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光化四年(901年),李茂貞被唐昭宗封為岐王。907年,朱全忠篡唐建立后梁,李茂貞繼續使用唐朝年號以示對抗。
李茂貞設立岐王府,設置百官,仿效皇帝儀式,稱帝野心昭然若揭,只是實力不允許,只能蹭蹭,圖個“癮”。
由于實力減弱,李茂貞屢次被后梁和前蜀擊敗,疆域逐漸縮小。岐國嚴格來說只是半獨立政權,未在十國之列。
923年,后唐莊宗李存勖滅后梁,李茂貞在次年向后唐稱臣,李存勖則將李茂貞改封秦王,岐王國因此消失,數月后李茂貞去世。
前蜀(907年-925年)由王建建立,疆域涵蓋今四川、湖北、陜西、甘肅等地。王建早在891年就統治了全川,907年正式建國號“蜀”,定都成都。
前蜀初期,由于王建勵精圖治,開拓疆土,興修水利,注重農桑,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所以前蜀的經濟、文化、軍事發展迅速。
但王建死后,繼承人王衍奢侈無度,導致925年后唐伐蜀,蜀軍潰敗,成都淪陷,前蜀滅亡。
原文賞析:
西有岐,
史略:光啟初李茂貞為扈蹕都將,從幸興元。三年,領武定節度使,平叛帥李昌符,因授鳳翔節度。景福初并有山南西道,明年合靜難兵犯闕,詔授鳳翔兼山南西道節度,于是盡有秦、隴、梁、洋諸州地。乾寧初取閬州,二年復合靜難、鎮國兩軍犯闕,李克用入援,乃還鳳翔。茂貞徉為歸順,歸罪于王行瑜,克用乃滅行瑜而還。既而驕橫如故,河西州縣多為所據。
【譯文】唐末各地擅自割據的政權中,西邊有岐國。
史略記載:光啟初年(885年),李茂貞擔任神策軍扈蹕都將,跟隨皇帝前往興元(陜西漢中)。
光啟三年(887年),他領任武定節度使,平定了叛亂的李昌符,因此被授予鳳翔節度使。
景福初年(892年),他兼并了山南西道,次年聯合靜難軍進犯唐廷,唐廷下詔授予他鳳翔兼山南西道節度使,這樣李茂貞就占據了秦、隴、梁、洋等各州的地盤。
乾寧初年(894年),他攻取了閬州,次年又聯合靜難、鎮國兩軍進犯唐廷,李克用前來救援,他才退回鳳翔。
李茂貞假裝歸順,把罪責推給王行瑜,李克用消滅了王行瑜后返回。此后,李茂貞依舊驕橫,河西州縣大多被他占據。
三年復犯闕,上幸華州,光化初乃還長安。是時關中州鎮大抵皆為茂貞所有。天復初進爵岐王。既而其黨共劫車駕幸鳳翔,于是朱全忠引兵而西,盡取其關中州鎮,王建引兵而北,悉取其山南地,茂貞危困,因求和于全忠,車駕復入長安。天佑初駕遷洛陽,李繼徽復以靜難合于茂貞。
【譯文】乾寧三年(896年),他再次進犯唐廷,唐昭宗前往華州避難,光化初年(898年)才返回長安。此時關中州鎮大都被李茂貞占據。
天復初年(901年),他進爵為岐王。不久,他的黨羽共同劫持唐昭宗前往鳳翔,朱全忠(朱溫)率兵向西進攻,奪取了他關中的全部州鎮;
王建率兵向北進攻,奪取了他山南的全部地盤,李茂貞陷入危困,因此向朱全忠求和,唐昭宗的車駕再次進入長安。
天佑初年(904年),唐昭宗遷都洛陽,李繼徽(李茂貞養子)聯合靜難軍投靠李茂貞。
三年率保塞、保大、彰義、鳳翔兵攻夏州,為汴將劉知俊等所敗,邠岐自是不振。天佑四年,全忠篡位,茂貞尋復取鄜、延諸州,既而諸州皆附梁。朱梁乾化初,蜀又取隴右諸州,自是岐所有者,岐、隴、涇、原、渭、武、乾七州而已。后唐同光初改封秦王。卒,子繼曮嗣,授鳳翔節度使,自是同于羣藩矣。
【譯文】天佑三年(906年),他率領保塞、保大、彰義、鳳翔的軍隊攻打夏州,被汴將劉知俊等人擊敗,李茂貞從此一蹶不振。
天佑四年(907年),朱全忠篡位,李茂貞不久奪取鄜、延等各州,但沒多久這些州都歸附了后梁。
后梁乾化初年(911年),前蜀又奪取了隴右各州,從此岐國所擁有的,只有岐、隴、涇、原、渭、武、乾七州而已。
后唐同光初年(923年),他改封為秦王。他去世后,兒子李繼曮繼位,被授予鳳翔節度使,從此與其他藩鎮沒什么兩樣了。
蜀,
史略:光啟二年,以神策軍使王建為利州刺史。 三年取閬州,自稱防御使。 會田令孜召建詣西川,西川帥陳敬瑄拒之。 建怒,入鹿頭關, 拔漢州,攻成都不克,還屯漢州,與敬瑄相持。 既而請邛州于朝,詔分邛、蜀、黎、雅為永平軍,授建為節度使。 尋以敬瑄拒命,詔建討之。
【譯文】唐末各地擅自割據的政權中,有前蜀國。
史略記載:光啟二年(886年),唐廷任命神策軍使王建為利州刺史。光啟三年(887年),王建攻取閬州,自稱防御使。
