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不易。如果您喜歡本人的作品,歡迎點擊關注按鈕,您的鼓勵和支持是我創作最大的動力。
在最近的一段時間出現了一個比較火的段子,叫做“牛頓來了都要敬酒”。這個短小精悍的段子表達了現在的很多人對國內學術界的各種官僚主義作風的不滿。在不少的人心目中,搞學術就應該一門心思地在象牙塔里做研究,不應該涉及太多勾心斗角,這樣才能更加順利地在真理的大道上前進。然而,正所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任何人類作為社會動物都不免會為了自己的利益進行各種形式的斗爭。這一點,即使是牛頓也不能免俗。
皇家學會會長的秋后算賬
公元1686年,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胡克正在自己的實驗室里做著研究。這時,一名助手拿著一個小冊子走過來。
“胡克先生,您可能會對這個感興趣。”助手把手中的小冊子遞到了胡克手上,這本小冊子的名字叫《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署名是艾薩克·牛頓。
“牛頓這小子出新書了?”胡克饒有興致地打開了小冊子,“這個刺頭之前老是跟我唱反調,現在也做了一段時間學問了,也該老實點了。我看看他是不是又說了些什么謬論了?!?/p>
胡克認真地翻閱著這本冊子,一邊翻一邊點頭,甚至不由得笑逐顏開了起來。
“牛頓這后生不簡單?。 焙烁袊@道,這本冊子里牛頓用自己所掌握的數學知識,研究和論證了不少的物理定律。胡克只恨自己當初沒在數學方面深耕,不然自己研究很多課題都會輕松得多。
而在看到力學方面的內容時,胡克激動地站了起來,連駝背都直了幾分。
“牛頓終于承認我的結論了!真理就是真理,無論是誰研究都不會變的。他還愿意接受我的觀點,真是孺子可教也?!焙苏f的就是著名的萬有引力定律,當時他與牛頓都發現了星體的引力規律,但在細節上有所不同。胡克認為星體在引力的影響下會做橢圓形運動,而牛頓則認為星體做的是螺旋形運動。
而現在,牛頓通過計算驗證,確定了胡克的結論是正確的。通過新創的微積分理論,牛頓代入胡克之前結論中的公式,算出了正確的結果。進一步的,牛頓還推出了“萬有引力”的定律,這都是胡克之前沒考慮到的。
然而,隨著胡克繼續翻動著小冊子,他的臉色開始變得越來越難看,直到最后眉毛完全擰在一起。
“牛頓還真是嚴謹啊!不少引用的理論都標明了來源,就只有我的公式沒標?!彼湫χ鴮⑿宰尤釉谧郎?,“我給他的介紹公式的信他不回一句,刊登出來也不謝一下。他哪怕在序言中提一嘴,讓我沾沾光也好??!”
“或許他還在就波粒二象性那事和您賭氣呢!”一旁的助手小心翼翼地說,“要不您再給他寫封信,明確問一下他的態度?”
“那事有什么好賭氣的?他明明都贏了,皇家學會怕他退會,連會費都給他免了,他還好意思氣我?”胡克氣沖沖地拿起紙筆,“不過你說得對,我是有必要跟他敞開了討論一下這事了?!?/p>
在信中,胡克以盡可能最委婉的語氣向牛頓陳述事實,并提出了讓牛頓給他署個名的請求。
沒過多久,牛頓的回信就來了,這倒使胡克有些意外。但當他看到信的內容后,都差點氣瘋了。
牛頓不僅斷然拒絕了他的請求,還狠狠嘲諷了他一波。信的末尾,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一句名言:“如果說我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這話可不是在謙虛,要知道矮小駝背是胡克最具標志性的相貌特征。牛頓這里的“巨人”明顯是在說反話,意思就是你那點貢獻跟你的個子一樣矮小,我達到現在的高度還需要你的幫助?
