富的想象力,加工出來的藝術形象。
因為極光有紅色,晚上出現時候明亮,消逝時又歸于黑暗,在天空不斷延伸以至于看上去長千里,蛇一般的彎曲延伸,不會因為風雨而停止出現,因為是自然現象所以不要吃喝休息。
這倒是一個不錯的腦洞,沒有科學認知的古人在北地見到極光,閃爍飄忽又蜿蜒千里,認為那是一條神龍的身影也不足為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