當時田令孜召王建到西川,但西川節度使陳敬瑄拒絕了。王建憤怒之下,進入鹿頭關,攻占漢州,進攻成都沒得逞,就返回漢州,與陳敬瑄相持。
后來王建向唐廷請求劃分邛州,唐廷下詔將邛州、蜀州、黎州、雅州合并為永平軍,任命王建為節度使。接著因陳敬瑄拒絕朝命,唐廷下詔命王建討伐他。
時邛州亦為敬瑄守,建留兵攻圍,還兵向成都,于是眉、資、簡、嘉、戎、雅諸州次第歸附,邛州亦下,又取蜀州。 二年,成都降,建自稱西川留后。 乾寧初又克彭州,綿州來降,尋取龍州及果州。 四年取渝、瀘諸州,攻梓州拔之,遂并東川地。 光化初奏分東川地別為一鎮。
【譯文】當時邛州也被陳敬瑄所守,王建留下部分兵力圍攻邛州,自己率兵進攻成都。
之后眉州、資州、簡州等州相繼歸附王建,邛州也被攻下,接著王建又攻取了蜀州。
大順二年(891年),成都投降,王建自稱西川留后。乾寧初年(894年),王建又攻下了彭州,綿州也投降,還攻取了龍州和果州。
乾寧四年(897年),王建攻取渝州、瀘州等州,再攻下梓州,占據了東川地區。
光化初年(898年),王建上奏唐廷請求將東川地區立為一鎮。
天復二年舉兵勤王,因取山南西諸州鎮。 三年,進爵蜀王,遣兵下峽取荊南夔、忠、萬、施四州。 天佑二年,又取金州。 朱梁開平初稱帝,國號蜀。 乾化二年侵岐取文州,既又取秦、階、成、鳳四州。 貞明二年改國號曰漢,四年復稱蜀。 子衍嗣位,后唐同光三年為唐所滅。 蓋其地西界吐蕃,南鄰南詔,東據峽江,北距隴坻,有州六十四。
【譯文】天復二年(902年),王建以起兵勤王為由,趁機攻取了山南西道各州鎮。
天復三年(903年),王建進爵為蜀王,派遣軍隊順長江而下攻取了荊南的夔州、忠州、萬州、施州四州。天佑二年(905年),王建又攻取金州。
后梁開平初年(907年),王建稱帝,國號為蜀。乾化二年(912年),王建攻取了岐國的文州,接著又攻取了秦州、階州、成州、鳳州四州。
貞明二年(916年),王建改國號為漢,貞明四年(918年)又恢復為蜀。
同年王建的兒子王衍繼位,到后唐同光三年(925年),蜀國被后唐所滅。
蜀國的疆域西界吐蕃,南鄰南詔,東據長江三峽,北距隴山,共有64個州。
端倪解析:
李茂貞(856年—924年),原名宋文通,字正臣,深州博野(河北蠡縣)人。
他在唐末至五代時期成為了藩鎮軍閥,官至鳳翔、隴右節度使,封岐王。
他的政權,史稱岐國,存在于公元887年至923年,其實就是唐末五代時期割據在鳳翔(陜西)的藩鎮而已。
李茂貞的"岐國"轄山南、興州、鳳州、岐州、隴州等十五個州郡,他在這些地區分別設置了鳳翔鎮節度使、保勝軍節度使、涇原軍節度使、靜難軍節度使和保大軍節度使五鎮。
還設置了親軍鎮國軍和匡國軍,控制范圍內大約在今天陜西大部、寧夏南部、甘肅西部和四川北部一帶。
李茂貞的政權在唐朝滅亡后,未向后梁稱臣。后唐建立后,李茂貞心懷不安,上表莊宗李存勖,向后唐稱臣,李存勖因其是舊朝老臣,不加怪罪,改封為秦王。
李茂貞的政權實力相對較弱,無法與當時的其他割據政權相抗衡。他的政權也沒有得到其他割據政權的廣泛承認,因此,他的岐國并未被列入五代十國之中。
王建能勤于政事,算得上是一代明君。但是你想不到的是,王建少年時為無賴,以屠牛驢和販私鹽為業,鄉里稱為“賊王八”。
黃巢起事后王建投效唐朝軍隊,長安淪陷時他護駕有功,被唐僖宗封為西川節度使、壁州刺史,田令孜也收他為養子。
天祐四年(907年)唐亡,王建因不服后梁而自立為皇帝,國號“大蜀”,史稱“前蜀”。
他在位的12年里,勵精圖治,注重農桑,興修水利,擴張疆土,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使得蜀中大治。
王建出身卑微,用人方面就不介意出身,招募了一大批有才能、有知識、有能力的寒門子弟。
前蜀后主王衍是王建第十一子,十分荒淫腐朽的皇帝,迷戀美色,對后唐的攻擊不聞不問,導致前蜀國勢一天不如一天,好像是在等待舉國投降的一天。
岐國(887年-923年)和前蜀(907年-925年)都活躍在唐末至五代初。
岐國主要割據在鳳翔(陜西),而前蜀則建立在四川。
在唐朝滅亡后,這兩個政權都沒有立即承認后梁的統治,而是選擇了一種相對獨立的立場。
岐國和前蜀最終都被后唐所滅,在五代十國的混亂局勢中,各個割據政權之間的斗爭非常激烈,政權實力不夠后期就難以獨立生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