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里古鎮(zhèn),坐落于無錫市的東南一隅,其悠久的歷史可回溯至西周時期,因此被譽為“江南第一古鎮(zhèn)”。據(jù)傳,約三千兩百年前,西周周太王的長子泰伯,為實現(xiàn)父王欲立三弟季歷為繼承人的心愿,與二弟仲雍一同以采藥為由,夜遁江南,最終在梅里定居。他們在此地發(fā)展農耕、興修水利,將中原的文明火種播撒至荊蠻之地,創(chuàng)建了江南首個文明古國——勾吳。泰伯的謙讓與開拓精神,影響了大江南北、太湖之濱,使之逐漸成為了禮儀之邦。勾吳古國歷經二十一代,直至夫差失國,共計六百余年。
關于梅里的具體位置,古代的文獻如《吳越春秋》、《越絕書》及《皇覽》等均有記載,而后世的《括地志》及《吳地記》則明確指出其位于無錫縣界的梅里村,此處尚存泰伯冢等古跡。
步入古鎮(zhèn),可探訪雄偉壯觀的泰伯廟,以及那擁有六根青石質地的石柱的頭山門,石柱高達六米,中間兩根雕飾云龍紋,兩側則飾以仙鶴云彩,此類古建筑在國內極為罕見。泰伯廟內,雖規(guī)模不大,卻供奉著泰伯的神像,以及句吳國歷代君王的塑像,盡管這些君王大多鮮為人知,但亡國之君夫差卻名垂青史。他三年復仇,擊敗越國,卻因一念之差,相信了勾踐的投降,最終導致吳國被越國所滅。
勾踐為雪恥,對吳地進行了殘酷的報復,盡管當時吳國的都城已遷往姑蘇(今蘇州),但梅里及百姓仍未能幸免。后傳范蠡助勾踐復國后,攜西施隱居梅里,勾踐因忌憚范蠡,圍困梅里,幸得范蠡與西施逃脫,勾踐盛怒之下,竟將泰伯城夷為平地。
此外,古鎮(zhèn)內還有一條名為“伯瀆河”的河流,原名“泰伯瀆”。據(jù)史書記載,泰伯初至梅里時,此地尚為荊蠻之地,他傳授當?shù)孛癖娭性南冗M文化和農耕技術,并親自帶領人們開挖了我國首條人工運河——伯瀆河,距今已有三千二百多年的歷史。
在古鎮(zhèn)的另一隅,有一座規(guī)模不大的如愿禪寺,其門口正對著一面屏墻,正面書有“禪”字,反面則書有“佛”字。屏墻兩側各有一座亭子,左側亭內懸掛一口大鐘,右側亭則架設一面巨鼓,供游客觀賞,但無法靠近。不遠處,一座丈余高的銅塔矗立,塔角掛滿了鈴鐺,風起時,鈴聲清脆悅耳。
古鎮(zhèn)內,三條老街巷——梅花街、梅花浜、三讓街,串聯(lián)起了絲織坊、農耕園、琴坊等,展現(xiàn)了吳地的民風民俗。河岸邊,梅花與垂柳相映成趣,構成了一幅生動的江南水鄉(xiāng)畫卷。古鎮(zhèn)的建筑古色古香,小橋流水,石橋靜臥,柳枝輕拂,別有一番韻味。
那么如此古色古香,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周的古鎮(zhèn),奪得了“江南第一古鎮(zhèn)”的稱號卻被資深游友嗤之以鼻呢?答案:所謂的新建“古建筑”太多了一些。
對于梅里古鎮(zhèn)內大量新建的仿古建筑,確實引發(fā)了一些爭議與討論。一方面,這些建筑在外觀上努力復原了江南水鄉(xiāng)的古樸風貌,為游客提供了一個感受傳統(tǒng)韻味、領略歷史文化的平臺。它們以精致的設計、細膩的雕刻,展現(xiàn)了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藝,讓人仿佛穿越回了那個繁華的年代。
然而,另一方面,這些仿古建筑畢竟缺乏真正的歷史沉淀,它們更多地是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和商業(yè)元素存在。與那些歷經風雨、見證歷史滄桑的古建筑相比,新建的建筑在情感連接和歷史文化價值上顯得稍遜一籌。它們可能無法完全還原古鎮(zhèn)原有的生活氣息和文化底蘊,也無法承載那些代代相傳的故事與記憶。
如今的梅里古鎮(zhèn),只不過頭頂著泰伯的名頭,吳國古都的名頭,才勉強算得上“江南第一古鎮(zhèn)”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