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陳毅和夫人張茜,陪他們唯一的女兒陳姍姍(又名從軍)一起合影留念。
也就是拍完這張照片的第二年,夫妻倆便陸續離開了人世。
時間拉回到烽火硝煙的戰爭年代,1940年初春,39歲的新四軍一支隊司令員陳毅與18歲的湖北姑娘張茜向延安打了結婚報告,經組織批準,在江蘇溧陽水西村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結為伉儷。
婚后,在戰爭年代,夫妻兩人共同養育了3個兒子,分別取名陳昊蘇、陳丹淮和陳小魯,直到新中國成立后第二年,1950年,兩人期盼的小女兒終于姍姍而來。于是,他們給女兒取名姍姍。
1955年,陳毅從上海調到北京,一家人也跟隨陳毅的工作變化生活到了北京。
1958年陳毅出任外交部長,張茜作為部長夫人開始需要配合陳毅,投身外交夫人工作,陪同陳毅接待外賓、出國訪問。
這時,女兒陳姍姍也慢慢長大,即將步入中學。這時,對于女兒未來的發展方向,陳毅夫婦產生了分歧。
張茜希望女兒考解放軍藝術學院,近來從事文藝工作,而陳毅卻認為,新中國外交人才匱乏,希望女兒學外語,將來成為可靠專業的外語人才,為國家外交事業貢獻力量。
對此,夫妻倆幾番爭論,而其實不論文藝工作還是外交工作,都和張茜自己的經歷密切相關。
早年間,張茜加入新四軍,在部隊的戰地服務團演劇隊工作,因為表演工人,相貌出眾,很是出名,而陳毅第一次見到張茜,便是在舞臺下觀看張茜的演出。
后來張茜嫁給陳毅后,轉了工作,離開了演劇隊,新中國成立后,張茜進入北京俄專學習,后來在文學翻譯工作上取得了成功,在50年代中期就用筆名出版過兩部俄語文學作品,陪同陳毅出訪蘇聯時,張茜甚至能勝任翻譯的工作。
不過因為陳毅當上外交部長,張茜又不得不第三次轉工作,為此,張茜還曾向陳毅抱怨:“為了你,我連自己的專業都沒了。”
而陳毅當時只能用自己的經歷安慰妻子:“我在軍隊待了20年,不也脫下軍裝,轉向了城市管理(任上海市長),這不又轉向外交了。為了革命,為了國家,我們倆一起干吧。”
解開心結后,夫婦二人一心撲在了新中國的外事工作上,默契配合,多次出訪外國,一度成為新中國的外交名片。
用他們唯一的女兒陳姍姍的話來說,父母性格反差很大,父親說話辦事講究干脆利落,母親則喜靜,兩個人“一個急一個慢,現在想起來他們倆是非常好的組合,最佳組合”。
后來,陳姍姍選擇了北京外語學院附中,就此奠定她一生的職業道路。
1972年,陳毅在北京逝世,享年71歲。同年,經周恩來總理批準,陳姍姍被選派到英國倫敦經濟學院學習語言。
1974年,陳毅逝世兩年后,張茜也隨夫而去,享年52歲。
臨終前,張茜最放心不下小女兒,特地交待陳昊蘇、陳丹淮和陳小魯三兄弟:一定要等到妹妹結婚成家后,你們才能分家。
后來陳姍姍回國,鄧小平和鄧穎超都曾提出讓珊珊住在自己家,但陳昊蘇都婉言謝絕,兄弟3個都沒有忘記母親的遺愿,決定他們自己養活這個妹妹,不給組織添麻煩,后來陳姍姍結婚,兄弟3個又遵從母親的遺愿,湊錢為妹妹張羅了婚禮。
婚后,陳姍姍又到美國攻讀國際關系碩士學位,學成歸國,先后在外交部當過翻譯、司長,還出任過駐愛沙尼亞大使,成為我國為數不多的女大使之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