“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混蛋!剽竊了我的成果還拿我外貌開玩笑,我一定要起訴他!哪怕身敗名裂也要拿他墊背!”胡克暴怒地咒罵道。
胡克對牛頓的指控最后無疾而終,因為在他之前的第古和開普勒等人已經研究出了一些星體引力的規律,牛頓完全有可能依據這些得出胡克的公式。英國皇家學會并不想就因為一點小事而失去牛頓這樣一個極具潛力的重要人才,最后這事就不了了之了。
事不了了之了,但人可沒有。作為這一事件的贏家,牛頓并沒有就此放下對胡克的怨恨。在牛頓聲名鵲起,最終當上了英國皇家學會的會長時,胡克早已與世長辭。牛頓毫不客氣地命人銷毀了胡克的幾乎一切學術成果,抹除了他在皇家學會的幾乎任何痕跡,據說他甚至將胡克掛在皇家學會的畫像都給燒了。
胡克的不少研究成果都因為牛頓的“清洗”而失傳,而牛頓的這種記仇行為無疑又為他敗壞了不少路人緣。本來他的萬有引力發現者的身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了,結果這么一搞又使得不少人開始懷疑:牛頓把事做得這么絕,是不是真的在“毀尸滅跡”呢?
科學巨匠的輿論戰
事實上,牛頓在學術界得罪的可不止胡克一人。著名的“牛頓——萊布尼茨公式”之所以有這么樣一個名字,就是因為他跟萊布尼茨就微積分研究成果爭執多年未果,后人便和稀泥般地同時用兩人的名字來命名了這一公式。
當時,盡管萊布尼茨率先發表了一篇關于微積分的論文,宣布了自己是頭一個開創微積分這一重要領域的開拓者。但在幾年后,牛頓發表了自己關于微積分的研究成果,并將其命名為“流數術”。于是,兩人之間關于是誰最先發現的微積分的爭執就開始了。
盡管萊布尼茨的成果公布時間比牛頓更早,而且有自己的計算筆記作為確鑿證據,但牛頓堅稱自己更早地發現了微積分,只是因為“不好意思”沒有及時發表出來。身邊的熟人也作證稱牛頓確實很早就研究出了微積分,但像萊布尼茨那樣的確鑿證據卻一樣也拿不出來。
有人認為,或許這兩位數學天才是各自獨立地做著研究,最后利用自己以往的知識體系分別研究出了微積分。然而有部分文件顯示二人在微積分發表前有過一定的書信往來,其中肯定有對各自研究成果的分享與借鑒。
到目前為止兩人之間的矛盾還只是學術成果方面的,然而,牛頓接下來做的就相當不厚道了。
此時的牛頓已經成為了英國皇家學會的會長。他利用自己在英國的權勢搞了一個委員會,對這一學術案件進行專項調查。沒有任何懸念,調查結果是牛頓最先發現的微積分。隨后,這個結果就成了英國學界的主流觀點,而當時的大英帝國作為歐洲數一數二的強國,又讓“牛頓發現微積分”的觀點在全歐洲大量傳播。
相比之下,在神圣羅馬帝國無權無勢的萊布尼茨的聲量幾近于無。即使在他自己的國家,他也因為“剽竊他人成果”而遭到冷遇。這個事件對他的聲望造成了非常大的不良影響,身邊的人都因此而逐漸疏遠他,最終一個人孤獨地郁郁而終。
可以說,盡管牛頓不太善于與人相處,但在爭名逐利這一塊的本事在學界算得上是頂尖的了。他的手段遠比所謂的“敬酒”要高明得多,如果他生在中國,或許他才是眾人的敬酒對象。
結語
無論古今中外,“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都是一條顛撲不破的鐵律。事實上,牛頓的成就遠遠不止在學術方面,他的政治才能在當時甚至在當時連一些職業政客都自愧不如。除了英國皇家學會會長,牛頓還是英國皇家造幣廠的廠長。他不僅將帝國的鑄幣工作管理得井井有條,還統計出了20%的硬幣偽造率。可以說,牛頓的名譽與成就是他學術研究與人情世故兩種才能的結晶。無論是哪一個領域,都不存在完美的象牙塔。與其去逃避那些世俗人情,不如勇敢地去面對它的挑戰。牛頓的一些不厚道的做法或許不值得提倡,但他機智地周旋于學術和人情勢利之間的機敏勁兒還是值得學習借鑒的。
本文系作者自己收集、整理創作。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